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开闽三王”系列故事(7---9集)

2013-01-24 14:44:45来源:三王祠网

打印 字号: T|T

七、进军福州

廖彦若统治泉州,罪恶累累,失去民心,危难的时节,农民将伊当做落水狗来打死,廖彦若心里说报应报应,拔出剑来自刎而亡。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引兵入泉州,推翻了廖彦若的残暴统治,受到泉州百姓的拥戴欢迎,逐个主动来犒劳慰问,廖彦若这个狗官的可悲下场,可以说是给王家兄弟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官是船,民是水,水可以载船,水也可以将船翻沉,叫做水能载舟亦会覆舟。”王家兄弟吸取历史经验,广施仁政,保境安民,轻徭薄赋,就是减轻百姓负担,泉州的社会安定,经济复苏,为七年后进军福州、统一闽疆积蓄了实力,王潮的义军也有了巩固的根据地。

闽西的九龙军在同一历史时期,也有了相当大的作为,王潮占据泉州,陈岩率九龙军避过泉州,进入福州,做了福建的团练使,没若久就取代了原来的官员做了福建的观察使,为了呣互相残杀,王潮派人去福州向陈岩表示服从领导,陈岩给王潮兄弟有交情,又看叫因将泉州治理得起色,势力和自己旗鼓相当,还是和平共处较好,因此陈岩就向朝廷表奏,就是打报告,在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四十一岁,王审邽二十九岁,王审知二十七岁,册封王潮为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审知协理州事,

据说,陈岩亲自带圣旨到泉州宣读,受到王潮兄弟的盛情款待,王潮兄弟带陈岩参观游览,陈岩亲目看到泉州王潮兄弟将泉州治理得十分兴旺,百姓安居乐业,非常佩服,伊对王家兄弟加深了解,增进友情。陈岩回到福州,推广泉州的做法,要好好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久,陈岩染病不起,没法办事,伊想来想去,毅然决定写信给王潮,调伊来福州,要将军政大权交给伊。陈岩的某舅范晖探听知影,抢先篡位,自称“留后”发兵阻止王潮北上,王潮接到陈岩的信,陈岩已经过身了。王潮马上派审知为都鉴、堂弟王彦复为都统进军福州。由于范晖不得人心,王审知兵到鸟龙江,连一些少数民族,像海边的平湖洞,女洞主号称平湖公主,也亲自带兵参战,支援王审知,王审知突破乌龙江天险,大军包围了福州。范晖一面据守福州,一面派人去浙江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求救,董昌抽五千兵马来救福州,王审知两面受敌,死伤很多,王审知赶紧向王潮告急,要求暂时退兵,王潮不准,态度十分坚决,说:“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吾当自来”。

王潮派兵添粮草,支持王审知,王潮这个表态,对王审知既是激将法,又是破釜沉舟之计,让王审知没有退路,王审知别无选择,只有决心苦战,伊身先士卒,冲锋攻城,因而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这次进军福州,打的完全是攻坚战,经过一年外的艰苦战斗,福州城内粮尽,军心大乱,范晖看呣是势面,弃城逃去,王审知破城而入,终于占领了福州城,威胜军节度使董昌的援兵看见福州城已失,无心恋战,就撤兵回师。

王潮将泉州的事情交给二弟王审邽,来到福州,看见王审知治军有方,对百姓秋毫无犯,城内秩序井井有条,十分欢喜。福建观察使陈岩是朝廷命官,王潮亲自穿素服主持安葬祭奠,又将陈岩的囝招做囝婿,优待陈岩的家眷,九龙军感激王潮,痛恨范晖,纷纷归顺王潮,连山寨,海岛的二十支武装力量,也闻风归顺。汀州刺史、建州刺史也表示拥护王潮主持福建大局,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朝廷封王潮位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王审邽接任泉州刺史。

隔年,汀州的宁化县黄连洞二万外人造反,王潮派兵坚决给予镇压,八闽五洲尽皆统一。从此,福建境内一锊平砣砣,没人敢举高,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王潮三兄弟仔的威望愈来愈高,朝廷又将福建升级做威武军,封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副使,正当王潮事业如日中天的时节,王潮的身体愈来愈差,先吐血,过没一个月就倒床勿起来。王潮自己知影伊的性命将尽了,就召集部下来床前交代后事。王审知大哭,说:大哥,你呣倘死!你病也好!众部将也跪在床前,王潮说,起来,起来!众兄弟跟我出生入死,咱才要共创大业,共享富贵,不料我的岁寿将近,我实在不甘离开诸位兄弟,先行,但天命如此,也无可奈何。没讲了就昏倒了。

