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全安:吃饭具有一种代表团圆的仪式感

2013-09-19 16:47:10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打印 字号: T|T
 
 王全安 本报记者赵彬摄
 
  比起同龄人,王全安显然更享受“长跑的感觉”,他走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即便在柏林拿到金熊奖,被国内认定成“最具商业潜力的第六代导演”,他也没迅速投身商业电影,而继续选择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这个生于延安的西北汉子,今日中秋佳节为全国影迷送上了一部以“家”为主题的佳作——《团圆》[微博]。接受本报专访时,他表现得很有自信,声称从不为找资金焦虑过的自己,前几部拿奖作品只是小试牛刀,“以前拍得慢,是我在判断自己的电影观。现在练习做完了,是时候该赶快拍戏了。”
 
  电影里的饮食,讲的是一种“联系”
 
  华商报:最近也有新闻类似电影《团圆》中的故事,所以这部电影本身也是有原型的吗?
 
  王全安:其实人能想能做到的事情,永远都不可能超于生活的经验范畴,艺术片更是这样。我早前看了一段纪录片,上海的里弄拥挤到错不开身,一位台湾老兵在探讨,该给妻子大陆的丈夫多少钱,这一幕一下就把我抓住了。这些小人物在试图补偿一段历史的悲伤,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可能补偿的。
 
  华商报:李安导演很喜欢用吃饭展现故事,《团圆》也拍摄了大量的饭局。柏林电影节时展映时,《团圆》还吸引德国厨师学做佛跳墙,要把电影做成“美食诱惑”吗?
 
  王全安:(笑)没错。吃饭对中国家庭来说,具有一种代表团圆的“仪式感”,我们也习惯在餐桌上面对和解决问题。其实人的胃,远比思想更深刻,尤其在身陷局促或紧张局面时,感性比理性更容易厘清问题。中国人对吃的天赋,能把感情出现隔膜的一家人连在一起,电影里的饮食,讲的是一种“联系”。
 
  拍电影,要尊重内容本身的样貌
 
  华商报:《团圆》很细腻,演员的表演也很动人。凌峰、卢燕、徐才根三位都是戏骨,他们的表演对你导戏会增加障碍还是更有帮助?
 
  王全安:导演要为演员清扫拍摄障碍。凌峰70多岁,但像个多动症儿童,对他就是要控制,我在片场就说“你是个收音机啊,我说关,你就不能说话了,我说开,你再说话。”找徐才根时,我就说要找个“一辈子都不是很成功的演员”,他就演了好多匪兵甲、匪兵乙嘛。为了让他保持片中谦卑、善良、受委屈的状态,我在片场不给他椅子坐,不许车接。
 
  华商报:《团圆》在柏林电影节的收获,说明你驾驭上海题材的成功。一位陕西导演拍上海题材,面对地域差异,拍摄之前没有担忧吗?
 
  王全安:拍电影,首先要尊重拍摄内容本身的样貌。作为一个西北人,一个对上海不那么敏感的人,反而会更直观去捕捉那些没有被归纳成习惯的东西,我觉得这对记录“剧烈变化中的中国”是有好处的。我在电影中使用上海民歌,就是在唤回记忆和表达个人情怀。
 
  只有“做减法”,才能享受更本质的快乐
 
  华商报:将近两小时的《团圆》只有四十多场戏,长镜头运用特别多,标准的艺术片。一直以来坚持拍摄艺术片,会不会与充斥着商业片市场格格不入?
 
  王全安:电影风格取决于导演兴趣和侧重表达的角度。我也很喜欢《小时代》和《致青春》这样的片子,至少它们代表国产电影又有新类型诞生。变动是一种常态,但往往决定人生重要时刻的阶段,安静就变成一种强大的力量。艺术片制造联想,让人有空间和时间去反思人生的境遇。看艺术片,就像喝一杯茶,让你的生活慢下来。
 
  华商报:生活中的你,也跟电影传达的一样安静吗?
 
  王全安:有相似的地方,我个人更偏爱闲适的感觉。作为生活来说,现在不是不够快,而是太快了,但稍微有点生活阅历才发现,人生只有“做减法”才能享受更本质的快乐,越简单越满足和快乐。我不是对名利看淡,只是希望更自然拿到这些东西,在你有兴趣的方向自然实现。和我同年龄的导演比较,我的片酬不错,从来都不会为电影找资金而有压力,一边生活,一边拍电影,顺便谈谈恋爱,什么也没耽误。前几年拍得慢,是我在判断自己的电影观,尝试我个人风格的电影结构和拍摄手法,现在练习做完了,我要赶快拍戏。 本报记者任奕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