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惊骇《厦门王氏源流》考证之草率

2014-06-24 17:17:56来源:泉州王刚QQ空间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由厦门王审知研究会、《厦门王氏源流》编委会主任王文兴先生主编的《厦门王氏源流》一书中,可见厦门王氏很大部分王氏源自泉州珩墩王氏(千年王氏聚族原始村---现泉州晋江罗山杏田村)。

该书将各村各支王氏源流由各自提供其所记载汇编而成,也算难能可贵,但考证之草率切令人惊骇。

作为主要源流的珩墩,该书在第196页特别编排考证文章《珩墩始祖四郎公上溯祖源考》一文,可见厦门王氏对该支系的重视,但细读之下切由欣慰转惊骇!

文中列出考证六点,依据全是根据对比1995年新编《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重修杏墩横路房王氏家谱序》及《灞溪王氏家谱·灞溪王氏家谱序》

草率之一  所取论据以点代面,将新修于1995的《杏墩横路房谱序》作为对比证据,横路房敬祖之心(因谱毁于历史原因,四处细查祖源)切让厦门研究会认定其祖源是“四处细查”得来,姑且不论对错,这样草率的结论性定义实在不该。1985年横路房分支氵丙洲支系在三王祠错误引导之下也将支系列在审邽公系下。但此时新修谱序切注明很清楚,只是三王祠指导,并未确认。并列举珩墩其他分支的上源是太祖八世孙。而非审邽公十世孙。故此处该考证文章甚至有断章取义的可能。

草率之二  该文未将写于清乾隆廿四年1759的《灞溪王氏族谱序》原序序文、作序时间、作序作者说明,按文所述乾隆廿四年“族兄尔位”将灞溪缺失的家族世次授予灞溪,是否是全部?是否是从始祖闽太祖开始?还是从开基祖四郎公开始?并未说明。

草率之三  “族兄尔位”未交待是何人?何处之人?按文中意思“尔位”该是珩墩之后裔,才能将珩墩世次授予灞溪。珩墩确有“尔位”其人,乃当时举人,当时进士宗岱之子。本人先七世祖墓志中“己卯科舉人棟選縣大尹現會試侄孫爾位頓首拜書丹”字样。尔位为珩墩“尔”字辈王闽廿九世。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解元孟超然榜,时间与灞溪王氏谱一致,而此时本村家庙已经数建数焚,旧谱已毁,在由“尔位”书丹的本人七世祖墓志《皇清待赠七十翁兼斋王公墓志铭》中上源只写到本村开基祖四郎公,可见尔位公提供给灞溪的世次可能只到开村祖四郎公,如果这样灞溪的上源又是从何而来?(注按墓志记载本人七世祖卒年正好也是乾隆廿四年,墓志撰写时间是乾隆廿五年。)
草率之四  根据不恰当的错误记载推算代龄,

根据上述新编《横路房谱》及《灞溪谱》在时间上都存在错误,历史上珩墩出很多变故,但明谱记载四郎公和其兄三郎公,年岁相近,其侄子王公济出生在1074年,四郎公比其侄子少了17岁又怎能和其兄年岁相当?王公济,元祐六年1091进士《万历泉州府志》。三郎公支系谱载王公济字经国,十八岁即中元祐六年进士。《瑞安县志》(瑞安县令王公济)抗方腊。任满回京病逝,诏封“朝奉”,荫一子封官袭之。历史名人许景衡在《横塘集》中记有许多酬赠王公诗词文稿,1985年氵丙洲谱根据原残谱记载始祖四郎公于靖国元年1101肇基杏墩。这与其他兄弟支同辈人物的年代是相符的。

结论:
杏墩这个近千年的原始村,虽然明永乐续谱但谱牒之后又因祠堂被焚数次被毁,但王氏聚族近千年,还有很多古墓保留在祖墓区域范围,根据出土的墓志及保留的明代谱序,如至今存于个人的明永乐乙酉冬十月泉州府晋江县儒学训导梁廷翰所撰《王田王氏大宗族谱序》、明永乐乙酉冬十月玉滩子潜斋陈纳所撰《王田王氏谱跋》、明正德四年己巳湖广慈利县儒学训导钝翁公所撰《王田王氏族谱新序》、明正德六年赐进士出身云南道监察御史林春(灞溪始祖五世舅祖)所撰《王田小宗旧族谱引》,都能清晰体现珩墩世系。而如元代《晋邑庄氏族谱》及周边杨氏、李氏谱中又有很多珩墩人物的生活年代及珩墩地名变迁作为佐证,考证者不从历史证据出发,仅仅根据两处错谱脱离历史事实的考证,又怎能算考证,顶多只是猜测,猜测之文章最好不要说是考证以至混淆视听。厦门在五口通商之后从泉州同安县的小岛渔村开始发展,在政治地位上渐渐高于泉州,于是厦门渐渐代替了泉州成为闽南文化的代表,但一个新兴的城市如果脱离原来的根文化,自我独大,所产生的新文化,往往会失去原汁原味。好比闽南话现在大都数人居然以为是以厦门音为主。试想一下,一个小渔村汇集了闽南漳、泉的外来人口,语音自然纷杂,而经过两百年的融合形成的新语音又怎么代表上千年的闽南语原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