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纪录片《王恩茂》 第2集:荒原上的绿洲

2013-03-24 17:06:21来源:新疆兵团网作者:郭有德

打印 字号: T|T

  战车进疆  欢送人群送瓜  行军照片    

1949年10月,沿着哈密瓜的芬芳和各族人民的欢呼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抵达乌鲁木齐,和平解放的阳光照亮了天山南北。

熙熙攘攘的队伍里见不到王恩茂的身影,当彭德怀司令站在南门大银行门口检阅六军和民族革命军的时候,王恩茂正带着由359旅扩编的二军,跋涉在通往新疆南部2000公里的征途上。

一个月后,他们到达了和田。

《王恩茂文集》:“全军现已进驻南疆,主力全部到达了指定地区。我们也开始了由连续作战的战争环境进入到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示意图:进军南疆的路线、驻军和南疆的地域范围

新疆南部的这片版图拥有137万平方公里,和王恩茂的老家相比,它相当于8个江西省和622个永新县。

在这片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贫困的土地上,王恩茂遇到的最急迫问题是:粮食紧缺。

维维吾尔老乡手拔麦子   扬场

刚刚解放的新疆,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急需要粮食来恢复体力。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区民族军和国民党起义部队约20万人也面临着炊烟熄灭、粮米断供的境地。新疆军区每个月都要起飞一架去北京拉银元的专机,以便从苏联进口10万吨军粮,尽管运价是粮价的7倍。美国驻乌鲁木齐副领事马克南在撤离时曾经预言:共产党的军队将会饿死在新疆!

马克南只看到了新疆的贫困,但他不知道359旅曾经在延安遭到经济围困时,用南泥湾的丰收成果,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危机。

它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擅长农业生产的军队。

部队走向开荒工地   大开荒   图示:开荒地域 1950年春天,南泥湾大生产的场景又在新疆重现。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塔里木、准葛尔和吐鄯托3大盆地上,拉开了新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序幕。王震和王恩茂下达了新疆军区的1号命令,要求20万军人全部参加开荒生产,不能有一人站在劳动工地之外。

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这张《军垦第一犁》,就是袁国祥在喀什荒原上拍摄的。

袁国祥:(将军摄影家):手上打泡流着血,把锄头把子都染红了,早上天不亮就下地,晚上天黑才回来,有的人开饭的时候边吃边睡觉,馒头掉了,抓起一个土疙瘩就往嘴里塞。

王步仓:(359旅老兵)一个人的指标是半亩地,王书记和我们在一个地方开荒。

谭铸新:(时任王恩茂秘书):王恩茂自己用手去搓粪土,搓碎以后放在苗的周围,他一用手搓,别人也跟着用手搓。

开荒工地背砖,吃饭,地窝子。

每天开荒16个小时,伙食状况愈来愈差。在玛纳斯河畔每人每天只能供应200克粮食;驻北疆部队的13万军人和2万匹军马几乎都处于断粮缺草的状态;驻扎在阿里地区的骑兵先遣连,靠打猎为生已经坚持了近200天;

与此同时,除了这一身穿了10个月的棉衣,官兵们再没有其它可以换洗的衣服,8万部队住在原始洞穴般的地窝子里,还有3万人住在简易的行军帐篷中,衣食住行的简陋已经达到了极限。

收割机

这年年底,在王震和王恩茂的率领下,战士们在荒原上收获农作物总产量1789万斤。到1952年,新疆部队开荒800万亩,还建成了95个半机械化和马拉犁农场。

他们用3亿2千6百万公斤的粮食大丰收,缓解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饥饿之苦。

谭铸新:开荒开的手攥不住,笔拿不住,就累成这样了,王恩茂每天晚上还坚持学习,3月份春耕大忙的时候写出了《关于新疆主要问题的请示报告》,5月份又写出了《新疆社会调查》,我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总看见他屋里的灯光还亮着。

照片:王恩茂和维族农民

    那段日子里,王恩茂白天指挥南疆的开荒生产,晚上又到各个村庄里做社会调查。迅速掌握社情,是他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

谭铸新:调查的时候,都是啃干馕喝凉水,有时候笔冻得不下水,他就用嘴去哈气,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他日后作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基础。
 

《王恩茂文集》 《新疆社会调查》 民俗画面(交叉剪辑)

