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清市瑶峰王氏历代宗贤风采录

2013-02-06 22:26:48来源:福清王审知研究会王潮淦

打印 字号: T|T

       瑶峰王氏系忠懿闽王审知公之嫡系苗裔,自其十四世孙守愚公于南宋晚期立族修仁里瑶峰以来,已历约七百七十余年,传衍三十代,后嗣俊彦辈出,代有英贤。但因“文革”期间,瑶峰王氏族谱被毁,一应文物荡然无存。为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我们查阅了明清以来近五百万字有关文献,并通过老人的回忆,请益于专家学者,虽不能全数罗致,却也收获甚多。现将本族历代宗贤(宋至民国廿二名,现代廿七名)上匾者简介于下:
       1、王宗合公,字遇父,守愚公之子,南宋嘉熙二年戊戌科特奏名第一人,赐进士及第。时福清县署为其立有“状元坊”一座,上书:“为王宗合特魁立”。
       2、王宗周公,字公辅,守愚公之子,为宋末元初福清名士,《福建通志》、明、清《福州府志》、清乾隆《福清县志》载:“南宋景炎间,元兵至邑,四乡震恐,宗周誓众保山谷,给资粮、守御数月。嗣红巾军起,岁大荒凶,众复往依宗周,凡五阅月,倾廪出赈,死者悉埋之。后宗周卒,乡人咸为负土营葬之,并名营葬之山为太保山”。
       3、王士荣公,字伯仁,宋元高士,福清名儒,以“拒不仕元”的民族气节而闻名遐迩。清乾隆《福清县志·人物志·隐逸》载:“……,修仁里人,少攻举子业,家居授徒,自号遁庵。时(指元朝——笔者注)本省士子皆就浙省应试,其友林   隽、潘大年约与俱行,坚持不赴,一意归耕。其友以宿学不见用箴之,曰:“吾之素心,正陈希夷先生所谓却被白云留住也。”学者称之为“云住先生”,卒年八十有三,门徒多显贵。”
       4、王  暾公,明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
       5、王  远公,明宣德十年乙卯科举人。
       6、王  佐公,明景泰三年岁贡生,入国子监深造,累官至兖州同知。
       7、王  镇公,明天顺七年岁贡生,入国子监深造,官龙川知县。
       8、王一言公,字行恕。明清《福州府志》清乾隆《福清县志》载:“……修仁里人,治《戴礼》。嘉靖甲午乡荐第四名,乙未联第进士。丁酉拜行人,奉使江藩,却厘金不受。庚子进户部员外郎,司榷税,悯民间白粮加征之苦,奏厘其弊,若曰:“江南民力竭矣!输白粮且不堪命,矧征额外乎?”上谓司计郎言是,特诏蠲之。江南人至今饮其德。癸卯,坐元旦失朝(错过朝拜时间——笔者注),左迁,旋放归里闭门著书,自命为空斋老人。
       9、王学夔公,一言公之子,明万历十年壬午科乡试举人。
      10、王国梃公,一言公之孙,明崇祯三年庚午科乡试举人。
      11、王瑞澜公,清雍正十三年乙卯科乡试武举人。
      12、王莲汀公,清光绪二年丙子科乡试举人。
      13、王冕元公,字禹黻,清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举人。福清鸿儒名师,生徒高中进士,举人、秀才者众。民国元老、立法院资深委员郑忾辰,司法院大法官叶在均等均出其门下。
      14、王子嘉公,清光绪廿三年丁酉科乡试举人。
      15、王午亭公,清光绪廿九年癸卯科乡试举人。
      16、王庭藩公,清光绪廿九年癸卯科乡试中式副榜(副举人),又称附贡。
      17、王子铭公,清光绪廿七年岁贡生,别称“岁进士”。
       元朝整朝历162年和清朝雍正以前约90年,共约250年间,瑶峰士子基于民族情感,拒绝科考,即拒绝为元朝和清廷服务,所以此两大阶段均无功名出身者。晚清本族尚有众多秀才,如廪生王葆初公、王子敏公、王若士公、王朴西公等皆为儒学界之姣姣者,但依族人之议,暂不上匾。
      18、王怀晋公,号楚英,冕元公之三男,毕业于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及福建官立自治研究所,青年时代即参加同盟会,投身于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活动,袁世凯窃国后,毅然赴粤参加讨袁、护法等二次革命,先后任大元帅府及护法军政府秘书,粤军讨贼军司令部秘书,大元帅府直辖讨贼军第五路军司令部参议,第三军第一梯团(师)参谋长。署广东惠阳、曲江、韶州等地方审判厅厅长。1926年参加北伐,随东路军入闽。受命担任福建省党务指导委员、宣传部长,为省党部三常委之一。同时担任福建司法委员会委员,省控诉法院院长,省军法会审审判长,福建省考取高等行政官员主试,后署高院山东六分院院长。1937年,日寇全面占领山东前,奉命疏散回原籍,仍以简任三级职衔,任省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因突发脑溢血而病逝于乡,享年55岁。公一生勤政、廉政、慎政,其为官清廉、执法公正、不畏强权,仗义行仁而为世人所钦。公自奉检约,严绝奢靡,粗茶淡饭,甘之如饴而救贫恤孤、济困安危、助学兴教、襄举公益却不遗余力,以此而闻达于世矣!
