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入融路线(初稿)
三槐王氏入融发祥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史诗;三槐王氏入融的路线,坎坷又曲折。从北宋到明季,我玉融三槐王氏先人,或为避祸,或遭“调移”,或图生存,或谋发展;或从北到南,或自南北上;或披荆斩棘,或筚路蓝缕,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他们入融的一串串足迹,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
一、世昌公支派的入融
清乾隆癸卯年校订的《三槐家谱·西庐房藏本》和《瀛江王氏族谱》载:三槐始祖王祐生二子:长旦次旭。次子旭公,为宋兵部郎中赐侍郎。旭生冲,冲公为赞善大夫,娶闽之永福县(今永泰县)黄远之女,生二子,长世昂,次世昌。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参知政事王安石(1070年任宰相)变法,以民为本的苏轼、司马光、郑侠等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反对新法。冲公侠肝义胆,直议邓涫、吕惠卿附相国王安石起华亭之狱,触忤其意。石之子王雱矫诏(假传圣旨)置冲公重罪,于是一门遭害。冲公长子世昂公谪戍边卫,一去不回;世昌公字亦璧,尚年幼,随外公黄远入闽,冒母家姓潜居永福县佘坑,避过一难,于是逊志读书。熙宁八年(1075年),郑侠因上《流民图》及疏,遭遣送英州。次年王雱死,王安石罢相,祸亦寖(尽)释。世昌公十九岁复原姓,补入太学,领入乡荐。宋绍兴三年(1133年),名登状元张九成榜内二甲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娶妻同郡陈君显长女灿英,生二子长复原、次复古。世昌公妣俱享年六十一岁,自永福余坑嗣迁玉融团耕社即东张王坑,后再迁福清城关。世昌公为三槐入融始祖。
福清三槐王氏世昌支派入融路线为:河南开封——福建永福佘坑——玉融团耕社(王坑)——福清城关。
世昌公一脉入融后枝繁叶茂,传六世有官华亭县儒学玄通公,与御史林锐友善。锐弹劾马尚书交纳内侍不直,谪戍边庭,鞠治朋谋,以疏稿出于通公之手,内侍发檄收捕通公。通公逃回服毒自尽,时宗族均被波及,堂从四散奔避,或隐姓埋名,匿迹潜踪,各自为生,但始终不忘三槐家世。据王晓家、杨巨源等专家学者考证《宋史》等历代典籍族谱,三槐始祖祐公生三子,长懿次旦三旭。而在宋真宗时与寇准同朝为相的旦公,亦生三子:王雍、王冲、王素,如此说来,世昌公应为旦公之孙,福清三槐王氏世昌支派,系属大宋明相旦公之后。但为什么家谱把旭公记为祐公次子,又把冲公记为旭公之子呢?按理,世昌公为祐公曾孙,世代并不遥远,且为外公黄远带回,世系肯定清楚,有可能后来玄通公出事,如此记载可能只为避祸,韬光养晦,图谋发祥而已。
二、弘仁公支派的入融
东张三星园美王氏系龙田下一村(前施)王氏分支,保存有前施王氏十六世之瀚公手编族谱5册,是十分珍贵的姓氏文化史料。
三星园美珍藏《王氏家谱·太祖中宪大夫弘仁公传》载:“宦闽弘仁公,族之肇基祖也……宋开庆朝进士,任闽省经历,才力优、莅事敏,政绩著烈,清白腾声。抚军荐升福州府尹,封中宪大夫。遗利泽于百年,解倒悬于万户,移风易俗,剔蠹推烦……未几卒于官,宦囊落寞……”。旧谱《大宗祠记》亦载:“弘仁公于粤东登宋理宗开庆元年己未科进士,任福建布政司经历,卓(擢)升福州府同知,卒于官”,其子承启公欲“挈眷归粤,遇倭临城,阻延数月,转客福清州,复迁龙田。”《居徙引》亦云:“太祖中宪公,生于番禺,仕于闽疆,卒于官署。粤东之人也。承启公谋归遇寇,转卜龙田。徙居之始也。”就是说龙田前施王氏太祖弘仁公祖籍广东番禺,登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进士后来闽为官。