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录片《王恩茂》第1集:烽烟里的日记

2013-03-23 12:04:51来源:转载兵团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作者:郭有德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3-3-23 10:15:32 
 
烽烟里的日记   

绘画动画:秋收起义   王恩茂的青年照 

1927年秋,毛泽东在井冈山掀起秋收起义,湘赣农民的枪声从此打破了中国社会的宁静。
 

枪声里,一个名叫“清清”的14岁少年,怀揣着《向导》和《先驱》杂志来到井冈山,他象一个音符,汇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呐喊。

5年以后,“清清”的乳名变成了永新县苏维埃政府文化部长:王恩茂

永新县  一组红色绘画  

王恩茂的家乡——江西永新县,离井冈山87公里。这里是湘赣红色根据地的中心,也是红六军团的摇篮。

    为了扑灭这股星星之火,国民党和当地军阀调集上百万兵力,对罗霄山脉实行密不透风的坚壁清剿,红军在连续突破了4次反围剿之后,再一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放弃根据地已成定局。但是转移到哪里去?沿途的地形路线如何?红军的出路在何方?哪里是中国革命新的落脚点?78年前的毛泽东对这些问题还没有清晰的答案,但他选中红六军团担任先遣队,拉开了25000里长征的序幕,以此来拯救中国的命运……

绘画  《十送红军》

此时的王恩茂已是红六军团政治部秘书长,部队在任弼时、肖克和王震的带领下,提前两个月长征,为中央红军的转移做侦察和探路任务。

1934年8月7日凌晨,大雾笼罩着永新县牛田村的重重山峦,“十送红军”的歌声飘在赣西山村的细雨中。那天早上,王恩茂挥别了故乡的妇孺老幼之后就和9758名红军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红六军团拖着77个团的敌军转战在湘、粤、桂、黔4省,3700名红军在47次战斗中牺牲,1名师长、4名团长和十几名营长遇难。

红六军团以巨大的牺牲掩护了中央红军的战略突围。

阅读者:王恩茂之子王北会 : 

       “天晴,到达木黄市,有百多铺子……群众很多。在街上拥护红军,这是湘鄂川黔的游击区域。”  (《王恩茂日记》1934年10月23日  )  

《长征》片段:

西征79天后,红六军团在贵州的木黄镇与红二军团汇合了,还没有来得及消除西征5000多里的疲惫,他们又要踏上著名的25000里长征了。

那一天,王恩茂在镇上的店铺里买了许多小本子,从此以后,他的日记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陈平(新疆党史专家):

《王恩茂日记》从1934年10月23日写到1949年12月31日,一直写到新中国诞生,15年中,一天都不缺,它把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程全部都记录下来了,你能在他日记里找到所有的中国革命大事件,他甚至还记录了许多秘闻,比如说,在他们的部队中,还有1个外国传教士参加长征的故事……

阅读者:王恩茂之子王北会:  

 “走了一天的山路,到达石阡县,4师已攻克县城,捉获洋人一个,得纸洋20余万元……。下午2时许,由石阡县东门进城,到达城内天主教堂宿营……” (《王恩茂日记》1936年1月12日)

勃沙特和《神灵之手》

    78年前的10月1日下午,25岁的瑞士籍英国传教士鲁道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刚刚结束完一场牧师聚会,正走在安顺到镇远的回家路上,他不知道王恩茂的部队第二天要攻打旧卅城,在不期而遇中,这名上帝的使者成了红军的俘虏。     此时,红六军团已西征到贵州境内,他们急需了解地形环境的人。打下旧卅城后,军团长肖克在天主教堂里找到一张1平方米的大地图,与他们手上只标明省会的32开中学课本图相比,红军如获至宝,那天晚上,勃沙特译法文,肖克标汉字,这张图让红六军团象鱼水般自如的转战在贵州大地。
 

陈平:(勃沙特对红军的帮助——筹集军费,购买药品,红军给勃沙特的待遇——骑马、站岗、伙食等……他是长征路上唯一的外国传教士……)

