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墩王氏宗祠

据传,薛墩王氏原有薛墩、山顶、路北三村连成一片,全村宗庙东有安福境、西有野马照。(现不存)王氏宗祠座落于薛墩中心,座北朝南,始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由薛墩、山顶、路北三村王氏共同兴建。由于财力所限 ,规模较小,四扇三进两天井。历经清光绪17年(公元1892年),由薛墩王卯耳为首修缮。又于1945年薛墩王亚灶为首第三次修缮。数度变更用途,解放后至1959年是全村的办学场所,人民公社后,于1960年成为生产队的仓库和关牛的牛栏。故当时临江里曾经流传有“南城头祠堂祠堂母,陈厝祠堂起(建)得好,前华祠堂面朝南,薛墩祠堂做牛栏”的顺口溜。
为了振兴祖业,改变王氏宗祠的难堪面貌,1992年春,由王昆国、王开国、王昆财、王福祥等人首倡重建王氏宗祠 ,得到全村6个生产队长的大力支持,议定变卖6个生产队的集体财产“队间”和“埕地”。由生产队按户籍人口人均出资100元,每人出义务工两天做为重建宗祠的基金,再发动宗亲捐资。6个生产队集体筹资10万元,宗亲捐资5万多元,共集资15万多元人民币。于1992年3月动工,1993年初竣工,新祠落成。
新祠保持朝向不变,向西拓宽4米,向后加深6米,现面宽15.8米,进深30米,三进三落,前为大舞台,立面三层,中为议事厅,后为双层祭祀厅,总体为现代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726.8平方米。成为土洋结合的礼堂式新祠。新祠大门顶安装原祠保留的大理石题刻“王氏宗祠”门额,是原祠唯一的历史文物。
薛墩王氏系开闽王氏后裔,源于锦江王氏侯厝支祠迁徙而来,由于宗谱在“四清”运动时失传,故无史料传承。据传,薛墩王氏在临江里系弱小乡村,山顶、路北王氏在清末纷纷外迁,迁徙在外的有福清音西的倪埔村(现龙山街道倪埔村),宏路镇的龙塘边村(现石竹街道龙塘村),海口镇的半岭溪村。半岭溪村现消失,有五户王氏搬迁在龙田镇前林村落户,从薛墩大厝里祖厅外迁的有:江镜的西江边村,以及海口城里一户,渔溪镇白马鞍村五户等。1950年薛墩王氏只有50余户,人口在300左右。新中国建立至今,薛墩王氏迅速掘起,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据村老人会于2013年初统计,现全村(含在外的工作户、华侨户)有350多户,总人口1600多人。在薛墩出生的人口有1380多人,改革开放后跨出国门,分布在全世界各国创业的有290多人。从抗美援朝战斗起,应征入伍的退役和现役军人有60多人,60年代以后全村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达70多人,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40多人,突出人才有:
王昆隆,194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航空航天大学,任中央某军工单位负责人(正厅级干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地方政府中兼任多项职务。
王昆灯,1936年出生,军转干部,曾任福州大学土建系总支书记,中心实验室主任,设备处处长等职务。
王德玉,1958年出生,曾任福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现任福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昆国,1951年出生,民营企业家,是香港冠建投资集团、福建总部、福清红博学校等实业公司的董事长,是福建省新生之路基金会副会长(会长是原福建省省长王兆国),是家乡公益事业的捐资大户。
1987年王香荣、王香华、王香富三胞胎兄弟同时考取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名震中外。现三兄弟均在省城党政机关任职。
薛墩王氏历代的行第世序在清末期间曾一度与锦江王氏衔接失误,据传在清末锦江王氏修谱后,由昆字辈与锦江王氏的行第衔接,故自昆字辈以后的世序与锦江王氏相同。



村审核意见:
撰文/摄影:王开国
2014年6月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