理宗在位6年,1260年即改景定元年,1264年10月薨。弘仁公应在1260—1264年间赴任。因“才力优,莅事敏,政绩著烈,清白腾声”,擢升福州府同知。时蒙古攻宋多年,宋德祐二年即帝昰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南宋朝廷风雨飘摇,朝臣陈宜中、张世杰等奉帝昰(端宗)乘船南走,泉州招抚使蒲寿庚以城降元,宋室危在旦夕。弘仁公当于此时卒于任上,或以身殉职。这里“倭”应为“寇”,也并非明朝之“倭寇”,就是南下的元兵。弘仁公仕宋,元兵南下时已以身殉职,承启公挈眷扶柩归粤也当在斯时。这与《大宗祠记》载“十世祖毅轩公欲建祠祀祖,有志未遂,十一世祖东塘公善述善继,输屋地构宗祠”的时间相吻合。假设传一世为20—25年,那么传十世至十一世当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而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宗祠毁于倭患,那才是真正的倭寇为患。《福清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三年(1562—1564),戚继光率军三入福清,平定为害福清近20年的倭患。谱载:“展复之后,前施子姓触目兴思,不胜凄怆。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严公倡议重建大宗祠,因资金不济而搁浅。自明万历辛丑岁至己未岁(1601—1619)历近20年,族人公积七百余金,终于己未岁(1619)动工修祠,先修后进,明天启三年癸亥岁(1623)再修前进,宗祀至此完备,堂宇巍焕。”
据谱载《宗祠排联》,前3副的内容为:
1、冀北启疆绵甲第,融南肇祀永春秋;
2、祖德耀龙田千百世冠裳跄济, 子谋绵槐阴亿万年俎豆馨香;
3、槐堂统裕千秋宪,榕府纶宣百代章。
结合三星园美祖庴楹联“千里欢歌钦五马,两朝宠诰袭三槐”来看,“袭”为沿袭、世袭之意,本支王氏传承宗支应为“三槐王”。
《居徙引》又详载:“迨历世有五而分支列四:观公居蓝前支祖,长公居前施支祖,马公为余之湖滨支祖,而庆公则为西林之支祖。”谱称弘仁公为太祖,承启公转卜龙田徙居之始,应为一世祖。承启公之子百万公为二世祖,百万公之子原公、厚公为三世祖。原公时抽军立户早分居上巷,枝开叶发,分乔数不胜指。其余分支应属厚公之嗣。传四世锐公、铣公。铣公不传,则前施所传各支又当属锐公之后。锐公传五男:观、长、寿、马、庆;其中寿公又抽丁,其余观公徙蓝前为支祖,长公留前施为支祖,马公迁湖滨为支祖,庆公迁西林(阳下北西林)为支祖。此后再由分支中迁居他地的有:融城上巷、阳下王典、音西石井、南宵院下,北林、西亭、上迳及建宁府内扇巷等”。
至此,龙田前施王氏弘仁公支派的入融路线基本明晰,即为:广东番禺——福建福州——福清城关——龙田前施,而后分发福清各地及省内外。
三、龙田漈塘三槐王氏的入融
龙田镇漈塘王氏属三槐派。据漈塘分枝福鼎秦屿清嘉庆修《三槐王氏宗谱》载:“漈塘山后宗祠祀宋兵部侍郎祐公为始祖。按宋史,祐公大名(府)人,未知其第几世孙迁居于此,立主奉祀。”
1994年出版的《福清市志》卷三·人口 第六章 姓氏载:蔗塘王氏:元代自南京迁隆仁里蔗塘村。蔗塘,即今漈塘。漈塘父老世代相传先祖自南京铁井栏迁来。
然而,漈塘三槐王氏的入融,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步到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宋末蒙古铁骑疾驰南下,大宋江山不保,仿佛一夜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三槐王氏自祐公始,世受宋恩,当国破家亡之际,他们既不愿坐以待毙,又“鄙伪朝而不仕”,于是辗转南下,或投亲靠友,或开基创业,寻找落足之地。和许多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族群一样,大多先到闽南或闽中,再迁莆仙兴化,而后再到福清。他们的迁徙,应与明清两次“迁海”有关。