《神灵之手》读者:阿姆斯特朗(新疆大学美籍留学生):

     “大部分日子,一天到晚只吃一顿饭,经过一天天没有休息和连续不停的行军后,我们困苦不堪,不过我学会了一边走一边睡觉……”

勃沙特和<神灵之手>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勃沙特已经在长征路上走了一年多,红军的艰苦已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王恩茂日记》也记录了红军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过草地时,部队一律采取野菜充饥……我到教导团去动员收集粮食,两腿无力,山路难行……11天时间,全军没有粮食,全靠吃野菜、牛皮充饥,掉队和死亡现象严重”

曾豹:(曾涤之子)

 有一次,我父亲跟王恩茂来到一个空粮仓,就发现有一只很大的老鼠沿着墙边飞快的跑过去了,他们反应很快,老鼠肉也是粮食啊,就赶紧追着抓它,结果它刺溜就钻到洞里去了。谁都知道老鼠是要屯粮的,所以,俩人就挖了起来,挖了半天,不管怎么说,至少是大半天的口粮有了……

祁若雄(新疆党史专家):王恩茂和红六军团过草地走了18天,其中有8到12天是彻底断粮的, 他 们完全靠野草、皮带和皮鞋充饥,从甘孜到阿坝这一路,冻死、饿 死的就  有750多人,很多战士死的时候,嘴里还含着野菜和野草......

《神灵之手》的照片  《长征》片段  (释放证做成原稿和打印稿两幅画面)

在跟随王恩茂他们走了560天,行程1万9千里之后,1936年4月12日,勃沙特被释放了,那天是西方的复活节,这时,他对红军已经产生了敬意,并刻意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叫博复礼。

《神灵之手》读者:阿姆斯特朗(新疆大学美籍留学生):

 “红军在无衣、无粮、无弹、无药的艰苦环境中,仍然充满了坚定信念。

  身穿破衣烂鞋的战士常常围绕革命和精神等命题讨论,他们很会开导那些属于上流社会的敌人,经常向我描绘这个国家的未来美景......”

陈平:勃沙特回到英国后,用3个月时间写了一本书,名叫《神灵之手》,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写长征的书,他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还要早一年。解放以后,肖克将军在许多场合下谈到了这段故事,他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得到过许多国际友人的帮助,我们是不会忘记的……

《神灵之手》 《长征》片段

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是1936年12月12日在英国伦敦出版的。那一天,他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安也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王恩茂在第二天的日记里写到:“早晨7时,从《红色中华报》闻中央军委电讯:西安事变,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捕捉了蒋介石,俘虏了随蒋来西安的全部南京中央委员,消息传来,使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兴奋……”

《长征》片段

就在勃沙特离开长征队伍的那年秋天,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的三大主力全部跳出了国民党的围剿。至此,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从井冈山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王恩茂他们驻扎在离西安739公里的定边县。

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共产党发出《告国民党书》,提出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呼吁。受此影响,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兵变方式逮捕了蒋介石。最终,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崭新局势。

王北会读1937年8月22日的日记:

 “正式改编的命令到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祁若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这3大红军主力被改编成国民革 命军的115师、120师和129师。     

八路军照片  

红六军团变成了120师的359旅,王恩茂任政治部宣传教育科长。接下来的6天里,王恩茂以“保卫上海”、“平汉路战事剧烈”为题,连续写了4篇新闻,他还对120师的《战斗报》做了两项改革:1、去掉花边消息,每期报纸设若干主题新闻。2、减少新闻故事,增设“讲述”和“回答”栏目,来消除红军战士普遍不愿穿国民党军装的对立情绪。

1939年9月2日,陕西庄里镇正在召开抗日誓师大会。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下午1时,一万多指战员,穿一色灰军服,每个人的枪上竖一杆小旗子,微微的风吹它招展着,从这头望到那头,人脑墨黑、渺茫无涯。朱总司令说:日寇侵略到华北,占领平津,打到了上海,华北一亿五千万人民正盼着我们去。贺总指挥问到: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收起红五星戴青天白日帽徽?就是为了抗日!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