      19、王文杰公,笔名温洁,1911年生于瑶峰,1927年就读于福州三牧坊中学(现为福州一中),在校时,与宗兄弟王朝滋公、王渭清公皆以学业精进、名次前茅而名噪一时,师友称之为“福清王氏三杰”。193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化学系,后改修于该校历史系,1937年毕业,获史学士学位。
       因时局动乱,文杰公先后就职于福清初级中学、云南临安中学、建水师范学校和西南联合大学、南平省立师专、建阳暨南大学。抗战胜利后,应聘于福建协和大学,先后任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代理历史系主任。
       中华人民和国和成立后,协大和其他院校合并,先后改名为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学院,文杰公一直在该校历史系任教授。1956年,任历史系副主任;1963年,被推选为省、市历史学会理事;1957—1988年,连任福州市三、四、五届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诬陷之名,被隔离审查,后下放柘荣山区劳动。因身患病痛,未能及时治疗,不幸于71年1月30日逝世。
       拨乱反正后,福建师大党委为文杰公做了平反决定,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肯定他“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踏实、任劳任怨、教学认真、专心致志于史学学术研究”“是一位有为的学者”“有一颗真诚的爱国心”。文杰公精通英、日、法、德、俄五门外语。1949年著《叶向高传》是为叶向高正名的第一人。
      20、王寿庄公,字捷庭,自幼好学不倦,精四书、通五经。清光绪卅一年废科举,改授新学,公精研白话文,自学现代科普知识,官话亦朗朗上口,因兼通古今而文声鹊起。应福建省高级官员考试,获得县长适任资格,却因家庭连遭变故而身心交瘁,竟无意仕途,以钻研古籍居家授徒而终其生。
      21、王善治公,又名怀铭,字达安,冕元公之四男,怀晋公之胞弟。上世纪廿年代毕业于福建学院法律科,后随兄赴广东任地方审判厅书记官,回闽后历任闽侯地方法院执行庭主任书记官,漳浦、仙游、南安、金门各县司法处审判官,主任审判官。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以“办事才优”嘉许之,后任厦门地方法院推事、庭长、代院长。其长子王绥系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前夕,厦门白色恐怖最为严酷,而王家却成为地下党秘密会议的掩护所。1951年,达安公赴印尼经商,1984年,病逝于雅加达。
      22、王朝滋公,公为福清闻人,廿纪卅年代初,在省城求学时,即表现出卓越的天资 和处事才干,时福清旅沪旅省学子在家乡福清组织“同攻读书会”,他与同族兄弟王文杰公皆是该会的骨干,参会的都是进步青年,大家不分党派,友好相处,既学习西方民主政论,也学习马恩列斯的有关著作,为当时闭塞、守旧的福清注入了一股清风。师范毕业后,朝滋公即回融服务,被破格擢拔为县政府教育科科长。在任期间,积极推广地方基础教育,对公私立学校之设,资源之配制都极尽细微,今日福清人才之济济,思朝滋公当年之倡举,实功不可没也。公为人忠厚,待人谦和,办事公道,廉洁自律,为当时福清名人郑忾辰公、王楚英公、林朝玑公最为赏识和垂爱的年青才俊。抗战胜利后,省府根据民意,任命公为福清县代县长。未几,旅印友人,富商周宏谟兄弟经营的“集大侨汇庄”恢复运行,遍寻理想的国内业务主事而不得,便恳求朝滋公屈就,为解朋友燃眉之急,他毅然弃政从商。公之后半生,一直乐此不疲,为祖国的侨汇事业披肝沥胆,贡献良多,解放后被公推为福州侨汇业联合会主委,全市十余家侨汇庄皆以公之马首是瞻。他把党的侨务政策与侨汇业的业务有机统一起来,成为国家与海外侨胞沟通的桥梁。鉴于他对金融业的巨大贡献,生前曾被多次推为福州市工商联执委,并任多届福州市政协委员。
      23、王  绥:善治(达安)公之长男,1931年出生,在厦大求学时,即加入中共地下组织,解放后,历任中共厦门市开元区区委副书记、开元区区长、共青团厦门市委副书记、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全家被下放到永安,拨乱反正后才得以平反。回厦后,一直从事经济发展工作。厦门特区成立后,被派驻香港,担任华闽(香港)公司经理,兴厦(香港)公司成立后,任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积极与“三胞和国际客商交往”,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为厦门的经济腾飞作了卓越贡献。