    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王恩茂用细致准确的数据,记录了62年前巴依的残酷压迫和南疆农民遭受的苦难。

《王恩茂文集》:

      “阿克苏大地主麻木尼亚孜有4000亩地,喀什大地主阿不都克然木有5000亩地,和田大地主艾买提拉合提有5万亩地。疏勒县共有30万亩,地主占有者达22万亩,米日克里村共有7600亩地,全部为7家地主占有。
 

   穷人租地时要有阿訇盖章,还不起租子时,常把妻子儿女卖掉或送给地主,无妻儿者只能给地主当农奴。叶城克然木村大地主阿依克别汗拥有172个长工,其中72个是农奴,另有20户已经在他家做了3辈子的奴隶。墨玉县的沙依提拜克,有地3000亩,娶过140个老婆。

    疏勒县65岁的乌受尔对我说:他小时候问母亲:“我父亲常年辛苦种地,我们自己的地在哪?”母亲说:“自从我嫁给你爸爸,就从没见过一小块自己的地。”

        南疆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但土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地主阶级和宗教经院手中,仅以维文会而言,即占有150万亩地。老乡们见到人民解放军来新疆,都欢天喜地。

    我们消灭地主阶级要打两个仗:第一仗,减租;第二仗土改。”

解放军背行李进展,斗地主。

    1951年夏天,有17000名地方干部和4500名解放军一起,走进新疆农业区的58个县进行减租反霸,王恩茂也背着行李来到了塔孜洪乡。

袁国祥:我们在疏勒县塔孜洪乡6区,发现了一个受苦最深的人,他叫沙木沙克。沙木沙克从小给巴依放羊,放了40多年,从17只羊放到了1000多只。

       他听说人世间有一种东西叫作钱,但是他从来没有见过钱,他听说有一个热闹的地方叫做巴扎,但是他从来没有赶过巴扎。

沙木沙克的照片  分财产

这是沙木沙克拿着放羊棍给解放军演示他爬在羊群里取暖过冬的情景。王恩茂用诉苦大会的方式让乡亲们倾吐苦难、挺起了当家做主的脊梁。

《王恩茂文集》:“历时10个月,南疆有1072个乡的267万7771人,都已完成减租反霸。我们把1亿零228万8946斤粮食分给了40万8247户农民,每户得粮256斤,农民群众高呼:共产党万岁!人民政府万岁!”

农民劳动

减租反霸接近尾声的时候,王恩茂接替王震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财经委主任和新疆军区司令员。此时,新疆农村已进入夏季,地里的庄稼虽然长势良好,但土地还不属于各族人民。
 

《王恩茂文集》:“不足5%的地主富农,却占土地80%,而95%的劳动人民,仅有20%的土地,新疆地主占有土地之状况比内地汉族地区更为严酷。”              

土改  分地

主持新疆工作后,王恩茂吹响了土地改革的号角。

不到一年的时间,210万各族贫困农民就变成了730万亩土地的新户主,他们最低的分到了1亩半地,最高的分到了7亩3分地。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彻底崩溃了,农民的脸上蓄满了阳光,他们在崭新的政治地位中,释放出更大的生产力。

王恩茂和农民的照片

带着新疆农村的欢乐,王恩茂又来到米泉县调查,在这里,他敏锐地发现了土改之后农民的忧愁。

《王恩茂文集》:“全县有1252户没有耕畜,1672产没有农县和种子。这说明:没收地主的土地是足够分配的,但没收地主的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是不够分配的。要想用不够的工县把土地全部种起来,唯一 的办法,就是发展互助合作社,否则,农村经济就会倒退……”

农民走在村路上  劳动

1953年的新疆,是互助组和农业合作社蓬勃涌现的年代。

在南泥湾练就了娴熟农业技术的王恩茂,把更多的工作地点移到了田间地头。从选种施肥到除草沟灌,他给农业合作社亲自传授新型的生产耕作方法。这年夏天,焉耆牙生合作社种的25亩玉米地,产量高达863公斤,全疆有15个县达到丰产标准,还诞生了104个丰产村、605个丰产组和1554个高产户。

邮递员和牧民一起转场

在南疆农民大丰收的刺激下,北疆牧民也早已按耐不住奔向合作社的愿望,全疆79个县已经有38个畜牧县发出了自愿成立合作社的呼声。

解放初,新疆北部的畜牧业大多属于哈萨克族的部落经济,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令其发展缓慢。在“慎重稳进”的构思里,王恩茂开始书写新疆畜牧业的股份制故事。