一组八路军照片(快接)  黄河瀑布与作战交叉剪辑  (钢琴交响曲《黄 河》)

誓师大会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进入了抗日战争。红军将士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战场。120师和359旅在1937年的第4季度里,与日军作战45次,连续收复7座城市。

从此,八路军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日品牌。

王北会读1937年9月27号日记:

“上午,写了《战斗报》号外,115师在平型关以北俘虏敌官兵300余人,缴获汽车60辆,摩托车3辆,打死敌人4、5百人,宁武县召开民众欢迎大会。”

抗日战争画面

    1937年9月25日,115师在平型关地区歼灭了日军坂恒师团的辎重联队,这是八路军进入抗日战场的第一个胜利。王恩茂写的这篇战斗消息,刊登在《战斗》报上,它象新闻通稿一样,被国内各大报纸转载,鼓舞着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祁若雄:平型关大捷已经过去了75年,后来的国共史学专家对该战役的战果统计, 有比较大的出入,应该说,王恩茂日记里的数字,是最客观真实的原始记 录,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亮剑》片段   日军俘虏的照片动画

不久以后,王恩茂的部队也在山西上下细腰涧地区与日军打了一场遭遇战,对手是109师团宫畸大队,这是一支精锐的主力作战部队。

祁若雄:平型关打的是伏击战,敌在明处,我在暗处。最难打的是遭遇战,两军突 然相遇,没有战场反应时间,全靠军队意志和战斗勇气。这次战斗歼灭了日军700多人,抓获11名日军俘虏,它是遭遇战的经典案例    

 档案图示

日军在后来的战场通报中提醒其它部队:“359旅系贺龙旧部,如与其相遇,务谨慎作战,或应避之”。

这张照片是由正在抗日前线拍摄电影纪录片的袁牧之抓拍的,它是中国抗日战争中359旅抓的第一批日军俘虏。

祁若雄:王震说:你先不要拍,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要穿的乱糟糟的,让他们整理一下,不要把皇军的尊容给拍走了样。

照片动画(突出某一个俘虏)

那天晚上,王恩茂向日军俘虏吉田幸男阐述了这场侵略战争的反人类属性。

后来,吉田幸男留在359旅做反战联盟工作,并在南下北返的征途上成了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战士。

白求恩照片   八路军作战

战斗打响的时候,白求恩来到了石矾村,他是收到王震的求援信之后,专程来为359旅提供战场医疗救护的。

8个月之前,王恩茂在延安参观了白求恩组建的战地医院。这位加拿大医生给王恩茂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北会读日记:

    “模范病房里有许多新设备是我们红军医院前所未有的,如手术室、消毒室......他说:中国人见到外国人就叫洋鬼子,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叫我。”

照片:三个独臂将军

359旅有3个独臂将军,其中有2个是白求恩输自己的血并亲自做的截肢手术。来到延安后,白求恩对毛泽东说:“军医的岗位是在前线”,见到王震时,他说:“你把我当作一挺机关枪使用吧”

在上下细腰涧战斗中,白求恩连续工作140小时,给71个伤员做了急救手术。

潘星(359旅卫生部长潘世恩之子  采访于2010年):

      白求恩讲课说,喝不开的水会造成大出血,而且,在这个话后面还画了两条杠,还打了一个惊叹号。那肯定讲课的时候白求恩是非常强调这句话的。

      现在我猜,可能是白求恩的一个教育方法,因为这些小战士觉得水烧热了就行,不必费那么大劲烧开,喝了还不是一样嘛。白求恩有点吓唬他们的意思,喝不开的水会大出血?喝不开的水会大出血在医学上是不可能的!他为了让大家认真的看护伤员,他连“骗”的方法都用上了!

