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城头王氏祠堂

2014-07-29 10:16:48来源:南城头王氏宗亲

打印 字号: T|T
 
   在原福清县南关外孝义乡临江里流传至今的关于祠堂的民间歌谣:“南城头祠堂祠堂母,陈厝祠堂起(建)的好,前华祠堂面朝南,□□祠堂做牛栏。”就是赞颂南城头王氏祠堂在福清临江地区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祠堂。
   祠堂座落于原孝义乡临江里鳌头境(现江镜镇南城村)中心位置,座西朝东,北靠鳌头境后壁山的鳌江东畔,兴化湾海域的江水三面环绕,祠前视野平坦开阔,始建于元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祠堂北墙邻原南城头街市旧址,旧街由东向西,是龙高半岛先民往南城头码头渡口上船的交通枢杻。
   原祠为三进三落四天井,进深33.67米,面宽20.95米,建筑占地705平方米,硬 山顶土木砖瓦结构,祠堂前埕设四组旗杆碣,祠内曾有钦赐“御前侍卫”立式牌匾。后厅为“槐荫堂”,内有神主龛,历代列祖列宗牌位。但祠堂的历史文物古迹全部毁于 “四清”和“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
   历史上,祠堂是全村的私塾学堂,解放后曾成为南城小学办学场所。 “文革”后期至改革开放前夕,文革期间被禁固的戏剧和电影恢复演出,南城大队将祠堂进行整修改造,改砌加固部分墙体,前为成大舞台,后为观众厅,左右环楼,后厅双层结构,屋顶使用大跨度圆木屋架瓦顶结构,改建成现代式影剧院,一度成为临江里戏剧演出、电影放映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2010年初,祠堂部分旧墙体倾斜,后部房面坍塌,被上级政府列为危房,不能使用,从村民安全出发,停止一切活动。
   2012年冬,为振兴祖业,弘扬开闽王开创闽国的创业精神,全体族人团结一致,组织了南城头王氏祠堂重建、筹资理事会,多次谋划,参观、论证决定。发动全体族亲集资共500多万元人民币,按明清祠堂建筑风格设计,择定破土吉日动工重建。于2013年12月新祠主体建成。
   新祠主体向前挺进5米,进深达38米,面宽20.9米,建筑占地为796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落,环楼双层,砖混结构。中落大厅屋顶为钢梁,木料、琉璃瓦顶结构,中脊高度达13.2米,保持了临江里流传至今的南城头祠堂母的规模风范。
   新建成的南城头王氏祠堂宏伟壮观,正面大门门楣石刻“王氏祠堂”,大门楣背面安装原祠“王氏祠堂”门额,保留了原祠的历史文物。左右两侧边门门眉石刻“入孝”、“出悌”,主墙前照基础为花岗岩五幅石彻体,压顶面安装“开闽始祖”王审知历史功绩和福、禄、寿、喜等其六组青石浮雕壁画,四周东西南北主墙全部安装红色条形磁砖,主墙豪华的装修在福清全市的祠堂建筑中是少有的,顶部安装七组山水花鸟画,左右两侧虎头墩顶部安装石雕和平鸽一对。大门前两侧平台安装花岗岩石雕白玉石象一对。前廊上下大埕铺设大理石板材、廊沿安装磨光石柱栏杆,上下埕各设五阶踏步。祠前安装四组旗杆碣。有两对是原祠旗杆碣石器,保留了原祠的第二个历史文物。
祠内迎正门中间大“福”字屏风双开门,配烫金刻花,左右一对青色花岗岩圆柱,上刻“龙角神祇南城一脉观沧海,益公王者高怀立世荫子孙”烫金楹联,书法出自香港名家陈冷月之手。前厅礼乐台两侧及前部为双层礁楼,过道环绕,不绣钢护栏,礼乐台中间安装活动通道,天棚设六方块布局,风格浩气大方。




   中厅为祭祀厅,左右回廊上下两层,六对青色花岗岩圆柱,分别题刻烫金楹联,设置观礼席548位,左右两层上方悬挂各种宗祠溜金牌匾,环廊不绣钢与钢化玻璃刻花组合护栏,联匾相映,清心悦目,富丽堂皇,彰显开闽王氏的王家风范。
   后厅继承原祠设置“槐荫堂”,槐荫堂大门两旁仍然保留原祠楹联:“周公源流远,忠懿世泽长”。左右双踏步,双层结构,正面上下两层两对青色花岗岩圆柱,堂前圆柱题刻“神圣一堂神赐福,祖宗万代永流芳”楹联,中央敬祀南城头王氏一世祖“元益公”木雕圣像,神主龛内供历代祖先牌位,屏风门题刻溜金行第排序楹联,二层中厅设公案,供族亲祭祀谢神还愿使用。
   开闽王氏“槐荫堂”庄严肃穆,流光溢彩,成为子孙后代尊祖敬宗,继承祖业,承先启后,立志成材的激励圣地。
   南城头王氏新祠的楹联,内容丰富,设置科学,其全部楹联为:
  1. 龙角神祇南城一脉观沧海,益公王者立世高怀荫子孙。
  2. 太原望族天下第一姓,固始义师封王靖八闽。
  3. 开天辟地先祖造奇绩,继往开来后贤转乾坤。
  4. 重建祖祠缅怀尊祖志,热心捐资常存爱乡心。
  5. 高山入云采日月精华,川流通海纳江河灵气。
  6. 堂势尊严昭祖功宗德,孙枝蕃衍承春祀秋尝。
  7. 馨香酬祖德祭用烝尝,继述序人伦礼循昭穆。
  8. 祠座宝地百世永昌盛,门对朝阳万代增光辉。
  9. 神圣一堂常赐福,祖龛万代永流芳。
10、常念祖宗恩,不忘天地德。
11、周公源流远,忠懿世泽长。
村审核意见:
                                                   撰稿人:王昌山、王开国
                                                        2014年6月

世界王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