彭诚(《新疆畜牧志》主编):他3次召开新疆的牧区工作会议,采取公私合营的办法来建立公私合营企业,1只绵羊是1股,1头牛算5股,1匹马算6股,1头骆驼算7股,这样折成股,组建一个牧场。那时全疆大概建立了70多个公私合营牧场。每年拿出收益的60%分红,就跟城市的资本家一样,给牧主发放定息。

《新疆日报》“访苏归来”一文  王恩茂在苏联访问的照片。

     1956年10月,带着牧业合作社的喜悦,王恩茂前往苏联访问,他要寻找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来解决新疆的3个问题:1.牛羊肉在新疆少数民族生活中,占很高的比重,怎么样才能充足的供应?2.如何生产出更多的奶制品来提高各民族的饮食质量?3.有哪一种方法能帮助新疆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75天的考察日子里,王恩茂把所见、所闻、所思,写进了《访苏归来》中,又以政策的方式规划出新疆畜牧业的崛起。

《王恩茂文集》:“科斯特罗姆牛,产奶14200公斤。苏联挽重马,载重量达16吨,它在卫国战争中6天6夜完成了500公里的急行军后,还能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苏联的畜牧业全部都有固定的饲料基地,牧民定居有利于畜牧业的最终完成。”

彭诚:他回来就搞这个品种改良,我们细毛羊的改良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只,在全国属第一,我们巩乃斯种羊场给全国提供的种羊就达到15万多只。

奶牛场职工:王恩茂第二次来的时候说,你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把乌鲁木齐排队买牛奶的问题解决了。

彭诚:他要求我们的耕地必须拿出15%种植苜蓿。王恩茂的思路相当清晰,发展种植业就是为了解决牲畜的饲料饲草,所以我们新疆一直走在全国前面。

巴岱:王恩茂在会议上说,全国有100万头牲畜的县,一个是内蒙的阿布尕斯,一个是巴州的和静县,他这是表扬我们的意思。

彭诚:新疆大概有60%-70%的牧民已经定居了。1957年,全疆的牲畜增加了700多万头,肉的产量由5万吨增加到94000多吨,这是相当可观的,这就是王恩茂制定政策起的作用。

《人民日报》报道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1号井喷油   木犁犁地

访苏归来4个月后,王恩茂曾经去看过的克拉玛依黑油山地段,已经被证实发现了大油田,新疆石油工业即将显露出气势夺人的尊容。

解放初期的新疆,只有396个手工作坊,工人总数才947人,110公斤羊毛换1匹雁塔牌白布,1只羊换1盒火柴,工业一片空白,生产和生活处于近乎原始的状态。

那时,新疆的财政赤字高达99.8%,面对巨额的资金困难,王恩茂和王震用每年7000万元的军费,挑起了新疆工业建设的重担。

纪录片《进疆战士》画面及同期声:为了给新疆多节约一寸布,将军的军帽没有衬里,军服也由4个口袋改成了2个……

谭铸新:棉军服是一年一套,改为两年一套,津贴费几块钱全部上交。七一纺织厂,十月拖拉机厂,水泥厂等等,都是拿军队节约的钱盖起来的。

杨克(时任区党委副秘书长):有农业机械厂、有面粉厂、有苇湖梁电厂、有六道湾煤矿。石河子办了毛纺厂,喀什也办了毛纺厂,阿克苏也办了棉纺厂,伊犁也改造了皮革厂(在新疆地图上,标示工厂的位置)

有少数民族工人生产的画面

    在每个战士每年节约91.2元钱的基础上,王恩茂用2亿3千3百万的军费,缔造了新疆的现代工业,荒原绿洲上终于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

张毅(时任   ):克拉玛依初建的时候,王老把全疆的运输力量组织起来,解决了我们的运输困难,王老又调了生产建设兵团的2个团,就在这个地方,建了一大批房子.我们最头疼的2个问题,就解决的那么快。

克拉玛依生产、建设工地:

    应王恩茂的请求,中央13个部委和全国16个省的35个大城市,都向新疆派出了支援的队伍。在4万人组成的会战大军中,吴淑华成了全国首支“3.8女子钻进队”的石油女工。说起往事,55年前的艰苦和王恩茂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