南泥湾   719团纪念碑

1944年元旦的早晨,王恩茂拿着14000字的《359旅开荒报告》,正在临镇717团新落成的英雄纪念碑前做新年宣讲。忽然,天空飘起雪花,瑞雪覆盖着陕北高原,预示着南泥湾的大生产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景。

闪回:延安动员大会。电报。抗日战争  

    4年前,宝塔山下正在召开一个7000人大会,会上毛泽东向八路军将士宣布一个巨大的困难和一项迫不得已的决定。此时,抗战已到了第3个年头,蒋介石按耐不住反共野心,他把给八路军的60万军费消减成了4万,并调动30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的23个县构筑了5道封锁线。八路军每人每月平均只有6角7分钱。朱德在给何应钦的电报中说:“我军已14个月未发弹药,有一枪仅有4、5发子弹,有一伤仅敷一、两次药。作战全凭肉搏,负伤听其自然”,衣食断供和战争阴云笼罩在毛泽东心头。

陈平:毛泽东在7000人生产动员会上,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打手势,气势恢弘的说:“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自古以来人类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的回答就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

黄河瀑布

南泥湾大生产会议之后,359旅西渡黄河从抗日前线调到南泥湾,驻扎在马坊、金朋湾和九龙泉,拉开了对荒山野岭的围歼阵势。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上山去挖地,风不停的刮,挖松的泥土不时吹到我的脸上,前面放火烧草,火舌顺风吹到我的脸上,烧山啪啪的声音和挖地咚咚的声音交响在一起……开荒一天,我挖了七分地,还帮助种包谷,并点播了19窝西瓜。”

南泥湾大生产

南泥湾大生产是1941年3月12日开始的。原计划每人每天开荒5分地,但在718团,每人开荒超过1亩的劳动英雄就有180多个,被王恩茂多次表扬的岳增明,1人种了5万公斤的菜,高候尚8个月编筐子550个,卖了10万元。

南泥湾大生产(郭兰英唱《南泥湾》)

从1941春季到1944夏天,王恩茂的359旅在南泥湾挖了1000多孔窖洞,修建了600多间房屋,他们用1万多件自制农具在32万亩荒地上产出了9000多万斤粮食,359旅把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期盼变成了漫山遍野的丰收景象。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上午练习立射、跪射、坐射、卧射和仰射,……下午练习投弹,达到30米以上了,……练兵的目的是:打日本能消灭一个联队,打国民党能消灭一个师”。

军训照片,军事观察组照片。

一手拿枪,一手握锄,战场上打硬仗、荒地里搞生产、闲暇中大比武,这是359旅特有的品质。

在南泥湾大生产中,359旅经过每年4个月的军训,全旅平均投弹距离都达到了30米的及格线,还涌现出11个百发百中的连队。驻华美军军事观察组,带着农业生产是否会削弱战斗实力的疑问来到359旅寻找答案。在718团实弹演习的那一天,美国记者爱泼斯坦做了如下记录:100米步枪射击:372发击中369发。投掷手榴弹:全连平均40米。攻击科目:击发3枪后,1分钟内前进150米,途中扔出3颗手榴弹并刺中7个靶标。

观察组组长包瑞德看到这份记录后连连摇头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成绩!”

王恩茂的八路军照片

如果说王恩茂的军训成绩给战士们做出了榜样,那么王震的枪法也让美军观察团大开眼界。

祁若雄: 有一个上尉就提议说:王震将军,我想跟你比试一下枪法。王震就说:“你是客人你先打。他拿起美国卡宾枪,对着树林那些鸟 “啪啪啪” 打一梭子,一只没打中。结果王震从旁边拿起一只小马枪,连着打了5 枪,打中4只空中的鸟。当时美军就更加惊叹了,说八路军的将军都有如此高超的枪法,说这支军队不可忽视。
 