      24、王  烁:又名灼赓,怀晋(楚英)公之四男。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先后在长乐、莆田两市重点中学任教任职。1984年被征召入政界服务。历任莆田县人民政府侨务办主任兼外事办主任(1984-1993)。同时任《莆田乡讯》社社长、县政协副主席(1984-1992)、常务副主席(1992-1999),致公党莆田市委常务副主委(1985-1996)、主委(1996-2006)、致公党省委副主委(1997-2007)致公党中央委员(1988-2008)、福建省人大常委(1998-2008)、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建省执委会副主任(2003-2008)、莆田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华侨历史学会顾问、中国未耒研究会(后更名为研究院)终身高级研究员(1999年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2005年至今)。
       发表的代表作品有,诗作:《十月颂》、《高山岩石之松》;词作《水调歌头·相见欢》、《沁园春·巍伟中华》、《望海潮·河山璀璨》;人物传说:《林宗谟先生传略》;散文:《我爱中华,我爱THAILAND》、《荔园随笔》、《莆人外徙的人文现象及怀乡情结絮谈》、《悠悠万里行,拳拳弟子情》;政经专论:《我们呼唤精神支柱》、《诚、勤、廉、刚是民主党派成员在政权机构中任事者必具的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是振兴经济的第一要务》、《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态势和台湾经贸的走向》、《浅论中国的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莆田市城市化建设必须坚持做强中心城区与发展小城镇并举的方针》等。曾主编《莆田乡讯》、《莆田华侨志》、《莆田文史资料》及大型图册《同心事国》、领导并参与编辑的有《莆田历代书画选》、《莆田名人书画选》和《莆田现代书画选》等。
      25、王  凌,善治(达安)公之三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分配在山西晋北地区中学任教,后调回福建,历任屏南第一中学教师,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中共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宁德地区文联主席,福建省新闻出版管理局版权处、对外处、法制处三处处长,主任编辑、研究员、副厅级巡视员。
       王凌于教务、公务之余,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以代表作品——文学评论专著《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一书最具影响力。王凌对明代《三言》作者冯梦龙的系列研究,许多方面填补了冯梦龙研究的空白,也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俗文学的研究热潮。由于成果丰硕,他被推选为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省文联委员。
      26、王玉芝,善治(达安)公之次女,196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同年分配在漳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任教。“文革”后,二院与师大合并,遂调回福州,继续在福建师大中文系近现代文学教研室执掌教鞭,育人无数。王芝宗姑姐一向温婉贤淑,才德双馨,早在福清一中就读时就光荣地被吸收入中共,在师大就读时,荣任共青团中文系分团委副书记,深得师长和学友赏识和拥戴,曾被评为全校的标兵。在教坛上治学认真,平易近人,深受门生的景仰。八十年代末,恢复职称评定时,被评为副教授。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会研究员,九十年代末退休。王芝于教学之余,潜心研究福建籍中国著名散文家冰心、郭风、林徽因等著述。并独力主编《郭风研究专著》,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建设做了重要贡献。
      27、王  祉,善治(达安)公之次男,1949年高中毕业后,即报考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因是地下团员,文考成绩又佳,便留在招生办政治处任文书,军校毕业后,即下连队担任文化教员,1957年由部队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深造,61年毕业后分配哈尔滨任中学政治教员。改革开放初期,调回厦门工作,先后在省体育学院、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任教,正教授职称。现兼任厦门市老教授协会副秘书长,集美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
