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家世第二篇第八章琅琊王氏在中国王姓大家庭中

2014-03-29 11:09:13来源:绍兴名士家世丛书 王云根著

打印 字号: T|T
    王氏,即王姓。
    王姓是中国历代赫赫有名的大姓之一。在当代中国13亿人口中,王姓人口占将近l亿。
    琅琊王氏,是中国王姓的重要一支。有专家将琅琊王氏同它的“前身”或后来“并列”的太原王氏人口合在一起测算,认为当今王姓人口中的75%左右均为这一支王氏。也就是说,当今中国王姓的绝大多数人口系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裔。
    那么,在王姓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哪几支王姓成为这一中国大姓的组成部分呢?
    根据古代姓氏著作的记载,当代中国王姓有五大来源:
    其一,来自子姓。
    由子姓改为王姓,始自商朝王子比干的子孙。
    比干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帝王文丁的儿子。他上面有哥哥,所以他不是太子,他的称呼只能是“王子比干。”
    王子比干的长兄史称帝乙。帝乙继承王位后,比干的身份成了帝王的弟弟。而当帝乙将王位传给儿子帝辛——纣王时,比干的身份又变成了帝王的叔叔。
    无论身份怎么变,人们都认为比干是商朝的一位大贤臣、大忠臣。
    然而比干非常不幸,他的侄儿纣王昏庸无道,动辄杀人,吓得大臣们不敢进言,他只好自己冒死进谏。起初纣王采取不睬他的方法,这也算是对他买账了。但纣王最终还是对比干动了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是有七窍的,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就命人将比干拉出去,剖腹挖心。
    纣王杀了忠臣比干,商王朝的气数也就尽了。不久新兴的姬周王室灭掉了商王朝。英明大度的周武王在处死前朝暴君纣王的同时,封疆赐土善待前朝三个子姓贵族:微子、箕子和比干的家庭,让他们安居乐业。
    比干的后代不愿再以“子”为姓,便以曾是王室族人,改姓为“王”。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支王姓。
    这支以王为姓的比干的后代,最初居住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和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一带。
    其二。出自姬姓。
    这支王姓的肇宗之祖,就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姬晋。
    姬晋直谏灵王,失去太子身份,这个故事我们已经耳详目熟。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的是,这支王氏产生的年代比前一支王氏的产生大约要晚三百多年。
    然而,这一支王氏的产生和繁衍在中国姓氏史和人口史上的意义非同一般。首先,这一支王氏享誉民间之时,其家族还是执政的王族;其次,它的肇宗之祖无论是历史形象还是传说形象都有特殊的美感,“少年英才”、“吹笙仙人”,使得这支王氏引起世人特别的关注;再次,这一支王氏早在秦、汉、晋、唐时代就名人辈出,成为世家大族,从而成为当时天下“百姓”乐于联姻的对象。
    正因为这一支王氏的出现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屡呈波澜壮阔的局面,故而这一支王姓成为了中国王姓大河中的主流。
    不过,出自姬姓的王氏除了太子晋这一支,另外还有一支。
    另一支姬姓王氏的肇宗之祖为战国七雄中的魏国君主魏王假。
    魏王假是魏国的最后一任君主,魏国被秦灭后,魏王室子孙不再姓魏,也改姓了“王”。
    那么,由“魏”而“王”,“魏”与“姬”又有什么关系?
    往上追溯,原来魏姓出自毕姓,毕姓又出自姬姓。
    追溯到毕姓,它的肇宗之祖叫毕公高。毕公高原叫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
    姬高有功于武王灭商,武王分封诸侯时,将他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人们又称姬高为毕公高。
    由魏姓而改为王姓的魏王室的子孙在追溯自己的祖先时,没有停留在祖先毕万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于魏地(今山西芮城县北)而魏姓肇宗,他们一直追溯到了毕公高。由是这一支王氏与前一支王氏一样,同出于姬姓了。虽然,毕公高的子孙改姓为王,比太子晋的子孙改姓为王大约又晚了三百多年。
  其三,出自妫姓。
    这一支王姓,改姓为“王”之前姓“田”,“田”由“陈”改,“陈”姓又出自“妫”姓,故而史学家称其出自妫姓。
  “妫”姓,与“子”姓、“姬”姓一样,同系商周以前的中国古姓。这样追溯,基本上就把“三大王姓之源”的相近的源头找到了。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妫”姓的后代真正打出“王”姓的旗号,已经是楚汉相争结束,即楚霸王项羽败于汉刘邦之后。它与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以“王”为氏相比,已晚得多,相差三百多年;与魏王假的子孙改姓为“王”相比,那么它只晚了二十多年。
   这支王氏的肇宗之祖应该是田安,他的爷爷是“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齐国的国君,史称齐王建。
   项羽反秦时,封田安为济北王。田安当然拥护项羽反秦,而秦果然亦被推翻。但是,刘邦取代了项羽,项羽自刎乌江,田安的济北王之位也就失去了。
   田安的后代便隐去原姓,改姓为“王”以纪念祖先。