 

八、二度封王

王潮昏过去,王审知给三子王延虹以及众部众又叫又哭,王潮慢慢醒过来,说,三弟审知功劳很大,当初拜剑,伊将位置让我,我死以后,应该由三弟做节度使,保持八闽稳定,世子延虹年纪幼小,无德无能,难当大任,今后不得夺权争位。众人都表示拥护王潮的决定,王审知就没法推辞了。

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年底,王潮逝世,葬在惠安盘龙山。王潮享年五十二岁,追封秦国公,溢广武,所以后来称做广武王,王潮在王审知的帮助下执政十一年,精明有谋略,对内保境安民,减轻税赋,促进生产,对外给邻国保持友好交往,边界平稳,伊做人处理事情公正廉明,执法如山,连王审知犯错误,伊都照打照罚,不拘私情,王审知也认打任罚,没哀没怨,因此,王家兄弟的威望愈来愈高,临终的时节传位给王审知,是见伊大公无私,深谋远虑,功绩卓著,深受拥戴。

王审知继承了王潮的节度使官职,同时也继承了王潮的美好事业,专心治理福建,开发建设福建,围海造田,发展农业,开港造船,发展外贸,引进人才,捐建寺庙,福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而在北方以及省外,军阀混战,称王称霸,那个派兵来福州支持陈岩因某舅范晖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退兵回去了后,也给人称王,朝廷不准,伊索性自己称帝,建立“大越罗平国”派人到福建封王审知做“福建都指挥使”王审知呣接受董昌的封号,回复说:与其闭门做天子,九族百姓遭到涂炭,不如开门做节度使,终身富贵,你此时悔司未迟,这就是“宁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这句名言的来历。

董昌不听王审知的忠告,反而发兵来攻,王审知坚决迎战,杭州的钱镠(留),也起兵征伐董昌,董昌兵败,全家族二百外人以及官员百外人尽皆处死,证实了了王审知的预言,朝廷因此对王审知封了很多官衔,什么检核刑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后来,各地军阀势力强盛,唐朝廷为了笼络人心,封朱温做梁王,四川王建做评析王,杭州钱留为越王,有一个翁承赞,有人说是福清人,有人说是南安人,既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朝内官,伊奏说:如今四方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唯独福建王审知治闽有方,一境安然,应予加封。唐昭宗准奏,派翁承赞为册封使,带圣旨到福州宣读,封王审知未琅琊郡王,食足四千户,王审知祖上是山东琅琊人,朝廷才封伊做琅琊郡王,其实是一个空头的荣誉爵位,有名无实,山东的琅琊王审知鞭长莫及,哪有法去享受爵禄呀!不过王审知还是觉得很荣耀,很欢喜,也很感激翁承赞,翁承赞作为朝廷派来的特使,受到隆重的接待。王审知将节度使衙门该做“文明殿”成为琅琊郡王府,没大兴土木,另外建王宫,在文明殿上大摆宴席庆贺,所有的文武官员统统升官。又在福州南台山设宴为翁承赞践行。

翁承赞是晚唐诗人,这次来福州封王,身份很多,又受到王审知的高规格的款待,亲目看到福州城内城外生平景象,感慨万端,王审知挽留伊多住几日,翁承赞说,君命在身,不可久留,王审知留伊未牢,就请伊有机会一定得再来,这些话,不是迎来送往的挂在嘴口的客套话,而是王审知对翁承赞出自肺腑的真心话,让翁承赞十分感动,因此,翁承赞在临别赋诗才写说:“正是离情伤远别,愈闻台旨许重来。”又阿谀福州城是“月照楼台粉蝶明,和风不动鼓瑟声,重门更羹司开闭,万井人家坐晏清。台宿静临王霸宅,端烟浓盖亚夫营。”最后两句表示伊“此心为感皇恩重,回顾扁舟不忍行。”很呣甘离开福州。

这年是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王审知四十五岁,封做琅琊王,伊的二兄王审邽,四十七岁,都不幸英年早逝,追封做武肃王,葬在泉州东门外的皇绩山,现时这个墓重修一新,十分气派,王审邽的囝王延彬,继承了泉州刺史之位,第二年,朝中发生事变,被昭宗封为梁王的朱温弑君篡位称帝,历史上称作后梁,大肆杀戮皇亲大臣,巩固伊德统治,对边远地区实行怀柔政策,继续封王,一共封了十个王,建了十个国,福建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在后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刚好五十岁,翁承赞带着朱温的圣旨第二次到福州封王,这次翁承赞就没再回去了。

 

