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兰溪女埠古街与王氏家庙

2013-12-21 09:04:2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老街

  王氏家庙天井里的两棵桂花树


   女埠,一个曾以“女儿”和“埠头”做镇名的集镇,这里还有一条全长1400余米的古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据说是兰溪现有古街中保存风貌最好、体量最大的古街,极易令人产生一睹其历史芳容的渴望。

  一个雨天,记者走访了这条古街。

  女埠简介

  女埠位处钱塘江上游,兰溪市中西部。

  女埠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处;有女儿滩和焦石等沿江风景及黄店接壤的白露山风景区;是唐代宰相舒元舆、明代学者章懋和诗人方太古的家乡。自唐以来,历代诗人对此地多有吟咏,近代名人朱自清、钟敬文等人亦有楹联诗话描述。

  女埠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其上街五龙庙为大革命时期中共浙西特委成立大会的会址,焦石村为抗日根据地之一。

  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以来,农业都是女埠的传统优势产业。金华人所熟知的“穆坞枇杷”、“大麻子”酥饼,就来自于女埠。其工业园区也逐步形成了电子、五金、机械、纺织等主导产业。

  地名背后有故事

  女埠,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古镇。上世纪70年代初,距镇南2公里的下陈赵村下陈山出土石刀、石斧等古物,由此推测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栖居在此。

  关于此地的地名,根据资料显示,最初并非称之为“女埠”。《女埠镇志》上写道:据传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年),东阳郡新守丁潭(会稽山阴人),乘舟经过此地时,见江边有一群浣纱的少女,遂名之为“女儿浦”,后来人也跟着如此称呼。

  到了明朝朱元璋巡游江南时,其乘坐的御驾渡兰江,突然遭遇狂风巨浪,可过一会便可以平安登岸,由此赐此地为“平渡镇”。清代对此地的呼名不一,因为街道像双龙卧于江面,有人称之为“双龙镇”。同时又相传乾隆帝在此地下船时,浣纱女用捣衣板为其接上岸,乾隆帝赐名“女儿埠”。直到民国初期,此地才广泛地被称为女埠镇。

  一段名字的历史,由此可见此古镇历史文化的厚重,还有那段与水离不开的情缘。

  因水出名,也因水受灾

  在当地女埠初中任教的童老师印象里,女埠经常发洪水,洪水来得猛时,江中央的女儿滩全军覆没,连女儿滩上最高的树,也探不出一丁点儿脑袋。2011年6月,兰溪遭遇56年来最高水位洪水,古镇里的上街村高1.2米、长约280米的防浪墙被冲毁,造成女埠集镇大面积积水,灾情严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亲自赶到此地指导抗洪抢险工作。

  目前,江边正在修建新的大坝。这样一来,古时的码头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无论坝上还是坝下,当年的古埠风韵已日渐消逝殆尽。

  不过在原埠头旁边,还有一幢建于水边的三层楼房,如今似乎已废弃不用,屋中凌乱地堆叠着不少长排座椅。童老师说,这就是当年的船运站,等船的、买票的、下船的,聚集在站里,熙熙攘攘的,非常热闹。

  《女埠镇志》上说,在民国初期,杭州到兰溪的水运就已开通,沿途经过女埠时停靠,班船上下可达10多个班次。到了上世纪70年代,集体经济开办水运增多,沿江码头人流如潮,货物集散繁忙。

  据童老师回忆,当年他从女埠乘船去杭州,船慢悠悠地开,大概需要一天半的时间才抵达杭州。而女埠到兰溪的客船,收费一人一元,当时的客车是一人两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去兰溪的客船停运了,码头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女埠到市区车程不到20分钟。“与市区离得太近,女埠也已城市化了。”童老师说。

  与水运一同冷落的老街

  公路网的建成,带动了公路沿线商市的崛起,而女埠数百年来的水运由此日渐冷落了,随之一起冷落的还有它的老街。

  兰溪自古是浙中水陆交通的枢纽,而女埠是兰江水运的咽喉。女埠古镇的繁荣,有赖于当年发达的水运。明代,女埠的商市就已显繁荣。“乘传之骑,漕输之楫,往往蹄相靡而相衔”(《光绪兰溪县志》);“平渡一镇,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盐业最多。四方舆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明章懋《待渡亭记》)。

  住在老街上街132号的是一位82岁姓张的奶奶。自18岁嫁到这里后,她一直住在这条老街上。“当年人多哦,附近村里的人,还有建德的人,要去兰溪,都得从这里过,再坐船去城里。”

   这几年,来老街上采风、取景的外地人不少。每次有陌生的脸孔、拿着相机的人出现在老街上时,包括张奶奶在内的老居民,都会怀有这样的期待———这是要恢复古街昔日热闹的节奏吗?这一次在女埠,记者也遇到了路人同样的追问。

  老人陪伴老街

  老街上的百姓人家有的感叹时过境迁,有的还在默默地延续原初的简单营生,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在老街上,依然不乏茶馆店、木桶店等老店的身影。

   老街的挣扎

  和其他古镇老街不同,女埠这条老街的路很好,路的中间是石砖,石砖两旁是石子浇筑的路,有古意又贴近现代生活。

  家庙,还是寄托

  走在老街的下街段时,有一处古迹很特别,三根石柱成“门”字型立在老街上,立着的两根石柱旁还有对称的石板做装饰物,当地人都知道这曾是一座牌坊,因为年代久远,牌坊已经坍塌了。

  在牌坊附近,就是王氏家庙,也是兰溪市市级文保单位。《女埠镇志》上记载,王氏家庙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毁于咸丰辛酉兵燹,后经过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祠宇初具规模,分上、中、下三进,中庭的雕梁画栋尤其宏丽。

  平日里,王氏家庙多是大门紧闭。记者走访古街这天,恰好遇上了管理家庙钥匙的王氏族人,由此可进家庙。在天井处,记者终于看到了在当地人心中显得有些神圣的桂花树。

  在家庙的天井处,植有金桂花、银桂花各一棵,管锁的人告诉记者,这两棵桂花树都超百岁了,到如今仍然绿叶花旺。令人奇怪的是,这两棵树像是约好了似的,若是今年金桂开花,那明年就是银桂开,在族人的印象里,两棵桂花树没有同年开过花。有人推测,这么多年了,两棵桂树的根枝也可能交织在一起了。

  每年的迎春时节,王氏家庙十分热闹,会举办迎春活动以求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王氏人眼里,家庙和桂花树都会佑护他们幸福安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