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门外大街 定格千年繁华

2014-09-01 11:56:41来源:扬州新闻网-扬州晚报向家富 丁超禺

打印 字号: T|T


一位老人正在街边读书

酱菜铺

南门外大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荷花池浴室的老地龙

砖头铺成的老巷

  南门外大街是我市现存最早、历史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一条外街。无论是唐宋还是明清,南门外大街都曾经商肆云集、店铺林立,是扬州重要的经济中心。如今的南门外大街,繁华不再,但两边的房屋依然是明清风貌。斑驳的青砖黛瓦,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1

  南门外大街

  自隋以来没有变更过名字

  南门外大街坐落于南门外,是一条长600多米南北向街道。与附近的街道相比,南门外大街地势较高,不论是走北面的“熏香桥”,还是走南面的通扬桥,或借道小巷子安墩巷进去,都要爬坡。

  从北边进入南门外大街,要穿过两条护城河。河上分别有两座桥,一是洒金桥,该桥是明代建筑,单孔砖石拱桥。洒金桥是沟通南城内外的必经之桥,桥下原有唐代官河(汶河),中外商船穿梭其间,也是当时的繁华区域。沧桑的古桥不仅流传着动人的传说,更是见证了扬州南门的历史变迁,见证南门外大街的兴衰更替。

  过洒金桥,便是一座砖石制成的拱桥—迎薰桥。迎薰桥同样建于明代,原本是一座吊桥。扬州有一句俗语:“扬州城,十二门,四水关,六吊桥。”迎薰桥就是“六吊桥”之一。

  迎薰桥头一民居墙壁上,镶嵌着一白底黑字的“告示”,上面简略介绍了南门外大街的历史,“自隋、唐建罗城以来,地址、名称未变,十分罕见,是扬州真正的唯一的千年古街。”

  过了迎薰桥,就真正进入南门外大街了。虽然地势很高,但街面似乎总有水迹,显得很潮湿的样子。

  2

  永祥丰酱园

  南门外大街最大的建筑

  人到中年的娄师傅搬到南门外大街已经30年了,他最喜欢吃的酱菜就是三和四美酱菜。娄师傅指着一扇斑驳的木门说:“这里曾经是三和四美酱菜厂。”

  木门边上,悬挂的是“南门外大街126号永祥丰酱园”、“晚清至民国时期建筑”。史料记载,永祥丰酱园是扬州较早的酱园之一,酱园为南门外大街上最大的建筑。与其他酱园一样,永祥丰也是前店后坊式布局,临街门楼店面房,坐东朝西,天井两侧各有厢房,北侧厢房为楼梯。

  3

  俞家店铺

  当年再熟悉不过的油香味

  从南门外大街向西走一段路,就会进入一条名叫“安墩巷”的小巷子。安墩巷是一条东北到西南的巷道,东接南门外大街,西南至三元桥,长二三百米,今已被荷花池分割成东西两段。

  一进入巷子,就可以在旁边的墙壁上看到“安墩巷俞氏店铺”的牌子。提到“俞氏店铺”,附近的年轻人已不知道它的来历,但对年长的人而言,“俞氏店铺”他们再熟悉不过。

  "俞氏店铺"在民国时期就开了,这家店铺是卖油的,从东北那边进油,然后再卖出去,周围好多人家都从这儿买油,我们过去也吃他们家的油。”安墩巷87岁的老人朱师傅说,俞氏店铺卖油的生意做得很大,房子也很大,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俞氏店铺的人就离开了这里,虽然还有后人存在,但一直没有回来,“再后来,这边的房子就变成公房了。”

  安墩巷除了“俞氏店铺”外,其余房子多是矮小的民房。“我们的房子原来也是近百年的老房子,后来房子老漏水,要倒了,加上儿女多了,我们就拆了在原址重建。”朱师傅说。

  现在,朱老的儿女多搬出去住了,但他和老伴依然舍不得这里,“住惯了,还蛮好的。房子空的地方也多,闲的时候就弄弄花弄弄草。”

  4

  南北货店

  最热闹的时候店里人挤人

  70多岁的刘师傅世居南门外大街,他记忆力极好,依然清晰记得南门外大街的热闹和消沉。

  刘师傅说,过去,南门外大街最热闹的两个店就是南货店和北货店,南货店全名叫森太源南货店,老板姓王,名叫王耀先。南货店最热闹的时候,店里人挤人,“南货店这里以前什么吃的用的都有得卖,什么海带呀,虾米啦,糖、盐、醋、油,什么都有”;北货店主要是卖一些毛皮、干货。

  南货店店面在街西,而在店面正对面,有一幢小四合院建筑,它是王耀先的住宅,人称王氏住宅。王氏住宅坐东朝西,院大门西向,房屋布局、构架基本完整,是扬州保存完整的民国传统民居。