一组八路军学习的照片

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是359旅官兵学习文化的真实模样。王恩茂深知文化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副政委,他的职责之一就是经常用考试来量化学习指标.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如果一个人不记得必要的字词句,要写出东西来,是不可能的,字词句好像是材料,没有材料是不能制造东西的,测绘结果……717团10连平均识字800,718团10连平均识字900,……

 中外记者在延安

    记者团来到359旅参观的时候,映入他们眼帘的是,战士们在泥地上用手指写字;在树皮上用木棍组词;在背包上用筷子造句;在河边上用弹壳写“沙滩作业”。这一幕幕文化景观,令记者们惊讶不已,他们当中的消息灵通人士也打听到,王恩茂早在中央党校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中国通史》和《资本论》,并在1943年中央党校最大规模的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星期一抽调了100名班长、排长去延安抗大学习,司令部请他们吃饭,饭后我给他们开了一个鼓励的大会。”

陈平:这100名学员当中,有一个是王恩茂的警卫员,叫李树森……(王恩茂给李树森2块银元的故事)

南泥湾大生产  丰收景象

1944年7月13日,正在南泥湾给西瓜地浇水的王恩茂,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要他带上359旅的花名册,立即赶到延安。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我们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说:“明年要反攻了,我们要占大城市,要派干部到华南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二战画面

此时,苏联红军已经发起欧洲战场的反攻,英美军队也频频取得胜利,毛泽东看到日军在中国也只剩下微弱的喘息。

他要派1000名八路军干部去华南建立根据地。这支庞大的队伍要通过完全由日本军队和国民党统治的7个省区,就如同蚯蚓在蝎子窝里爬行。

毛泽东需要选一支特别能打胜仗、特别精于突围、特别擅长行军的部队来护行,所以,359旅又一次挑起了中国革命的重担。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东关机场为359旅送行的情景。那一天,毛泽东说:这一回你们又是去长征的。你们要有松树和柳树的品格:松树在大风暴里不动摇,柳树砍断了随便在哪里都能再活。

陈  平:当时走的时候,大家都依依不舍的,觉得走了万一牺牲了回不来怎么办。这是359旅副政委王恩茂,他对骆岚说你一定要照顾好两个孩子,如果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了,你肚子里的孩子无论是男是女都起名叫北离,以此来纪念我们这次终生难忘的离别之情,王恩茂的夫人骆岚含着泪在王恩茂日记上写下了自己临别的赠言:恩茂,你去前方留下了我和北来还有肚子里的孩子,但我不难过,因为我知道你是在执行党的决定,我一定会负责的带好两个孩子,照着你指的方向生活。王恩茂把这个日记本一直揣在怀里,在整个南下北返中它也没有离开过自己。

部队离开延安

1944年11月10日,由9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和6个干部连组成的南下一支队,踏上征程,向敌占区挺进。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连续3天2夜的强行军,走了270里,没有休息一次。一边走一边打瞌睡,稍站一会儿,就想倒下去睡觉...我的骡子在险道上跌到山下摔死了...今天打了3次仗...狂雨骤下,全军每个人没有一处不是淋透的...部队没有粮食,饥饿以及外加烂脚、肿脚,走不动的很多,又出现了与过去长征一样的情形……”

南下行军   作战

 离开延安后,359旅就像脱离大树的孤叶飘摇在国民党和日本军队围剿的追杀中。战斗的频率骤然增加,其残酷程度也猛然升级,每天都在急行军,时时刻刻都在寻找突围的缝隙。

王震旅长说:“我们走在一条痛苦的、血染的路上。”

    1946年10月3日,359旅在离开延安329天,走过了7个省、78个县,行程15840里之后,从广东的南雄返回湖北与李先念的新四军会合了。

日本投降  国共谈判  图示:359旅和中原军区在湖北宣化店被国民党包围。

此时,距日本投降刚2个月,蒋介石打着国共和谈的幌子,暗中调集26个师和17个保安团约40万大军,修筑了3000多个碉堡,企图将359旅和中原军区6万人,围歼在湖北宣化店一带。

359旅再一次面临着险境。

王兵:(王震之子  采访于2010年)

      主席就给王震讲:你们现在要突围要走是完全可以的,但你现在不能走! 你要坚持3个月,吸引国民党30万、40万军队在你们身边。你们哪怕全部牺牲也是值得的,说你们就准备全军覆没,死盯在那,盯3个月!       