吴淑华:克拉玛依的冬天,都是零下40度,如果你的手沾上了水,马上就结冰,皮就粘掉了,有的同志耳朵冻破了,就流黄水。有一次刮十级以上的风,调度说:风太大,没有车送,我们10个姐妹,就这样手拉手,风太大,实在走不动了,我们就蹲下朝前走,狂风呼啸,沙石飞跑。整个班的同志全部到齐了,我们就抱到一块,把我们激动的,我就哭了。男师傅就说:嫂子们,你们把眼泪都留下来,用到井上去擦工具吧,克拉玛依缺水嘛!

    我们队由44名队员组成,有8个民族,王恩茂见到了丽达和卡丽夏就说:你们要互相学习,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共同来建设克拉玛依。

朱德视察克拉玛依

    这一年,克拉玛依生产原油35万吨,新疆石油局钻井55万8330米,专程来祝贺的朱德委员长对建设者们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车队驶过胡杨林   车队一组

当新疆北部的畜牧改革和石油大会战正热火朝天的时候,通往南疆农业区  的漫长公路上也是一派车轮滚滚的壮观景象。

50年代中后期,在大跃进、浮夸风的笼罩下,北疆地区的100多万人口陷入了粮食危机。

杨 克:我记得,那时乌鲁木齐的粮食,只剩下一个礼拜了,区党委的同志晚上都睡不着觉。

运粮车队

危难中,王恩茂把全疆3500辆汽车的3分之1调来拉运粮食。于是,北疆的工矿企业普遍都停工待料,克拉玛依靠塔城支援的1000峰陀队在运送物资。

那些日子里,南粮北调的1000辆卡车,昼夜不停的奔驰在天山南北。车轮碾起的尘埃堵在王恩茂的心头,只有让北疆牧区壮大农业实力才能彻底摆脱困境,这是王恩茂急需解决的难题。

赵予征:王恩茂就讲了,我这次来是给你们压担子的,假如你们能生产10亿斤粮食,这个缺口就补住了,你们要坚决完成这个任务。

马太生:年底就开动员会了,传达王恩茂的指示,要开发莫索湾。

陆振欧:刘炳正书记带了7个人,一辆车,用汽油桶装上水,带着干粮就冲进去了。

马太生: 一个班一个帐篷。手一挨着三角铁就粘上了,手一拔,皮就掉了。零下37度、40度,十字镐挖到地上就是一个白印子,那时候没有推土机就靠两只手,手的这个地方全部成了锯齿。象那个锯子,全部是厚厚的茧子、血口子,整个胳膊都累断了,一次一次的残废,就这样。
         每天24个小时最多能睡3个小时的觉,所以,莫索湾是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出的粮食。

陆振欧:增加了100万亩的土地,成为了兵团的粮食基地,也成了自治区的粮棉基地。

兵团开荒

继莫索湾之后,兵团又在下野地、北屯和塔城等地掀起开荒热潮。随着北疆粮棉基地的建成,王恩茂完成了南北疆农业生产的谋篇布局。

《人民日报》一组受灾报道

1960年的中国,自然灾害给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制造了粮食欠收的灾难。饥饿象雾一样,弥漫在各个省区和每个家庭的上空。

1960年的新疆,拜城县饿死人的消息也象雾霾一样,让王恩茂忧虑在震惊之中。

刘希贵(原拜城县委副书记):王恩茂从中央开党代会回来,没到自治区党委,就直接到拜城来了。

杨  克:到了拜城,我就看到群众缺粮、有病,有些就病逝了,发现这个问题很大。

刘希贵:见到王书记时,我都高度浮肿了,营养不良,全身浮肿,你想老百姓可想而知。

杨  克:死亡的问题还在不断的发生。

刘希贵:人数都是一个个按坟头算下来的,这样落实下来,有4780人。拜城那时候是7000多万斤粮食,何锐硬要定到1亿1000万,就把口粮、种子、饲料全部征购了,老百姓就喊叫:我们没有粮食了。