明初,元朝残余势力逃至海上,时常抢掠沿海各州县。而内地未及逃走的蒙元官吏、豪右,则暗中与海上残余势力相勾结,不时制造动乱。洪武二十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沿海统治,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设置宁德、东山、福清镇东、万安等二十多个卫、所城池,派重兵驻防,一面下令沿海三十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居住,称为“调移”。朝廷的调移旨令是限移民于3个月内搬迁,而专任调移的官员“堪地使”向移民索贿不得,便假传圣旨,把“三月”改为“三日”。当时,“民惧罪竞迁,舟楫不足,撤屋材编筏以渡。值暴风大作,怒涛如雷,视前后舟筏,强半覆没,男女号哭声震天。”这是一场沿海人民的大灾难。漈塘王氏的先祖,当是时从兴化(今莆田)迁来漈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数传之后,明成化元年(1465),漈塘王氏以王驭公中乙酉科(赵瑶榜)举人,官浮梁(今江西景德镇)训导,始显达于世。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漈塘分枝福鼎秦屿第五世孙学贞、嵩魁兄弟试事毕,谨承严训来福清寻根问祖一月有余,履乡土,拜宗祠,查县志,辨氏族,回归修谱序云:“由县治南行过安民、炽巷(今桂巷)、杞店(今岑兜)、闻读(俗呼闽六)、牛田东薛约四十里,墨巷塘边即为吾祖之旧居。临斜塘族人不甚蕃衍,闻前明聚族百余家,世业竹器。闽人谓竹之破裂成条为篾,故曰篾巷,今呼墨巷乃音之转耳。宗祠居漈塘山后,山名桂榜山,漈塘绕其前,土人摄而呼之。离县治仅二十里,丁男数百,皆耕而不读,称三槐派。且言祠建于明天启间,国朝乾隆三十八年重建。始祖宋兵部侍郎祐公谱牒毁宗支莫辨,惟成化举人驭公为最显,今公子孙居兴化矣!有徙墨巷塘边者,初甚盛。康熙间寇乱迁界,散处于福州黄岗底洪塘、福宁秦屿。罕复故土而派以微……。”
康熙元年(1662),清王朝与郑成功抗清集团隔岸对峙。清廷为了隔绝内地汉民与郑氏的相互联络,下令迁界。这次迁界,凡被迁的村庄,所有房屋放火焚烧,田园荒芜,同时下令禁止片木下海,所有船只、沿海树木全部放火烧掉,造成“滨海数千里,无复有人烟”的惨剧。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后,朝廷才下令“复界”,允许人民回原籍居住生活。根据是年调移界限略图,福清被全部迁移的乡镇有东瀚、高山、沙埔、三山、港头、江境、龙田、江阴,城头、海口、音西、上迳、渔溪和新厝部分迁移。漈塘王氏当在迁移之列,有人迁到福州洪塘,有的迁到福鼎秦屿,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不再回祖。而迁往本县界内附近地方的,则陆续回到漈塘繁衍。他们“世业竹器”,当是兴化祖业,以致形成规模,号称“篾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竹器一条街”。
经过这次迁界,诚如福鼎秦屿《三槐王氏宗谱》所言,漈塘王氏“丁男数百,皆耕而不读”,以至于学贞、嵩魁兄弟回祖地寻根,只见“祠宇蔚其规模,谱牒毁于兵燹,世次守其经,宗支失其序”,一世祖名号失记,只好记之“至大公”,意为最先到漈塘定居者,从洪武二十年(1388)至成化元年(1465),历时78载,那么漈塘一世祖应为王驭曾祖。
综上所述,漈塘三槐王氏入融路线拟为:江苏南京——安徽(或)浙江——闽中莆田(兴化)——福清漈塘,而后分发省内外各地。
