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金华火腿:回忆逝去的别样年华

2013-01-25 16:24:19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培德堂”匾额与林则徐画像

  义乌新闻网 2012-6-7 9:06:50 

古居,古镇,古佛堂。

  牵着时间的手,佛堂古镇眺望过古码头上云集的商船,散步于商铺林立的老街,倾听过古民居历史的咏唱。

  沧海桑田,义乌江的泥沙把时间的脚步层层湮埋,遗留下飘摇在风雨中的古建筑。一座座古居好似一颗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诉说着属于它自己的故事。

  而培德堂要讲述的,是它逝去的别样年华。

  火腿与林则徐

  佛堂田心村,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一条环村公路将四座村落环抱起来,田心村形似火腿,培德堂,就坐落在田心四村。

  据村中老人介绍,田心村是金华火腿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宋代,村里的养猪制腿业就小有名气。

  1000多年前,田心村的火腿传人王耕乐将火腿制作视为传世之业,他嘱托子孙后代:往后建造新厅、祠堂、住房都要按火腿的形状布局建筑。至清代,村子火腿加工业蔚然成风。道光年间,王氏后裔王恒魁继承家业,不断扩大火腿生产规模,享誉八方。

  1835年,苏州城区瘟疫四起,百姓上吐下泻,甚是恐慌,官府因无法控制疫情而愁眉不展。当时,在苏州开有“慎可火腿行”的王恒魁颇为心焦。他突然想起书中有“火腿具有多种药疗功能”的记载,便查阅《本草纲目拾遗》和《救生苦海》,得知火腿蹄爪可治腹泻。随后,他命人将店内所有火腿蹄爪截下,肉煮成汤,骨研成粉,分送给患者服用。这一招果见奇效,疫情终得控制。

  时任苏州巡抚的林则徐,听闻此事深受感动,遂书“培德堂”匾额一块,赠予王恒魁。王恒魁把赠匾挂在商行里,店内去蹄爪的火腿身价倍增,几天内抢购一空,王恒魁因此而发大财。之后,王恒魁护匾回乡,在田心建造了一座新厅,起名“培德堂”,以资纪念。

  时间珍藏下的历史片段

  岁月是颠簸的,培德堂是如何躲过文革风霜的呢?

  据传,1967年的一天,田心村的“红卫兵”在破“四旧”时,决定对“培德堂”匾额实施“革命”。这件事被“培德堂”世孙王萃潮知晓。他深知这块匾额对家族的重要性,准备把它拿回家藏起来。

  可当他站在匾额下却头疼了,偌大的木匾,他一个人如何从高处取下来呢?心急之下,王萃潮看到白墙上的标语口号,不禁计从心来。他找来一张大红纸,请村内一位有文化的村民在纸上写下毛主席语录:“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赶在“红卫兵”来之前,将红纸盖在匾额上。

  第二天,“红卫兵”扛着长梯,举着锄头,来了,抬头看到标语,傻了,撕也不是,破也不是。如此,“培德堂”躲过一劫。

  1995年,为了纪念林则徐手书“培德堂”160周年,王萃潮用自己省吃俭用存下来的积蓄,将培德堂修缮一新,还配备了灭火器材。

  1997年香港回归,王萃潮又自费请人描画了一幅林则徐像,将画像裱起来,置于匾额“培德堂”正下方。

  今日的培德堂

  斗转星移,新厅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淋,这块蕴含故事的匾额依然高挂在大厅的额枋上。

  “培德堂”匾额长2.8米、宽1.85米,字阳刻鎏金,三个大字各约0.83米×0.7米见方,上款“道光乙未岁”(1835年),下署“少穆林则徐”,并盖有朱红篆刻方章两方。大厅额枋下置六扇屏门,后檐墙辟石库门,门上刻着“古训是式”四个楷书大字。

  与“培德堂”匾额遥遥相望的,是前厅大额枋上悬挂的匾额“惟勤”,由清代东阳籍翰林院侍讲王芳题写。“惟勤”两字“站”在匾右,左边刻着王芳为解释“惟勤”二字来历的跋。

  与厅内斑驳破损的木柱、内饰相比,培德堂门厅的立面保存较好,五花山墙,磨砖牌楼,前檐设樨头。砖雕的门头、门脸雕工精细。青石门匾写有“绵延庆泽”四个楷书大字,两边日月牌上有字:“舜耕历山”与“孔子问道”,有画:陶渊明赏菊、周敦颐爱莲的砖雕。东西两侧门楣分别挂有“继善”、“性成”匾额。

  村内几户人家居于培德堂内,与这座古建筑静默地相处着。然而,看着年衰岁暮的培德堂,不禁为它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渐渐磨去剩余光泽而惋惜,又为它若空无人气迅速破败而忧心。在进退两难中,培德堂发出阵阵呼唤:谁能开辟一条创新保护之路?
 
    来源:义乌商报 作者:张丽莹 网站编辑:吴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