杨  克:他就是高估产、高征收,官僚主义。

刘希贵:王恩茂同志做了一个结论:何锐是党内的坏分子,按照他的罪行,千刀万剐都应该。讨论的时候,一致通过枪毙他。

跟拍 档案员取资料  一组当年的会议记录本

     在300多人的县委书记现场会上,王恩茂一针见血地指出:“拜城事件是极其严重的官僚主义问题,它造成了浮夸瞒报的空前恶果”。为了杜绝官僚主义给领导者带来的危害,15天以后,王恩茂亲自起草了区党委《关于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干部作风的决议》。

《王恩茂文集》:“我们不能靠开大会、发文件、打电话来工作。自治区级干部每年要有1/3时间去下乡下厂,地区级干部每年要有1/2时间下乡下厂,县级干部要有2/3时间下乡下厂。统计数字需多方核对,产量必须过秤,反对以估计代替统计。领导干部不要玩弄数字,数字虽不能讲话,但它也会玩弄你,给你以惩罚。”

                       (插入一组干部下乡的劳动画面,有司马义和赛福鼎)

玉素甫艾沙(自治区副主席):那个时候,县级干部每年有100天的劳动,地级干部有50天的劳动,就有这样一个制度。我们要参加劳动,他(王恩茂)也要参加劳动。

王恩茂种冬麦   犁地

     这年秋天,王恩茂来到呼图壁县参加劳动,新华社记者武纯展也跟着王恩茂种了7天的冬麦。

武纯展(新华社新疆分社记者):他在359旅的时候种过地,在南泥湾干过,是老一把式了。

         过中秋节的那天,王恩茂把我们叫到他的住房里,一人给了一块月饼,说咱们今年中秋就在这过吧,当天晚上,月亮特别好,王恩茂就说:月色很好,农民还在干活,还在抓紧时间播种冬麦,那我们也去吧。

         那天晚上,王书记也去了和农民一起干得很晚。

田玉棉(时任新疆日报记者):我们到南疆去考察的时候,王恩茂不让当地的人事先做准备,车子走到哪一个村,就把车停了下来,王恩茂就进去了,他问:你家粮食够不够吃?主人说:家里还有几口袋麦子,他就去把装麦子的口袋打开,把麦子掏出来亲自将看一看。有的农民把粮食放在楼上,王恩茂爬着梯子到楼上去看。他不放心,他害怕老百姓宽他的心。那时候出现过拜城事件嘛,王书记说:我听到这个事情以后我都哭了

巴岱(时任   ):王恩茂看到人民这么穷,他也疼呀,他也是穷人出身的,他是江西农民的儿子。           

 维族老汉看新楼房   老乡家的领袖像   赛里木乡的安居房

2012年盛夏,78岁的阿里玛斯老汉,几乎天天都要去博斯坦小区参观他即将搬进的新楼房。

拜城是一座23万人口的小城市。今年,当地政府把9亿元财政收入的78%都用在了民生项目上。这片小区虽然是由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性住房,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让它隐隐透出别墅的品质。

饥饿的岁月已经过去了50年,再过两个月,阿里玛斯老汉就要和2394户民族乡亲一起搬进他们的新家了。

赛里木乡是当年“拜城事件”中受害最重的地方。这个夏天,25岁的玉尔昆在政府的补贴下,只掏8万元就住进了210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大院,虽然他有600头牛和800只羊,但在养殖户中,他的富裕只是中等水平。 

赛里木乡将有4600户农民要搬进抗震安居房,当地政府的目标是:帮助每户的庭院经济要超过10亩农田的收入。

《王恩茂文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不知有多少村庄和城镇被埋没了,新疆是 一个风沙多的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在全国倒数第4,怎样防风固沙呢?唯有种树造林,特别是新疆53个风沙大的县,更应如此,才能保护农田。”               

吐鲁番种树

在吐鲁番的记忆里,60年代最著名的特产不是葡萄,而是风灾。

每年春天,王恩茂都会来到五星公社和社员们一起种植造林。

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村里做调查。王恩茂知道,植树造林只能应对风沙,怎样找到一个让所有农民都能安居乐业、让所有农田都能稳产增收的办法,这才是新疆农村真正的难题。

那天秋天,王恩茂顾不上在呼图壁种冬麦的劳景,便来到石河子垦区。映入他眼帘的,是农八师平整的土地、成网的林带、纵横的水渠、笔直的道路,还有连片整齐的职工住房。豁然间,他找到了那道难题的答案。