1992年修《漈塘王氏族谱》载:漈塘共五大支:长房留居发祥;次房有一支 (王明晖家族)迁本县宏路后旅居印尼;三房有一支(王媳妇仔家族)迁东壁岛茶腰村,另一支(王细细俤家族)迁融城下瓦窑,迁塘边村的是四房,有一支(仰名公子元真公家族)迁福州洪塘,其侄协山(元祐公子)后奉母迁福鼎秦屿为开基祖;五房则迁居前林刘厝村。
(初稿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斧正)
一、世昌公支派的入融
清乾隆癸卯年校订的《三槐家谱·西庐房藏本》和《瀛江王氏族谱》载:三槐始祖王祐生二子:长旦次旭。次子旭公,为宋兵部郎中赐侍郎。旭生冲,冲公为赞善大夫,娶闽之永福县(今永泰县)黄远之女,生二子,长世昂,次世昌。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间,参知政事王安石(1070年任宰相)变法,以民为本的苏轼、司马光、郑侠等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反对新法。冲公侠肝义胆,直议邓涫、吕惠卿附相国王安石起华亭之狱,触忤其意。石之子王雱矫诏(假传圣旨)置冲公重罪,于是一门遭害。冲公长子世昂公谪戍边卫,一去不回;世昌公字亦璧,尚年幼,随外公黄远入闽,冒母家姓潜居永福县佘坑,避过一难,于是逊志读书。熙宁八年(1075年),郑侠因上《流民图》及疏,遭遣送英州。次年王雱死,王安石罢相,祸亦寖(尽)释。世昌公十九岁复原姓,补入太学,领入乡荐。宋绍兴三年(1133年),名登状元张九成榜内二甲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娶妻同郡陈君显长女灿英,生二子长复原、次复古。世昌公妣俱享年六十一岁,自永福余坑嗣迁玉融团耕社即东张王坑,后再迁福清城关。世昌公为三槐入融始祖。
福清三槐王氏世昌支派入融路线为:河南开封——福建永福佘坑——玉融团耕社(王坑)——福清城关。
世昌公一脉入融后枝繁叶茂,传六世有官华亭县儒学玄通公,与御史林锐友善。锐弹劾马尚书交纳内侍不直,谪戍边庭,鞠治朋谋,以疏稿出于通公之手,内侍发檄收捕通公。通公逃回服毒自尽,时宗族均被波及,堂从四散奔避,或隐姓埋名,匿迹潜踪,各自为生,但始终不忘三槐家世。据王晓家、杨巨源等专家学者考证《宋史》等历代典籍族谱,三槐始祖祐公生三子,长懿次旦三旭。而在宋真宗时与寇准同朝为相的旦公,亦生三子:王雍、王冲、王素,如此说来,世昌公应为旦公之孙,福清三槐王氏世昌支派,系属大宋明相旦公之后。但为什么家谱把旭公记为祐公次子,又把冲公记为旭公之子呢?按理,世昌公为祐公曾孙,世代并不遥远,且为外公黄远带回,世系肯定清楚,有可能后来玄通公出事,如此记载可能只为避祸,韬光养晦,图谋发祥而已。
二、弘仁公支派的入融
东张三星园美王氏系龙田下一村(前施)王氏分支,保存有前施王氏十六世之瀚公手编族谱5册,是十分珍贵的姓氏文化史料。
三星园美珍藏《王氏家谱·太祖中宪大夫弘仁公传》载:“宦闽弘仁公,族之肇基祖也……宋开庆朝进士,任闽省经历,才力优、莅事敏,政绩著烈,清白腾声。抚军荐升福州府尹,封中宪大夫。遗利泽于百年,解倒悬于万户,移风易俗,剔蠹推烦……未几卒于官,宦囊落寞……”。旧谱《大宗祠记》亦载:“弘仁公于粤东登宋理宗开庆元年己未科进士,任福建布政司经历,卓(擢)升福州府同知,卒于官”,其子承启公欲“挈眷归粤,遇倭临城,阻延数月,转客福清州,复迁龙田。”《居徙引》亦云:“太祖中宪公,生于番禺,仕于闽疆,卒于官署。粤东之人也。承启公谋归遇寇,转卜龙田。徙居之始也。”就是说龙田前施王氏太祖弘仁公祖籍广东番禺,登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进士后来闽为官。理宗在位6年,1260年即改景定元年,1264年10月薨。弘仁公应在1260—1264年间赴任。因“才力优,莅事敏,政绩著烈,清白腾声”,擢升福州府同知。