九、父子刺史

翁承赞中过进士,又中了博学鸿词科,可以说是双料进士,曾经在京城做唐朝的京兆府参军,右拾遗、户部员外郎。朱温篡位,杀戮大臣,中原人士纷纷南下避祸,翁承赞和一班旧臣,受到朱温控制,没法摆脱,这次朱温派伊二度入闽封王,正是鲤鱼脱出金钩钓,摇头摆尾不肯还,翁承赞按照仪式宣读圣旨加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宴请了翁承赞,又请了入闽避难的一班唐朝的遣臣名士作陪,这些人大部分都和翁承赞相识,有唐朝丞相王溥和杨涉的囝王淡和杨沂,有省常侍李询,翰林承旨兵部侍郎韩昌黎,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侗,集贤殿校理为传懿,翰林学士韩偓等等,真是人才济济,冠盖如云。其中还有一个莆田人徐寅,进士出身,文章辞赋天下闻名,因为得罪过朱温,朱温要宰伊,徐寅得到消息便走倒来,王审知知影伊是名士,就收留伊,请伊做记室,就是秘书。

翁承赞偷共王审知说:千岁,古早皇帝称万岁,万岁爷,王称千岁,千岁爷,朝廷有密诏,令下官将徐寅带回,或就地正法。王审知听了吃一惊,说,朝廷还不放过徐寅?翁承赞说,是,千岁要如何处置?王审知说,徐寅落难投奔与我,弃之不义,出卖朋友,自绝贤路,此事断断不可,孤家,已自称孤家,皇帝自称寡人,不敢奉召,就是呣接受皇帝的旨意,翁承赞拍手阿谀说,好一个闽王千岁,果然是大仁大义,大智大德,徐寅有幸,得遇明主,下官不才,亦不回朝廷了,依下官看来,徐寅与下官,只好是隐居山林,以免给千岁带来麻烦。王审知想想咧说,徐寅算做是朝廷钦犯,孤家呣敢将伊再留在身边,可以归隐故里,翁大人须为家乡出力,辅助孤王,不可推辞,王审知就封翁承赞为福建盐铁使,右拾遗,右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成为闽王王审知的左右手,后来翁承赞年纪大要求退隐,王审知遵照伊德意愿,在南安一个所在共伊建造厝宅定居,那个所在有一条溪,翁承赞在溪咧建一座桥,这座桥就共伊叫做翁厝桥,叫去音变做乌厝桥,因为翁承赞是大官,人又将这座桥叫做官桥,这个所在的地名便同款叫做南安官桥,一直叫到现在,成为泉州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

怎么翁承赞哪会选择官桥这个所在定居,这是因为王审知的二兄王审邽担任泉州刺史的时候,就派伊的大囝王延彬在泉州西门外建招贤院,接纳中原来的名士,凡是来的人客,都受到优待,住的是环境优美的乡间别墅,物资供应充足,让这些高级知识分子住会牢,安心研究学问,写诗写文,闲的时节游山玩水,登九日山斗茶吟诗,去金溪钓鱼划船,王刺史父子不时出城来和因聚会,虚心请教问题,听取因的意见建议,就像咱现时的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当时称招贤招宝。因此,翁承赞选择了泉州定居,安度晚年,不时,到招贤院来访友,饮酒品茶,参政议政。招贤院的所在地就是市郊的招贤村,现时属北峰镇。

王审邽在泉州,王审知在福州,兄弟仔都勤政爱民,发展经济,重视外贸,兴办文教,创建书院,泉州福州都很繁荣,王审邽在位十二年,很注重农业生产,对农民实行很多的优待政策,帮助流亡外乡的农民重建家园,减轻因的负担,还引进中原的先进技术和农具,推广种双季稻,改造旧犁,安装犁壁,翻土深耕,大兴水利,像南安的九溪十八坝,万人川,晋江的六里坡等水利设施,现时还会发挥作用。同时,发展农副业,种桑材饲蚕,种茶制茶,建窑烧瓷,开矿炼铁,所以,茶叶,丝绸、瓷器等,都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王审邽死后,王延彬继位为泉州刺史,继承父志,理政精勤简约,社会升平,五谷丰登,海上贸易,往来顺利,据说,泉州城南门一代进出口物资形成集市,人就将这个所在叫做聚宝街,王延彬让人称作“招宝侍郎”,王延彬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云台侍郎”。伊在南安邱店,云台一带建云台,凤凰,凉峰,三个别馆,作为娱乐场所,经常在这搭请客饮酒,观看歌舞,欣赏南音,别馆周围种很多杨梅,现时杨梅树还存在,三个别馆已经毁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