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蕉城马氏祠堂文化建设主要精神内涵

2013-10-01 09:06:59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全市祠堂文化建设会议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宗亲:
    今天有幸邀参加宁德市2013年度祠堂联谊会,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们感到十分高兴。会议领导要我们在会上交流一下蕉城马氏祠堂文化建设的情況,这里我着重讲一讲蕉城马氏家族的简单情况和祠堂文化建设主要精神内涵.
    蕉城马姓从元朝末期大德四年(1300年)从古田县上枋头迁入蕉城到今约710年,现在家谱人口3200人,有二十六世。分七房号称:天、地、人、福、寿、康、宁。纵观蕉城马氏宗族的发展史,仅明清时期《宁德志》有记载的文官、将领2 0多位,而今活跃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马氏出名人物也是群星璀璨。蕉城马姓之所以比较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其绵延传承,尊奉格守,身体力行,独自特色的宗族文化是分不开的。简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尚武尚勇.蕉城马氏族人,在明清年间有左都督付将马胜、北平道州别驾马洪武、三品街武义都慰马闽杰、福宁守备马朝基、罗源守备马鸿飞。民国时期有闽东游击队队长马佬志等诸多出名人物.马佬志解放前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杀害时,临刑高呼“农民会要团结”、“中国共产党万岁”,视乖如归,坚 贞不屈。
    二、至忠至诚。马氏宗族文化中。忠r不仅体现在君臣关系上,更多的体现在忠于国家、捍卫人民利益上。马氏祠堂有一付对联“降帐家声祖绩长留文定社稷,铜柱世德宗功彪炳武卫国疆”。明代万历年间殿试进士,河南新安知县马应兆任职时任劳任怨,不谋私利,卸任时当地民众敬意地送他一把“万民 伞”,回家路上由于积劳成疾,没能把病治好,病死于回宁的杭州途中。
    三、重教重节。马氏宗族自古以来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因此,世世代代,人才辈出,据统计,蕉城马姓明清两代进士有五名。解放后培养出来大学生更是不少,仅研究生马氏子弟有20多名。蕉城马氏重在教育。不仅体现各项制度建设上,更重视子女道德品质的培养。祠堂制定了《蕉城马氏理事会章程》、《家训》、《奖学助学制度》等,并经常举办伦理、道德培训班,读书会,学习会,涌跃参加宗亲联谊会,强化思想教育,使年轻人健康成长。现有当报社社长的,有现役部队师级干部的,更有许多各行各业的精英。前辈马鹤凌先生有一付家训对联: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集中反映了家族世代重 视教育,重视素质品德培养。
    四、崇检崇勤。在经历漫长的生产力低下趵封建社会,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近代社会,马氏家族依然能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一个最朴素,最根本原因就是马氏族人自古以来就一贯勤俭节约,劳动致富。蕉城马氏十一世紫岩公困难时,祖牌都没地方放,是背着祖宗牌外出谋生,拼命賺钱。后来致富了。回老家买地建祠堂把祖宗牌安放,又娶妻生子盖住房,为祖宗争光,也受到了后人的高度敬仰。
    五、兴事兴业。蕉城马氏宗亲十分热爱公益事业,近几年做了不少公益事情。2007年开始自发捐款150多万重建马氏宗祠,做到“三祠合一”,加强了宗亲的团结。集资18万,从2007年--2011年用五年时间修编六十多年断修的家谱。2012年三峰山自然村马姓宗亲向上争取补助,下面大家集资和出工出力,100多万硬化村道13公里,解决了出行难。
    以上是我们蕉城马氏祠堂文化的简单情况,交流中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宁德蕉城马氏祠堂理事会
  2013年9月23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