      28、王  冰,善治(达安)公之孙女,王绥之次女,廿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后赴美留学,荣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博士,定居美国,为印第安纳州全科医师。
      29、王大明,朝滋公之长男。廿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分配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七十年代初赴港定居后,改赴英国留学,获英国The University of Bermingham(伯明翰大学)电脑科学硕士,并在该校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后任美国电脑跨国公司高级顾问,进行电脑语言学应用的研究和开发。1979年以来,应中国政府、中科院、各著名大学的邀请,多次回国讲学。为祖国的电脑科学的发展做出极有价值的贡献。
      30、王宛赓,出生在印尼,上世纪50年代初随胞叔王朝銮公回国求学(其全家仍居印尼),60年代初毕业于福建师大物理系,本已确定留校助教,因其夫人(同班同学)分配在泉州师专,两地相距遥远,便自愿要求低就,校方照顾他夫妇俩一同分配到莆田,在省重点校莆田六中任教,后任该校正校长,是莆田中学物理学界教师中的精英,曾任省中学物理学会理事。80年代中期,调福州教育学院任教务处长,为资深高级教师。
      31、王大伟,宛赓之子,原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后留学德国,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深造,获该校机械专业硕士学位。曾被公推荣任全德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深孚众望。现任英国吉凯恩集团传动系统部德国分公司工程经理,常驻上海。
      32、王藩赓,196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福清县任文工团编剧、中学教师,1979年赴港定居。在香港这块文化沙漠上奋力耕耘,却也硕果累累。他担任过《当代诗壇》的执行主编、《香港文学报》副主编,他与作家张诗剑合作,组织了龙香文学社,编辑出版了“龙香文学丛书”六十多部,“香港当代文学精品丛书”六大卷。个人创作的作品有诗评集《一百个怪月亮》、诗集《绿色的音符》、电视剧《舞者爱舞》、《辛辣的鞭炮》、《人间烟火》,小说《放生记》、《又见路灯》、《解脱》、《合欢树下》、《选择》、《赌局》,散文、散文诗、曲艺等。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深圳分会会员、香港作家协会永远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香港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香港文学促进协会副秘书长。
      33、王泛赓,廿世纪五十年代初任福清瑶峰中心小学教员,教务处主任,五十年代后期,改入华东政法学院本科深造,毕业后,在本省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历任审判员、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福州市郊区人民法院院长。
      34、王登镶,公之为人一向忠诚厚道,和蔼可亲,自上世纪70年代赴港定居以来,始终关情故土,不遗力地支持家乡的各项建设,深得乡人、族人敬仰。
      35、王朝笏,屏侯公之孙、寿祺公之次子。年少时即赴印尼定居,常回祖国探亲,克笃奉孝,堪称楷模。他为人低调,却古道热肠,凡是家乡有求,他必转达海外兄弟戚友,促成盛举。解放后,其家族所受冲击最大、海外亲人难免怨尤甚多,而先生却能以豁达襟怀时加劝导,始终视故乡为热土,在乡侨之间架起沟通桥梁,令人肃然起敬。
      36、王朝祥,屏侯公之孙,有泰公之子。出生于印尼,因年幼失恃,回国由慈祖母抚养成人。肄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奉严命,重返印尼经商,先生与贤夫人皆精明能干,以信誉卓著,人缘奇佳见称,而执印尼金银业之牛耳。先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生前曾慷慨输将,为家乡瑶峰小学捐献人民币近三十五万元,建设教学楼一座,乡中老幼,皆钦其德。
      37、王德珍、王汶、王涌、王涵、王潜贤昆仲,系屏侯公之孙,有寅(登甲)公之子女。有幼年南渡,有出生异国,但对故乡一往情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奉父命投入二十五万元,为故乡建设“瑶峰卫生所”大楼一座。去岁,姐弟一行十人联袂回国,专程视察王氏宗祠重建情况,一次献资人民币七十万元,并为卫生所修缮再投二十八万元。恭祖敬宗之诚,惠民济世之笃,令人敬仰备至,可谓“一门子弟皆俊秀,积善之家有余庆。”
