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武肃王陵现8米盗墓密道 杂草虚掩数年(组图)
2013年02月02日 12:15 闽南网
王陵平面图(黑色块为密道位置)
这就是从密道内找出的挖掘工具
密道示意图 炎平 制图
洞口很隐蔽,难以被发现
洞口狭小出入困难
密道内非常狭小,但可容成人在内蹲坐、蹲趴作业
闽南网 讯
核心提示
月牙状的洞口,初其狭,才通人,费劲钻入,密道显现,豁然开朗,可容成人在内蹲坐、蹲趴作业。密道深约8米,先下倾后微上斜,簸箕铁镐锄头弃于道内,然因突遇土墙,密道戛然而止。
这仿若盗墓小说的场景,是记者昨日在泉州武肃王陵的真实所见。前日上午,守陵人王定克在陵墓坪台东侧角落,意外发现了这条盗墓者所挖的密道。
密道距墓室仅剩三四米远,文物部门现场初查认为,该密道可能开挖于数年前,因故被放弃,疑与4年前在墓室上方发现的两个探测洞有关,或为同一伙盗墓者所为。
【事件】
杂草虚掩数年 意外发现密道
位于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的武肃王陵,系“开闽三王”之一王审邽之墓,已沉睡千年,其墓室从未为世人所见。68岁的王定克守着武肃王陵有7年多了,他所居住的武肃王纪念馆就在通往陵区的水泥路边上,距离陵区约有百米。
两个多月前,王定克在陵区坪台东侧炮池和金亭后,清掉1米多高的杂草,种下一株新树苗,自此,王定克不时前来查看小树长势。前日上午,王定克到此处后,准备收拾地上枯黄的杂草,突然发现小树后2米远的地方,露出了一个朝东的月牙状洞口,通过洞口,可以看到里面有很深的密道。
王定克大惊,立刻将情况通知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王人墨等族人。因未带手电,王定克没有贸然进洞。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王定克携带手电进入密道,欣喜地发现,密道虽然深约8米,却半途而废,并未通入墓室。
当日下午,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带着相关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根据洞口周围青苔、新土堆积情况认定,此密道确为盗墓者所为,可能早在数年前动工,但中途被弃。王定克和出宝阳都怀疑,此密道可能与4年前,武肃王陵墓室上方的两个探测洞有关。
4年前发现盗墓痕迹 或为同一伙盗墓者
说到2008年11月21日在武肃王陵墓室上方发现的两个洞,王定克和出宝阳等人都颇有印象。
在墓顶护墙,王定克拨开杂草还能找到已被填埋的两个洞的位置。当年,也是王定克巡查至此处,准备给墓顶除草,发现了这两个茶杯大小的洞。其中一洞深约2米,另一洞深约1.2米,洞壁平滑,洞口附近无新土。王定克说,凭此可以断定洞是盗墓者用专业工具所挖,目的是为探测墓室内情况,决定进入方式,较浅的洞可能打到石头了。
“既然那两个洞是探测洞,那这个密道很可能就是在那之后动工的,是同一伙人干的。”王定克说,看这密道的洞口,至少也废弃了一两年。
对此,出宝阳表示,根据对盗墓密道口情况研判动工时间,2008年发现的两个探测洞和这次发现的盗墓密道可能确有关联。
【探秘】
密道内宽敞平整 可容盗墓者作业
昨日下午,带上卷尺和手电,记者再访武肃王陵,准备进入盗墓密道一探究竟。
当日上午,王定克进入密道一次,深入密道尽头,带出盗墓者弃于密道内的挖掘工具,有1个簸箕、1把带柄小铁镐、2把无柄的小锄头,工具都已生锈。根据锄头柄洞环的宽度,王定克认为,泉州本地的锄头柄洞环较窄,挖出的锄头柄洞环较宽,盗墓者应是外地人。
密道洞口是半掩式的,约1.2米见方,周围已有一些青苔,盗墓者从山坡外2米往内挖,之后才辟出洞口。洞口宽约90厘米、高约40厘米,呈月牙形,之后往道内有倾斜度约45度、长1.5米的坡道,道底距陵区坪台地面约3米。
记者进入密道有一定困难,但在滑入道内后,记者发现,其内部空间较为宽敞。经测量,密道内约8米,宽度为0.9至1米,高度为1至1.2米,体型较小的盗墓者可在其内蹲坐或蹲爬作业。密道内空气有霉味,但一人在内呼吸并无困难。可以看出,密道两侧洞壁和道底是由铁镐和锄头手工挖出,但颇为平整、坚硬。
入道约6米,密道略微往上倾斜,方向仍朝向墓室。在密道尽头的土墙,记者发现土墙与洞壁无异,虽然坚硬,徒手难以挖掘,但使用工具仍可挖动。
【释疑】
墓室近在咫尺 密道为何未完成
记者重返地面后,测量发现,密道尽头与墓室距离只有三四米之远。为何墓室近在咫尺,密道并未遇到挖掘难关,盗墓者却放弃挖掘?