   相传两汉之际建立新朝的元城王氏王莽就是田安的后裔。魏晋以后成为郡望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亦尊田安为祖先。
   在田安的后代改姓为“王”不久,田安的叔叔田桓的后代也改姓为“王”。
   这样,两支王氏便追溯共同的祖先为齐国的末帝齐王建。再往上追溯,他们的祖先便是春秋中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陈完因宫廷斗争逃往齐国而更姓为“田”。再往上追溯,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其时有一位名叫妫满的人因是虞舜之后,被周武王封于陈国(其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县),鉴于妫满常被称为陈满,其后代便以“陈”为姓。这就是“妫”姓变为“陈”姓的起缘。
    这一支王姓追溯元祖,一般追溯至虞舜,因为虞舜姓“妫”,“妫”姓之“王”亦就成为一种姓氏学上的表述。
    其四。出自胡姓。
    “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古代少数民族的各种姓氏改成王姓的记载,史书上并不少见。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志》指出:王姓“出于河南者则为可类(一作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出于营州者本同(一作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
    所谓“出于河南者”,指的是北魏文帝时,从代北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中的可频氏。其时孝文帝为了他那从代北迁都洛阳之举成为千秋永固的大业,下令随迁鲜卑人的籍贯一律改洛阳,死后也一律葬洛阳,在那样的情况下,鲜卑人纷纷改姓,这就出现了出自可频氏的王姓。
    所谓“出于冯翊者”,指居于陕西关中地区的羌族人钳耳氏的后代。羌族人迁居关中,是被汉光武帝所迫;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汉族杂处,部分姓氏同化。由钳耳氏改为王姓,最早出现在北魏和隋唐之际。
    所谓“出于营州者”,指迁居在营州花城(今辽宁朝阳)一带的高丽族人。这些高丽族人最初居住在营州乐浪郡的朝鲜县(今朝鲜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后逐渐西迁至龙城。北魏时,他们仍被称为乐浪人,但已有改姓为“王”者。
    所谓“出安东者”,指唐代居住在安东都护府(今辽宁义县东南)辖区内的回纥族阿布思氏的后代。有一个名叫五哥之的人,被一位名叫王武俊的汉将收为义子,从此其后裔亦世代以“王”为姓。
    此外,改姓为“王”的还有乌桓族、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和女真族等与汉族发生各种各样关系的古代少数民族族人。宋朝以后,蒙古人和满族人先后建立起元朝和清朝政权,不少蒙古人和满族人在与汉人的融合中,似乎特别地对“王”姓感兴趣,王姓的大河中就这样又汇入了多条支流。
    其五。出自杂姓。
   杂姓,在这里指代改姓“王”姓的汉民族其它各姓。
   既然子姓、姬姓、妫姓和胡姓的后裔可以改姓为“王”,那么天下其它各姓氏的人也就都有各自的理由放弃原姓氏,而加盟“王”姓。
   比较突出的事例有:
   受赐姓“王”。西汉末,有刘龚、刘嘉等刘氏三十二人,由于对王莽建立新朝有功,受到王莽的嘉奖,“赐姓曰王”。
   避仇姓“王”。如《明史·卷一百六十五》记载:“王得仁,名仁义,字行。新建人,本谢姓,父避仇外家,因冒王氏。”
   扶养关系改变姓“王”。如《继通志·氏族略》中举例:“王殷本姓蒋,为王重盈养子;王都本姓刘,为王处直养子;王宗佶本姓甘,为王建养子,皆冒姓王氏。”
   复姓简化。已知历史上带“王”字头的复姓原有十个,在长期的姓氏演变中,其后人将它简化了。它们是:王狄、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王子。其它带“王”字的复姓尚有: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
   综上所述,汇成中国王姓大河的干流,主要是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出自胡姓,杂姓两大类的王姓,皆属涓涓细流。而琅琊王氏所从属的姬姓之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已繁衍发展成为构成王姓大河的主流。
    宋代以前,地方行政区划以郡为主。郡的范围大致比当代的一个地市大,比当代的一个省份小。在一个郡中为众姓仰望的家族称为郡望。按传统的说法,全国王氏有二十一望,因此,从郡望的角度亦可看出琅琊王氏在中国王氏大家庭中的地位。
    南宋硕儒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注释“王氏”时云:
    “王氏,太原、琅琊,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王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殷王子比干之后;又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
    时经元、明、清,至民国年间,史学家大都仍以二十一郡望描绘王氏的不同来源、祖居历史和社会声誉。民国张朝桅在《中华姓氏堂号考据》中云:
    “王氏姓源,族派很多。堂号有:太原、琅琊、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
    太原、琅琊这支出自姬姓的王氏为历代学者名列榜首,这既证明历代学者治史的严谨性,亦可说明这一支王氏的社会影响之大,为历代学者所公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