 陆振欧:他看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要把兵团的“五好建设”推广到地方上去,要搞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赵予征:参观完后就说,我们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牛其益:他在会议上多次提到:兵团方向,公社特点,长期规划,逐年实现。这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

《王恩茂文集》:“建设好的农田,好的林带,好的渠道,好的道路和好的居民点,这是新疆农村发展的根本方向。”

赵予征:他要求兵团,帮助地方搞五好建设的规划,每年拿出800万来,从那以后,地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族老乡看到兵团收割机,民汉劳动,王恩茂在基层劳动。

60年代初,南北疆各地有58个县市,得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力相助。农七师派出173名技术员,长期驻扎在垦区附近的6个县市,把15个公社和37个大队的“农村五好建设”,推进了新疆的样板行列。

1964年10月,王恩茂来到昌吉三宫乡蹲点。在他的亲自规划下,长胜大队把1200块碎零的土地平成了48块大条田,条田四周种了14000棵树。

三宫乡农民:好的条田、好的林带、好的渠道、好的居民点、好的道路,这就是他提出来的,提出来的第二年,咱们就开始不吃返销粮了。从1965年开始,长胜大队逐渐富起来了,以后成了昌吉的“18强”大队。

长胜大队老人:那时候,大队开会。有个回族社员确实是激动极了,他喊了个“王书记万岁”!把王书记怔住了,王书记就站起来说:你不能喊,只有毛主席万岁,没有王恩茂万岁,不能这样喊!

南疆农民大规模的农田建设

离开昌吉的长胜大队,王恩茂又来到和田的布扎克乡调查,他看到“农村五好建设”不仅让北疆农民甩掉了贫困,它也让南疆农村焕发着新颜。

《王恩茂文集》:“布扎克公社的农民象愚公移山一样,把31920块零星地平整为营造防护林带300条,种树41万2千株,全社已有树木600多万株,粮食单产从293斤提高到911斤,家家户户都有大量的余粮。”

车拍林带 (与织毯户、花帽厂作交叉剪辑) 林带里的摩托队

50年过去了,王恩茂留在这里的足迹,已经长成了40万株的丰产核桃林。

在“农村五好建设”的哺育下,布扎克乡壮大出“特色林果园”和“手工专业户”两大产业支柱。买买提依明还是在昨天的土地上劳动,但他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6000元;从密密的绿茵深处,传来买克苏提编织花帽的机器声,23岁的他,已经成了花帽专业村的工艺大师;热孜亚是专门来订做花帽的,明年的今天,她就是美丽的新娘。

农业丰收

当3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的时候,新疆农业以每年增长10%的速度,收获着连续4年的大丰收。新疆给内地省区送去3亿公斤救灾粮、并接纳120万难民之后,天山南北的粮仓里还有5亿公斤粮食在呵护着各族人民的幸福。

新疆各行各业的画面

60年代是新疆的奔腾岁月。

王恩茂像绘画大师一样,用荒原和绿洲做宣纸,创作着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景象。天山电影厂以《新闻简报》的方式,纪录着各行各业的历史面貌。把那些零零碎碎的影像接起来,60年代的新疆,就浮现出这样一幅记忆的片段:

当东去列车运载着3亿公斤粮食支援内地灾区的时候,新疆的一日三餐却是80%的粗粮。为了节约更多的粮食,饮食行业的职工们用粗粮细做的秘方,推出了这组高产食品……

当苏联在一个月内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并在边境线上挑起事端的时候,新疆各族人民全民皆兵、同仇敌忾,昭示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当新疆农机厂新型插秧机正在米泉播种的时候,全国的人均口粮是580斤,新疆是733斤。荒凉的戈壁滩上,成千上万亩稻田把新疆的抓饭变成了经典美食……

当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崩溃的时候,维吾尔族青年用特有的幽默与诙谐,扮演着他倒台的模样,新疆的喜怒与中华民族同脉……

当新疆第一家由骆驼和木板车组成的城市运输队成立的时候,新疆第一台自制点钞机刚刚通过了中国银行的测试;第一条木质皮带轮正在建筑工地上运行;第一座反季节蔬菜大棚已经在天山区长出了土豆;第一辆自制洒水车正在大街上清扫新华南路……

这些影像里,虽然没有见到王恩茂的身影,但他,与所有的画面同在……
 

                                                        第2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