时蒙古攻宋多年,宋德祐二年即帝昰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入福建,南宋朝廷风雨飘摇,朝臣陈宜中、张世杰等奉帝昰(端宗)乘船南走,泉州招抚使蒲寿庚以城降元,宋室危在旦夕。弘仁公当于此时卒于任上,或以身殉职。这里“倭”应为“寇”,也并非明朝之“倭寇”,就是南下的元兵。弘仁公仕宋,元兵南下时已以身殉职,承启公挈眷扶柩归粤也当在斯时。这与《大宗祠记》载“十世祖毅轩公欲建祠祀祖,有志未遂,十一世祖东塘公善述善继,输屋地构宗祠”的时间相吻合。假设传一世为20—25年,那么传十世至十一世当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而明嘉靖年间(1522—1566),宗祠毁于倭患,那才是真正的倭寇为患。《福清县志》载:明嘉靖四十一至四十三年(1562—1564),戚继光率军三入福清,平定为害福清近20年的倭患。谱载:“展复之后,前施子姓触目兴思,不胜凄怆。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严公倡议重建大宗祠,因资金不济而搁浅。自明万历辛丑岁至己未岁(1601—1619)历近20年,族人公积七百余金,终于己未岁(1619)动工修祠,先修后进,明天启三年癸亥岁(1623)再修前进,宗祀至此完备,堂宇巍焕。”
据谱载《宗祠排联》,前3副的内容为:
1、冀北启疆绵甲第,融南肇祀永春秋;
2、祖德耀龙田千百世冠裳跄济, 子谋绵槐阴亿万年俎豆馨香;
3、槐堂统裕千秋宪,榕府纶宣百代章。
结合三星园美祖庴楹联“千里欢歌钦五马,两朝宠诰袭三槐”来看,“袭”为沿袭、世袭之意,本支王氏传承宗支应为“三槐王”。
《居徙引》又详载:“迨历世有五而分支列四:观公居蓝前支祖,长公居前施支祖,马公为余之湖滨支祖,而庆公则为西林之支祖。”谱称弘仁公为太祖,承启公转卜龙田徙居之始,应为一世祖。承启公之子百万公为二世祖,百万公之子原公、厚公为三世祖。原公时抽军立户早分居上巷,枝开叶发,分乔数不胜指。其余分支应属厚公之嗣。传四世锐公、铣公。铣公不传,则前施所传各支又当属锐公之后。锐公传五男:观、长、寿、马、庆;其中寿公又抽丁,其余观公徙蓝前为支祖,长公留前施为支祖,马公迁湖滨为支祖,庆公迁西林(阳下北西林)为支祖。此后再由分支中迁居他地的有:融城上巷、阳下王典、音西石井、南宵院下,北林、西亭、上迳及建宁府内扇巷等”。
至此,龙田前施王氏弘仁公支派的入融路线基本明晰,即为:广东番禺——福建福州——福清城关——龙田前施,而后分发福清各地及省内外。
三、龙田漈塘三槐王氏的入融
龙田镇漈塘王氏属三槐派。据漈塘分枝福鼎秦屿清嘉庆修《三槐王氏宗谱》载:“漈塘山后宗祠祀宋兵部侍郎祐公为始祖。按宋史,祐公大名(府)人,未知其第几世孙迁居于此,立主奉祀。”
1994年出版的《福清市志》卷三·人口 第六章 姓氏载:蔗塘王氏:元代自南京迁隆仁里蔗塘村。蔗塘,即今漈塘。漈塘父老世代相传先祖自南京铁井栏迁来。
然而,漈塘三槐王氏的入融,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步到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宋末蒙古铁骑疾驰南下,大宋江山不保,仿佛一夜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三槐王氏自祐公始,世受宋恩,当国破家亡之际,他们既不愿坐以待毙,又“鄙伪朝而不仕”,于是辗转南下,或投亲靠友,或开基创业,寻找落足之地。和许多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族群一样,大多先到闽南或闽中,再迁莆仙兴化,而后再到福清。他们的迁徙,应与明清两次“迁海”有关。
