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浅谈三槐堂王氏归属问题研究

2014-08-05 11:06:54来源:王建坤

打印 字号: T|T
 一 、三槐堂的源由
  想知道三槐堂王氏的源由,就应该了解什么是“三槐”之意:根据《陈书•侯安都传》记载:“位及三槐,任居四岳”。后来,古人即以三槐九棘象征高爵位和职位高尚的代名词。王祜庭中植三槐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三公者”。事后竟被言中,子、孙、曾孙、玄孙果然世世公卿、代代显贵。
  宋代文学家苏轼,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对这段史实大加赞颂,并专书“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即成为“太原王氏”后裔的的堂号,又是三槐堂王氏的代称。三槐郁郁,繁衍离离。本固枝荣,碧叶萋萋。根深节错,蕾放花疑。兰孙桂子,万世盛矣!三槐堂世世公卿 祜三子:懿、旦、旭。仅以王旦为例,宋真宗给王旦御笔题辞:“朕之有文正,如天之有日,文正之遇朕,如龙之得水。天无日不明,龙无水不神。”宋仁宗也给王旦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六个篆书大字。   
  三槐堂王氏遍布四海,文中子王通之高、曾、祖、考皆是正史人物,王通之下十世孙也是有稽可查的历史人物。王祜长子懿的后裔分居于浙江宁波,次子旦的后裔分居江苏常熟、苏州等地,季子旭的后裔分居昆山,后碾转至福建沿海和南洋各地。如今,三槐堂王氏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连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也留下三槐堂王氏后裔的足迹。三槐堂人物遍天下,槐庭宝树吐香花
  二、 三槐堂的历史沿革
 从三槐堂的历史看,太原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王祜(亦名王佑),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现开封市城墙外河南大学东门东北方向),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开封市曹门,即开封市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苹果园东北方向)。王祜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三、三槐堂的王化王氏家谱
  目前,从三槐堂王化王氏家谱序中可以看到,故人生千变万化,家族南迁北移,唯谱系不可乱。谱系清方能昭穆有别,家乘存始可祖德有继。苏轼为之撰《三槐堂铭》,三槐王之名由此不胫而走,遂成望族。嘉靖年间,王贡服六世孙王世祯回群贤堡重建家园,守护祖茔。王化与群贤堡一脉二村,密不可分。群贤堡复村前后,尚有许多宗支由于不同原因从王化迁出,分别定居于莘县的赵王庄、南阳、沙窝、吴堤口、同智营、东昌府的李堂、侯营、潘屯、楚庄、西王、王连、单县的五楼等地,加上高庙支系所及的一些村庄,三槐之裔在鲁西一带堪称枝繁叶茂了。 王化王氏,本有旧谱,惜于“文革”中被毁。金辽前世见于史籍,明代之后世系见于碑铭,惟元代世系湮没无闻,难以理清,殊为缺憾。
  四、苏轼《三槐堂铭并叙》的参考译文
  笔者认为苏轼《三槐堂铭并叙》的原文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对于研究三槐堂和王氏的起源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参考译文):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    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见到魏国公王旦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综观三槐堂王氏的历史发展,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
  一、王祜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现开封市城墙外河南大学东门东北方向),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上指的就是现在的开封市曹门苹果园生活区东北方向。
  二、研究三槐堂,就要从王氏的起源开始,从王氏的起源看,历史的延伸,进一步丰富了社会的发展,三槐堂王氏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连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也留下三槐堂王氏后裔的足迹。应了哪句三槐堂人物遍天下,槐庭宝树吐香花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
  三、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因此,苏轼《三槐堂铭并叙》笔者认为对研究三槐堂王氏后裔有很重要的历史借鉴。

 作者简介
王建坤,男,1961年出生,1992年河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开封市政协委员,开封市九三学社第6、7届代表、开封市工会第15、16届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河南大学、中原摄影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会主席。

世界王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