对此,出宝阳作出了一些猜测。“盗墓这一行当,很危险,也很迷信,盗墓者又格外谨慎,所以中途放弃的原因可能很多。”出宝阳说,根据此密道情况,挖掘时间至少需半个月,在此期间,盗墓者家庭如有变故,或出现异常情况,盗墓者会认为这与盗墓有关,立刻停止盗墓。
“盗墓者一般是兄弟、父子、师徒等两人组,技艺也是父传子承或师传徒承,这是因为一人在内取陪葬品,一人在外接应。如非兄弟、父子、师徒,外人待陪葬品取出大部分后,将道口封死,道内一人就将被困死。”出宝阳说,因此,不少盗墓密道内会有尸骨出现,而一旦盗墓者在挖掘过程中发现尸骨,也会认为不祥,立即停止盗墓。
出宝阳说,盗墓者格外谨慎,如出现守陵人有警觉迹象,或白天游人突然增多等,盗墓者也会选择“撤退”。
这么大的工程 土方运往哪里
据估算,密道挖出的土方有约10立方米,但道口附近却未有土堆出现。王定克就住在陵区大路旁,且两年前,他就将陵区大路用钢绳封住,车辆无法驶入将土方运走。道口距离陵区坪台只有约2米,王定克守陵7年来每日都巡逻,为何从未见到土堆?
出宝阳猜测,盗墓者多为夜间挖掘密道,福建地区的红土土质又较难挖掘,故密道每日挖掘出的土方量并不多。盗墓者行事谨小慎微,密道挖出的土方,并不会偷懒堆于道口,而是在每日作业之后,用布袋等装起,之后广泛散于陵区周边山林里,故没有土堆出现。
相关新闻:武肃王陵随葬品价值或不高
核心提示
刚发现的武肃王陵盗墓密道,将于近期被回填。但密道能被回填,盗墓者的觊觎却不会停止,武肃王陵历经千年始终未为世人所见,究竟价值几何?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昨日透露,虽贵为闽王,但王审邽墓中随葬品价值可能并不高。不过,作为泉州境内规制较高的一座王陵,其考古价值不校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王人墨认为,“开闽三王”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息息相关,其文化价值极大。
文物部门透露,泉州作为文明古城,古墓众多,其中纳入各级文物保护的有近百座,但现状是“十墓九盗”。为此,记者走访业内人士发现,不少被盗古墓中,不乏郑成功、俞大猷等历史名人的陵墓。
【价值】
地域偏、时代早 随葬品价值或不高
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武肃王陵里葬着的是“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其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扶母随兄王潮、弟王审知率义军入闽。乾宁元年(894年),诏授审邽为泉州刺史在任十二年,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开国子,敕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封司空、司徒、开国侯。天祐元年(904年)二月卒,追封武肃王。
该王陵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现存最完好的唐王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州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草邦水库北面皇绩山(原名凤山)之麓,是传说中风水极佳的“丹凤朝阳穴”。
开闽三王另两王,王审邽之兄王潮、其弟王审知分葬于惠安螺阳盘龙村和福州城北凤池山,皆于早年被盗。武肃王陵是三王陵墓中唯一未被盗墓者染指的,至今墓室未见天日,故墓室陪葬物几何无人可知。
但出宝阳说,王审邽虽为闽王之一,但其陵墓中随葬品价值或许并不高。“一是由地域所决定的,泉州古时属闽夷之地,经济并不发达,至唐宋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方才发展,但此时受穆斯林风俗等影响,厚葬之风不兴。挖掘出土的文物,大多以普通冥器为主,价值不大。”
“二是由时代所决定,‘开闽三王’由中原入闽,百姓跟随逃避战乱而来,并未携带大量金银器,从此前一些较有规模的陵墓的挖掘成果来看,出土的金器最大不过金戒指、手镯或金牙等。”出宝阳说,结合众多因素,武肃王陵内随葬品价值,或许还比不上郑成功墓、施琅墓等墓,更无法与北方、中原一些大遗址如马王堆、三星堆等相比。
与“海丝”相关 历史文化价值极大
出宝阳说,武肃王陵虽随葬品价值可能不高,但仍属泉州境内规制较高的一座陵墓,其考古价值不校
王人墨说,“开闽三王”入闽后,建立闽国,为发展福建特别是泉州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王审邽及其长子王延彬先后任泉州刺史近40年,任内留下众多历史遗迹至今仍可见得,其中开拓泉州港,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最早就是考据到当时。
“‘开闽三王’的‘两祠三墓’已经不仅仅是王氏的祖宗墓,联系到福建、特别是泉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这已经是国家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王人墨说。