      38、王 涌,有寅公之次男,现荣任印尼万隆玉融公会监事会会长,世界福清社团联合会副主席。为名符其实的融侨领袖。
      39、王 涵,有寅公之三男,现任印尼中华总商会副总主席。为工商巨擘、酒店业翘楚。
      40、王惠赓,朝情公之子,出生于海外,却对乡梓热爱有加,改革开放以来,频频为福清县、音西镇、瑶峰村和有关社团投入一百多万元捐款,其爱乡之情可见一斑。
      41、王  平,五房支系王朝价公之哲嗣。上世纪九十年初辞去公职,下海经商。在房地产业里刻苦奋斗,成绩斐然。王平为人豁达,待人友善,深孚众望,被公推为江苏连云港市福建商会会长。他从小与父母定居于城内,但对故乡瑶峰却情深意笃。二OO八年春,他有感于瑶峰王氏宗祠废圯已久,王氏族谱亦堙无踪迹。遂挺身而出,召集各支派宗亲代表会商,倡议重新修谱建祠,并慷慨捐资三十万元,作为筹建首金。获全体族人拥戴并响应,今日王氏宗祠之建成,王氏族谱重修之顺利进展,王平之功实不可没。无论对社会之贡献,或是对族内事务之关切,都是可圈可点的,称之为“吾乡人杰”,实不过誉也。
      42、王隆赓,朝琚公之长男,全家数代居印尼,先生对故乡虽感陌生,但魂牵梦萦,数典不忘祖先的痴情却难能可贵,他多次回国观光,每次必回瑶峰,亲近这块父祖的血迹之地。听说家乡正在重建宗祠,他一次慨捐十万元,其贤声硕望,令人敬佩不已。
      43、王国赓,器士公之次男,国赓君定居福清城内,性格温顺,待人和蔼,处事谨慎,不尚空言,有谦谦君子风度。每逢老家瑶峰有重大之举,国赓则从善如流,慷慨赞助。其子女皆有乃父之风,父慈子孝,令人倾羡。此次宗祠重建,国赓父子又慨捐十万元,实为乡中之楷模也。
      44、王长明:1957年出生,子铭公之孙。是中国恢复高考(1977年)第一年考入福州大学地质系。毕业分配一直在福建省地质系统工作,1989年起历任闽东南地质大队大队长(正处长)、福建地质工程勘探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45、王朝禧(文宇),文杰公之胞弟。1939年9月出生,五岁就读于瑶峰中心小学,九岁半考入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十二岁半考入高中部。1954年8月考取厦门大学化学系,并任小班班长,师从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院士田绍武、张乾,吴绍民教授等。因身体原因,朝禧毕业分配时未能如愿参加航空航天研究工作,被卢嘉锡教授任命为中南大学理学系物理化学助教。1961年1月调湖南株州三三一厂搞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了4名工程师、技术员及多名技术工人。文革期间遭遇迫害、下放基层劳动。1978年恢复工作后,参加原子技术翻译和校对以及开展实验工作并取得成绩。1981年3月晋升为工程师(国务院科学技术干部局颁发),随后又给10多个单位翻译文献资料,涉及英、俄、德、日、德等国家语言约150万字,并参加了有关专业技术研究与分析应用,并于1990年4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国家航空航天工业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颁发)。此后又参加了不锈钢应力腐蚀腐与防腐、钛合金应用必须具备的条件、火箭飞行中马赫数的计算、高级英语翻译技巧等专题技术讲座,并负责主考专业技术英语的晋级考试。曾被北京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任职湖南省金属腐蚀与防腐学会秘书长,608航空研究所总工程师。其名列国家人事部高级技术名人大辞典。
       王熔,朝禧之男,湖南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中南林业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南方航空发动机公司高级工程师。2007年到法国巴黎等地作航空方面考察。
      46、王云生,文杰公之长男,1940年10月出生,1962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福州八中任教。福州八中原副校长,福建省化学特级教师。现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福建师范大学化材学院兼职教授、教育硕士生导师,《化学教育》杂志编委,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顾问,福建省、福州市化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顾问。