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我们向历史要什么?
2013-03-03 07:33 作者:刘树勇微博
王学泰先生出身中文系,却以历史研究而著名,他对“游民文化”进行的深入分析和揭露,曾极大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视野。
王学泰先生发现,在古代中国,真正影响普通人价值观的并不只有儒家和道家,还有所谓的“小说教”,因为在那片无序的江湖上,人们心中积压的屈辱与苦痛能得到最大化的抚慰,所以,每当现实压力陡增,许多人内心便油然升起一股冲动:反了!而太多的江湖英雄没有底线,极端自私,异常虚伪,欺男霸女,等级森严,他们同样在捍卫着旧制度,只是过去受压迫,所以现在心安理得地去压迫别人,于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性恶循环中,我们这个民族一次次错失了现代化的机遇。
怎样打破陈旧的周期律?如何才能冲出历史的三峡?
今年,王学泰先生推出了新作《我们向历史要什么》,寄托着先生多年来的思考,而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
那些八卦话题,
早已讨论N遍。
再说哪好意思?
相对只是无言。
多种色调才正常
问:热议民国范儿,热捧老教材,沉迷宫廷穿越剧,已成当下年轻人的时尚,您怎么看这一现象?
王学泰:当人们吃不饱的时候,只会有一个追求,就是先要吃饱饭。这就如“文革”中,大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在运动中保全自己,考虑的是安全和生存。一旦安全和生存问题解决了,会有一百个追求在后面等着:要实现自我价值,怎么使生活更有品位,等等。过去的基本生活是单色调,红也好,黑也罢,都是单色调。其实,大自然中的色调丰富多彩,所以说,我们是自己给搞得简单化了。现在追求民国范儿也好,讲穿越也好,恰恰是我们现在生活丰富了,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表现。
该疏还是该堵
问:黑格尔说,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学泰:毛主席在1968年说过一句话叫“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当时被视为最高指示。实际上,历史的经验谁也没有注意。中国历史记载从公元前841年之后基本没有中断,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我们是一个很重视历史的国家,但恰恰又没有接受历史教训。
明清两代的义士提意见,统治者不但不接受,还要打压。对不同意见。是疏导还是打压,这是自古以来都在争论的一个问题,禹和他的父亲鲧治水,鲧用堵的方法没成功,禹用疏的方法就成功了,连堵和疏这样简单的历史教训,许多统治者都不能接受。
实际上,这是长远利益和短浅利益的问题。历史上没有接受教训,往往是统治者缺少长远眼光,太考虑眼前,而没有长远眼光,就不可能接受到历史的教训。
横向联系欠发达
问:今天国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可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反而降低了,这是为什么?
王学泰:因为缺少机会参加公共事务,只有参加公共事务的人才能培养公德心。我们总期待侠客,最早的侠客以及游侠,都是后贵族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贵族才能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专制,官员也只是临时授权,但贵族精神不会一下子消失。中国有两个时期游侠最为兴盛,西汉和唐代。解放前,一些社区常会出现“大哥式”的人物,老舍先生的《老张的哲学》里便写了一个“大哥”,叫“张大哥”,张大哥负责料理街区的各种事,街坊邻居无论男女老少都称他为“大哥”。解放后,单位制度成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改革开放后,单位又逐渐解体,垂直统治逐渐弱化,就需要横向联系的发达,如果这个联系没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就会出现对公共事务热情不够的现象。
“张大哥”怎么当上“大哥”的
问:为什么一个群体需要一个“张大哥”式的人物?
王学泰:长期生活在宗法社会中的人们脱离宗法制度后,由于生活的艰辛,就总是幻想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使他们得以依靠的组织或个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软弱无力的游民,也需要一些“大哥”式的人物作为依靠。大哥另有其特定的内涵,某些场合它与年龄大小和在主流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游民的组织化过程有关。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游民常常挂在口头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谓“朋友”,不是泛泛之交,而是以心换心、完全信任、同生共死的那种朋友。但那时没有什么新的组织理念,更没有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他们只能模仿家族中的兄弟关系。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能力强的,往往被尊为“大哥”。
正常是最难得的生活
问:为什么现在人什么都不敢信了?诚信是怎样流失的?
王学泰:文明的规则本来是诚信,战争的最高原则却是阴谋诡计,用战争之道来教育人,百姓按照战争准则来生活。贾谊的《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易也”,仁义实际上是说文明规则,不用文明规则,用的却是战争规则,攻天下时可用战争法则,守天下则应该用文明规则。
“文革”时期的某些行为,连古代的文明法则都没有实现。人类是生物人,有生物性的需求,永远达不到“一心为了他人”的高度。可以建立一个纠正社会弊病的标尺,但不能追求它去实现,孔子讲求大同,但历代儒者无人求大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才恢复了正常的文明生活,其实,人类最难得的是正常世界的正常生活。
投机心态伤害了诚信
问:诚信的流失是否与市场经济有关?
王学泰:市场经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的生活方式之一,只有极特殊的时期(例如战争时期)才会中断。抱着对敌斗争的心态去处理经济问题还能有诚信吗?大家深信的还是“诡道”。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经济,可许多人内心并不把它看成一种正常社会生活状态的恢复,只视为一种临时的措施,是面临经济困难之际的无可奈何之举,若干年之后还要恢复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观念使得许多投入市场经济洪流的人们缺少持之永久的观念,多的是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这就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兴盛的势焰。
陈辉/整理
王学泰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代表作有《中国流民》、《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