 陈 平:被毛主席定为中原突围的这一天,就是解放战争开始的这一天,这是一个界线。    

 突围战役

在完成了坚守中原3个月的任务后,1946年6月27日,王恩茂他们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突围,目标是冲破封锁线,重返延安。

 王兵:这个突围过程,大概是战争史上最残酷的!359旅3.4千人马,国民党30万人,平均一天有3次战斗。胡宗南是下了决心要把王震歼灭掉!团长牺牲了副团长上,副团长牺牲了参谋长上!他的警卫员为了保护他牺牲了3个,就给他挡子弹、挡炮弹。

 陈  平:敌人不停的追你,你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看到路边只要是能吃的就抓一把,不管是树叶子什么就往嘴里塞。喝的都是渠沟里的水,你说你能不闹肚子嘛,就边走边拉稀,就顺着裤腿往下拉,很多部队就干脆光着屁股,把裤子就挑在枪头上。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昨天泻了4次肚子,今天泻了6次,四肢无力,没精打采。连长林干材自己捂着伤口走,没有担架,重伤员也在艰难的走,见此情景,我很是难过”陈  平:走的过程中有的人留下来拉稀,刚蹲下还没拉完呢,国民党就追上来就当了俘虏,最后又想办法,千方百计的想办法逃跑,又跑回延安,最后跑回来的这样就有400多人。

战斗归来的照片(动画)

从1944年11月10日到1946年8月29日,王恩茂他们在敌占区的7个省、经历了658天艰苦卓绝的搏杀、战斗行程达27000里之后,终于回到了延安。

陈平:吃饭撑死了34个人的故事                    (《359旅传奇》241页)

王兵:在主席心目中,359旅就是一支精兵强将。主席也没想到他们能出来,打了27000里。深入了敌人的心脏,面对敌人的几十万大军前堵后截,能够这么杀出来,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罕见的。

《保卫延安》

1947年春,蒋介石调集25万重兵,向陕甘宁边区进攻。运筹帷幄的毛泽东主动撤出延安,转战在陕北高原。这时,王恩茂和359旅已经渡过黄河从山西战场赶回来保卫党中央。3月19日这天,王恩茂站在郝家堡的山头上遥望延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得悉敌人已占延安,我的心里很难过,因为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所在地。我曾在那里住过,我的两个孩子也出生在那里,延安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青化砭战役

6天以后,王恩茂所在的西北野战兵团,在青化砭地区歼敌3000多人,这是党中央撤出延安后打得第一个胜仗。此后,西北野战军又相继解放了宜川、运城等14个县城。胡宗南在解放军的致命打击下,不得不逃出延安。

离别1年零1个月之后,王恩茂又回到了他生活过的南泥湾。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部队今日驻马坊、金盆湾,所有窑洞都被破坏了,有的做了工事。土地完全荒芜,蒿子草长得比人还高。719团的大礼堂被烧毁了,烈士碑遭到推翻,到处都是荒凉,满目伤心不堪。”
 

永丰战役

359旅另一场著名的攻坚战斗,是永丰战役。这场战役曾经让彭德怀有过忧虑,他认为攻坚战的常规兵法是集中3到5倍的兵力,方可围歼敌人。否则,便不可行之。但听了王震的战斗预案和王恩茂的分析后,他同意了这个1比1作战的大胆方案。

王  兵:结果整整一个军歼灭掉了一个军,把敌人的军长活捉了。

祁若雄:歼灭敌人4000多人,俘虏敌人是11000多人,一共歼灭敌人是15000人。

王  兵:有的战士一个人抓了100多个俘虏!