2000年起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初高中化学标准组核心成员,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者、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副主编。其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被选入《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撰写教育教学论文40余篇,教学参考书40余种。2011年遴选为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专家。
       王云生还多次获评省、市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1997年9月被福州市教育委员会授予“优秀教育世家”牌匾。
      47、王泽生,文杰公之四男,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兼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专家,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主持中美合作、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大食用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 60 多项,涉及双孢蘑菇种质收集鉴定、遗传育种、工厂化制种、规范化栽培及保鲜加工等领域。经鉴定达国际先进的 12 项,国内先进的 23 项。30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多次率团赴海外考察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130 多篇,专著5部。主持建立国内第一个双孢蘑菇遗传变异模式和杂交育种体系并申请专利,培育成杂交新菌株 As2796、4607系列获国家认定,建立起蘑菇规范化栽培模式,开发出蘑菇保鲜技术,累计在全国推广8 亿多平方米,增产鲜菇 300多万吨,新增菇农收入100多亿元。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9项,其中主持5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2002年12月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会长姜春云接见。2009年1月获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国家外专局颁发国家引进智力贡献奖。
      48、王文森,男,1997年 - 2001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工学学士获优良毕业生称号,2001年 - 2006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学博士,其博士论文率失真优化视频编码与抗差错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 Rate distortion optimized quantization for H.264/AVC based on dynamic programming 发表于国际会议VCIP2005。2003年 组队参加微软公司亚太区高校软件开发大赛,获一等奖,比尔盖茨亲自颁奖。2006年起 加入谷歌公司 现任高级工程师。
      49、王贻发,男,1981年8月出生,1999年9月—2003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位,取得学士学位,并以班级第二名成绩免试保送本校研究生,2003年9月—2006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塑性成型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大学本科期间,每年均获得学院“专业奖学金”,从1999年9月入学后,连续四年评为院三好学生,获一、二等奖学金各2次,2001年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2002年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作品一等奖,2003、2004年分别评为校优秀毕业生,三好研究生。2006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获机械工程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