  刘师傅说,王氏的生意做得很好,几乎天天都有生意人上门,这住宅也是他会客谈生意的地方。当然,南门外大街还有很多其他门面,“百货店、杂货店、肉店、理发店、机面店(卖水面)、烧饼油条店、煤炭店、饭店等,光饭店就有七八家之多。”

  5

  贮草坡

  因谐音讹称

  “猪草坡”至今

  虽然在城墙之外,但南门外大街因紧邻古运河,繁华不比城墙内的南门街差多少。“上岸的商贩,郊区的农户,搬运的民工,全都会聚到这里。”

  南门外大街毗邻运河的一边,有两个比较有名的地方,一处是猪草坡,一处是管驿前街。

  “猪草坡”这名字通常会让人觉得很俗气,而《扬州画舫录》道出了个中缘由。“草草馆在中埂上岸,本南门草厂。瓜洲人艑载江芦,谓之芦商,其船谓之柴艑,至此为柴艑马头。先驳运上岸,地名贮草坡,坡上为南门街之西,多屋舍以寓芦商,即是馆也。”由此可见,“猪草坡”其实原名“贮草坡”,是堆放草料的地方,因谐音讹称“猪草坡”至今。

  南门曾是扬州重要的关隘,城内城外驻扎有骑兵。刘师傅回忆,以前,南门外大街随处可见养马遗留下来的马槽,这说明过去这里养的马匹数量很多。

  其实,除了储存草料,“猪草坡”还贮存有柴禾、木材等,“官方和民间的灶膛需要柴禾,木材有造房用,也有棺材铺用,都是从古运河上运来的,从码头卸货时,岸上都堆得满满的。”

  由于需求旺盛,装载粮食和柴草的小船闻风而来,河滩边自然形成贸易市场。

  城市改造后的猪草坡,另有一番气象。房舍多数经过翻盖,青砖黛瓦马头墙,扬州民居的地方特色更加明显。对岸那座玻璃幕墙罩盖的南门遗址博物馆,模样很时尚,与河边的老屋恰成新与旧的强烈对照。

  6

  馆驿前街

  留下两句讽刺

  人的扬州俗语

  猪草坡南边不远,便是馆驿前街。馆驿前街在南门外大街中段东侧,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旧时馆驿即在其左近。馆驿原为广陵驿,驿前有码头和邮亭,接待过往官员,引渡驿马。

  馆驿里的驿卒,扬州人俗呼“驿子”。“驿子”里的年长者往往阅历颇深,官场上一切规矩皆透熟于心,且见多识广,应酬自如,为社会上一般人所不及。过去扬州人有句俗话“充老驿子”,用以讥笑不懂装懂,或者外行冒充内行。此语现在年轻人已鲜有言者。

  “官船快抵达馆驿时,特别是夜晚或风大时,船上差役往往要高呼:"某某官船到!"白天进城的,还要高声吆喝:"备马!备轿!"好让馆驿的驿子早作准备。”刘师傅说,官船上常常是几个人接二连三地喊成一条声,扬州人叫“喊二驿子”。“喊二驿子”,有的确实是因为公务紧要,有的大概只是虚张声势、耀武扬威而已。

  如今,“喊二驿子”已成为一句讽刺人的话,意思就是人云亦云,或跟在别人后头瞎起哄,有时还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

  7

  现当代史上

  南门外大街两次“沉默”

  南门外大街因运河而兴旺,又因为运河而萧条。

  自唐朝以来,南门外大街就一直繁华热闹,街道两边商铺林立,人流来往不息,而这种繁华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

  “上世纪30年代后,日军攻打扬州,关闭了南门外大街南城墙城门,大街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刘师傅说,“城门关闭后,南门外大街就走不通了,人自然就减少了。尽管如此,那时候街道中段还是比较热闹的,主要是南北货店在这里。”

  扬州解放后,南门外大街南城墙城门重新打开,南门外大街再次恢复到往日的繁华。不过,这次繁华非常短暂,只持续到1956年,“那时候兴搞公私合营,个体户就越来越少了。最先倒闭的是一些饭店,因为人少了,吃饭的人也少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品都是计划供应,南门外大街少有“供销社”,街上居民大都到南门街,用粮票、布票、油票等购买生活用品。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公路运输开始流行,南门码头的船只越来越少,南门外大街的码头优势不再,加上西边新建了一条商业街(现为荷花池路),商业中心迅速转移到商业街上。由此,南门外大街迅速“沉默”了。

  记者 向家富 实习生 丁超禺 摄影 张卓君

 

 

上一篇:永州路亭村
下一篇:邀您随我游晋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