祁若雄:以1比1的兵力打攻坚战,这样的战例也算得上是解放战争战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

永丰战场

战役结束后,为了弄清楚我军第一次进攻失败的详细原因,王恩茂又来到永丰镇做了全面的调查。

王北会读《王恩茂日记》:

“356旅伤亡1200人,359旅伤亡800人,这是极大的教训,全面视察地形后,假如攻击它的西北、西南方向,则第一次攻击就可成功。”

行军

随着永丰战役的硝烟散尽,河西走廊上的国民党军队只剩下4万人,为了切断这股残匪逃往新疆,王恩茂他们又翻越祁连山,用双脚去追击敌军的机械化部队。

陈  平:走到4000米的时候就飘起了大雪,雪非常大,一下就降到零下十八度,结冰了。死的比较多的就是重机枪连。许多战士在晚上走祁连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能踩到前面牺牲的战友。

 陈焕章:(359旅老战士):我们班有一个铁匠,铁匠的身体是很壮的,连他都

能坚持。走到雪山上,每个人都带的有工具嘛,他就挖一个洞,自己钻进去,钻进去以后,再没出来,再没回来,就在那冻死了。
 

王北会阅读《王恩茂日记》:

   “14团前进途中,气候恶劣异常,雨雪加风,冻死130人,冻坏脚不能走路者100多人。师部率13团由赤湾向俄博前进,气温异常寒冷,掉队100多人。”

翻越祁连山

爬上山顶的时候,王洛宾突发创作灵感,他把王震“白雪罩祁连”的诗,谱成了歌曲。从此以后,《白雪罩祁连》就成了王恩茂和359旅将士们一生都不再忘却的军歌。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走向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王恩茂正在甘肃酒泉的晨光里,起草《到新疆去,解放各族人民》的动员报告。

10月13日,王恩茂踏上了进军新疆的路途,当天走了286公里。

1个月零2天后,他们到达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袁国祥:(359旅老兵)

       老百姓挤满了街道,老大爷、老太太挡住汽车,有的甚至跪在地上哭哭啼啼不让走……

王北会阅读《王恩茂日记》:

  “库车人民遭抢、烧、杀、奸,被打死者32人,伤98人,被抢人家649户,劫持金子1027两,银器4927两,各种绸缎大布70297匹,另有男女衣服4274 件,砖茶1367块,牲畜266头。抢劫者是65旅骑兵团,首领是团长唐树荣。”

袁国祥:老百姓非常气愤,所以挡着我们不让走,我们前面还有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我们要去解放他们,老百姓让开了一条道路。我们通过那一个狭窄的通道走过的时候,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行军照片

这样的情形,2天以前在阿木冬.尼亚孜的家乡轮台县也同样发生过。

阿木冬.尼亚孜(曾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我16岁的时候,王恩茂率部队到轮台县的时候,老百姓又敲鼓又唱歌欢迎解放军。但是又不让解放军往南疆走,在那3天3夜解放军走不了,为什么不让走呢?国民党的一个团在轮台抢老百姓,老百姓不敢在家里睡,在苞谷地里睡。

陈 平:王恩茂日记为什么把库车的打砸抢记得那么详细?因为他知道要留在新疆了,所以,要把遇到的事情都调查得清清楚楚。

田玉棉:(《新疆日报》记者)长征当中那么艰苦,还要打仗,有时候还没有饭吃,他没有停顿一次,每天的日记都有。

宫兆强:(曾任王恩茂秘书):王恩茂日记在战争年代写下来非常不容易,能够保存下来就是他的意志,他对中国革命必胜,充满了信心。

张思学:(曾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他一直坚持,直到最后眼睛看不见了,这个日记一直记到去世。这种衡心我觉得一般的人没有。

王北会阅读《王恩茂日记》:

        “由阿克苏出发前进,坐汽车走了1天1夜,于1949年12月1日下午2点到达喀什。数万人民欢迎解放军。从此,我们到了进军新疆的目的地,开始了长期建设新疆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