明初,元朝残余势力逃至海上,时常抢掠沿海各州县。而内地未及逃走的蒙元官吏、豪右,则暗中与海上残余势力相勾结,不时制造动乱。洪武二十年(1388),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沿海统治,派江夏侯周德兴来福建设置宁德、东山、福清镇东、万安等二十多个卫、所城池,派重兵驻防,一面下令沿海三十里范围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居住,称为“调移”。朝廷的调移旨令是限移民于3个月内搬迁,而专任调移的官员“堪地使”向移民索贿不得,便假传圣旨,把“三月”改为“三日”。当时,“民惧罪竞迁,舟楫不足,撤屋材编筏以渡。值暴风大作,怒涛如雷,视前后舟筏,强半覆没,男女号哭声震天。”这是一场沿海人民的大灾难。漈塘王氏的先祖,当是时从兴化(今莆田)迁来漈塘,艰苦创业,繁衍生息。数传之后,明成化元年(1465),漈塘王氏以王驭公中乙酉科(赵瑶榜)举人,官浮梁(今江西景德镇)训导,始显达于世。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漈塘分枝福鼎秦屿第五世孙学贞、嵩魁兄弟试事毕,谨承严训来福清寻根问祖一月有余,履乡土,拜宗祠,查县志,辨氏族,回归修谱序云:“由县治南行过安民、炽巷(今桂巷)、杞店(今岑兜)、闻读(俗呼闽六)、牛田东薛约四十里,墨巷塘边即为吾祖之旧居。临斜塘族人不甚蕃衍,闻前明聚族百余家,世业竹器。闽人谓竹之破裂成条为篾,故曰篾巷,今呼墨巷乃音之转耳。宗祠居漈塘山后,山名桂榜山,漈塘绕其前,土人摄而呼之。离县治仅二十里,丁男数百,皆耕而不读,称三槐派。且言祠建于明天启间,国朝乾隆三十八年重建。始祖宋兵部侍郎祐公谱牒毁宗支莫辨,惟成化举人驭公为最显,今公子孙居兴化矣!有徙墨巷塘边者,初甚盛。康熙间寇乱迁界,散处于福州黄岗底洪塘、福宁秦屿。罕复故土而派以微……。”
康熙元年(1662),清王朝与郑成功抗清集团隔岸对峙。清廷为了隔绝内地汉民与郑氏的相互联络,下令迁界。这次迁界,凡被迁的村庄,所有房屋放火焚烧,田园荒芜,同时下令禁止片木下海,所有船只、沿海树木全部放火烧掉,造成“滨海数千里,无复有人烟”的惨剧。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后,朝廷才下令“复界”,允许人民回原籍居住生活。根据是年调移界限略图,福清被全部迁移的乡镇有东瀚、高山、沙埔、三山、港头、江境、龙田、江阴,城头、海口、音西、上迳、渔溪和新厝部分迁移。漈塘王氏当在迁移之列,有人迁到福州洪塘,有的迁到福鼎秦屿,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不再回祖。而迁往本县界内附近地方的,则陆续回到漈塘繁衍。他们“世业竹器”,当是兴化祖业,以致形成规模,号称“篾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竹器一条街”。
经过这次迁界,诚如福鼎秦屿《三槐王氏宗谱》所言,漈塘王氏“丁男数百,皆耕而不读”,以至于学贞、嵩魁兄弟回祖地寻根,只见“祠宇蔚其规模,谱牒毁于兵燹,世次守其经,宗支失其序”,一世祖名号失记,只好记之“至大公”,意为最先到漈塘定居者,从洪武二十年(1388)至成化元年(1465),历时78载,那么漈塘一世祖应为王驭曾祖。
综上所述,漈塘三槐王氏入融路线拟为:江苏南京——安徽(或)浙江——闽中莆田(兴化)——福清漈塘,而后分发省内外各地。
1992年修《漈塘王氏族谱》载:漈塘共五大支:长房留居发祥;次房有一支 (王明晖家族)迁本县宏路后旅居印尼;三房有一支(王媳妇仔家族)迁东壁岛茶腰村,另一支(王细细俤家族)迁融城下瓦窑,迁塘边村的是四房,有一支(仰名公子元真公家族)迁福州洪塘,其侄协山(元祐公子)后奉母迁福鼎秦屿为开基祖;五房则迁居前林刘厝村。
(初稿敬请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斧正)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