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定海白泉协成里王氏民居 一个充满人文韵味的乡居

2013-02-12 23:00:3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01月20日 16:38 定海新闻网: 位于定海白泉镇繁强村协成一弄7号的王氏民居,2010年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点。王氏民居依地势而建,呈阶梯式,院落之间都有石板铺就的通道。

  记得小时候笔者常去协成里同学家玩耍,那个年代的协成里王氏民居是一整片的三合院、四合院,院与院紧挨,廊与廊相连,道道墙门,把整个王氏民居群落严密地封闭起来。如今的王氏民居,虽少了些许从前的那种气派,没有了黑漆的大门,钢筋水泥楼房不时挤兑着砖墙木板旧屋,但站在宽大方正的石板道地上,望着那凌空飞翘的屋脊,会有一种平静,一种寻思。

  诗礼之家,书香传世

  繁强协成里王氏家族是白泉的一个大族,人才辈出。王氏家族“自山东迁至定海城中,复自城中徙至白泉”,至今已有320多年的历史。

  据白泉《王氏宗谱》记载,王氏“肇自周文王庶子毕公高之后代,后分书食采,至秦汉时,氏族始大,支派变蕃。”清初实行海禁,王氏家族也同样被迁徙浙东内地,王氏十九世孙贡生王昌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白泉王氏篆修宗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清“定鼎之初,徙舟山居民于各郡县,我祖宗流离颠沛侨寓于杭,迨康熙二十八年(1689),朝廷始议复,我祖宗重回故土,来守先茔。”

  王氏家族自古就很重文,素来以诗书礼仪传家。清道光五年(1825),繁强王氏家族就出了一件光宗耀祖的喜事,36岁的王修允中了顺天举人。据《王氏宗谱》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前后,学政汪文端视学浙江,按试至定海,28岁的王修允因“贤而能文”为汪文端赏识,并随京受知于汪文端,留京师十余年。后以道光乙酉顺天举人的资格,任江西大庚知县。以后又任江西鄱阳、河南沈丘县知县。在任之中,王修允崇学习讲礼义,教化民众,劝导良善。贡生王昌科光绪年间(1875—1908)在王氏宗祠设私塾,广收学童。民国9年(1920),王昌科曾参与修纂《定海县新志》、《定海县续志》。

  散发着浓重文化气息的墙门

  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宅门居于特殊的地位,是家族社会地位、财富和权势等方面的表征,故宅门装饰大多浓墨重彩。

  王氏民居进入口,前后有两道墙门,第一道墙门与第二道墙门之间有七八个台阶。第一道墙门,雕饰极为丰富,所饰图文不少还较为清晰。墙门上施屋脊状,两翼飞扬,其上还残留一些卷草纹饰。正面有上中下三枋,中枋是雕饰重点。檐下之枋为长短间隔的略凸的五个长方形。中枋五幅图文,中间长方字框为砖雕,还隐约可辨“紫气东来”四字;字框左右一幅雕有一个拄着龙头拐杖的老寿星笑吟吟地看着一个欢快的儿童,另一幅为祥云下衣裙飘逸的仙姑,回首欢跳的梅花鹿。中枋两侧所塑人物其形象已不太清晰,但从画中祥云、古树以及麒麟等细节处可推知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吉祥寓意。墙门下枋是三条神采飞扬的龙组合图,最中间所雕一条正面朝前,两翼飘逸,身披锦绣的龙;两边饰双龙,龙首向里卷曲,龙身舒展修长。墙门正面各枋所雕饰图文,充分表达了屋主人追求富贵、长寿以及家族飞黄腾达之愿望。

  第一道墙门其背面雕饰,中枋五幅灰塑图案还保存得非常好。最中间俨然是一个书房模样,有古色古香的书案,精致的如意笔架,线条优雅的方形矮几,还有插着书画卷轴的落地花瓶,挂着宝剑的三脚架等等,构图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两边四个框内分别是“梅兰竹菊”图。中枋所雕饰的图案明显寄寓了屋主人对君子风范、书香门第的向往。
 

  “凤凰尾巴”脊翼

  在协成里的王氏民居,你一定会特别注意到王氏民居那屋脊两头的独特形状,也就是屋脊脊翼。当地人叫它为“凤凰尾巴”,一个非常漂亮的名字。

  定海古民居脊翼最显著最有地域特色的就是起翘特征,在定海其他地方我们所见的民居两端的脊翼,翘起的飞檐尾端一般做成如燕子、麻雀的尾巴,民间称之为“燕尾”或“麻雀尾巴”。但协成里王氏民居,把脊翼两端翘起的飞檐尾端做成鸟尾羽向后卷起的样子,线条十分优雅,与其他地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如果想进一步追问其文化渊源,我想这是否与源远流长的鸟崇拜有关?在远古时代的先民意识中,鸟是和太阳紧密相连的,太阳的图像表现为一个圆内画一只鸟,俗称三足乌、金乌,它们是光明的象征,是万物之本。作为农耕文化为主的浙东地区,其先民一直存在着鸟崇拜,也有许多鸟神话流传。代表长江下游以南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出土文物中就有两件刻有鸟的图案的文物。距今4000至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上,也有不少有关鸟的刻纹图案。
 

  类似这种久远的崇拜信仰观念往往会强烈地在传统民居建筑上再现。协成里王氏民居“凤凰尾巴”脊翼造型,不正是淳朴的乡民对神秘自然的一种崇拜,表达他们对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的向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