王人墨还说,“开闽三王”的“两祠三墓”,即福州的闽王祠、闽王墓和泉州的开闽三王祠、武肃王陵、王潮墓,是国家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保护】
加强巡查回填密道 打包申请国家文保单位
对于现今在武肃王陵发现的盗墓密道,出宝阳表示,将于近期与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协商,择期将密道回填,并在地面上再铺以砂浆。同时,出宝阳和王人墨都表示,将加强武肃王陵的日常巡查工作。
至于能否在陵区加装监控探头等高科技防盗手段,王定克、王人墨和出宝阳都表示此举因陵区地处偏僻,监控设备的使用在布线、维持景观、监控人员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目前,“开闽三王”的三座王陵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模式为当地政府文保单位、王陵所在社区和王氏宗族三方签订保护协议,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记者昨日获悉,早在2008年,以“两祠三墓”为代表的众多“开闽三王”遗迹已被一同打包,由福州、泉州两地文保单位通过福建省文保部门,向国家提出申请国家级文保单位。但据王人墨介绍,因打包申请,遗迹众多,在考察和确定遗迹相对应史实等方面,耗时较久,至今该项申请尚未得到批准。
【泉州名墓被盗摘录】
俞大猷墓 民国时期被盗
明代著名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墓,位于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过去亦称欧厝街)山上,从墓制规模,以及遗存的虎、羊、马和石人、望柱等,都可以作为一品官规制的证明,是省级文保单位。遗憾的是,俞大猷墓在民国时期被盗。
被盗时间于上世纪20年代,具体时间不详。据刘志成称,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泉州也难避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成了盗墓者,对俞大猷墓进行盗窃,盗走了俞大猷的头。被盗一事发生后,激起泉州人民的愤慨,大骂盗墓贼,更是为民族英雄的头被盗而痛心不已,要求当时在泉州的蒋介石军队,必须严惩盗墓贼,并追回俞大猷的头骨,事后,军队大肆搜捕,终于追回英雄的头骨,幸运的是,当时俞大猷墓志铭没有被盗。
郑成功墓 1929年被盗
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南麓,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顶端雕一坐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竖立的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备立旗杆时使用,其中一板刻有“戊子年解元”五个字。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出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附葬祖父墓志》。
陈庆镛墓 4块墓志铭被盗走
2008年6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庆镛墓被盗(陈庆镛,官至监察御史,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歌其“抗直敢言”)。
该墓地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的后山,被盗后破损严重,墓内原存2副共4块墓志铭。墓志铭双面镌刻文字,几经迁移保护较好,文字清晰可辨。此次被盗墓,4块墓志铭失窃。
明代古墓 石虎石马被“牵走”
2007年12月13日,南安市霞美镇中部一座明代古墓,发现守墓的石虎和石马已被盗。
这里原来有两座规模不小的明代古墓葬,据考古人员说,墓主的身份很高,墓两边原本分别相对摆放着一对石人、石马、石虎,其中位于墓前的石人,于2005年遭到人为盗割,只留一个半身像,而今仅存的一只完整的石马和石虎也已被盗走。
双室古墓 几十年前被盗一空
2010年8月18日,考古人员发现位于洛江双阳南山社区的建于明末清初的双室古墓,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盗。
墓内全是积土,只剩些许陶罐残片和一些考古人员认为是棺木邪零件”——大拇指大小闪着金光的残片。古墓墓壁厚约1米,如城墙,墓碑和墓埕规模大。墓碑虽已断掉一截,但留下的片段仍可见其规模。基座上带有云纹,造型十分精美,由于其年代久远,具有保护价值,经考古专家鉴定后,被运送至泉州市博物馆收藏。(闽南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