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遗忘二十年的族谱

2013-01-24 15:22:46来源:马来西亚王克义

打印 字号: T|T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主持东海粮油项目,与当地管委会常有往来。1996年管委会发展局崔局长出差太原,带回一本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1994年编的“太原王氏”赠我,一再强调“你们王氏发源于太原”。我出生于马来西亚亚庇, 双亲都是海南人, 很自然的认为自己祖先发源于海南或福建, (因海南话属闽南语系)。对“王氏发源于太原”心存疑惑.因此这本311页的书一直被搁置书柜里。
     此后在中国生活多年,偶尔也听说“王氏发源于太原”。总没提起我寻根的兴趣。2005年退休后回亚庇定居,常与高龄母亲谈陈年往事, 知道母亲80年代曾捐款海南故乡祖祠赞助修族谱。因此我哥克东家里有一卷1988年修的“王氏族谱”。也曾翻过这本厚厚的族谱. 总体上觉得编的并不理想.  用的是文言文,又无图表, 使人望而却步。我家父母兄弟及儿侄的名字, 出生时日都记录在此族谱里。不过世代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上千条流水帐般的记录,缺少图表,并非一目了然。所以没对这本收藏了二十年的族谱发生浓厚的兴趣。
    2007年8月拿督王平忠约我8月8日在亚庇云华餐厅见面, 商议成立沙巴州王氏宗亲会事宜。与拿督王多年交谊, 欣然应约。这天的会议促成了沙巴州王氏宗亲会筹委会的成立。出席者有十人: 王平忠, 王熹, 王克义, 王连强, 王进良, 王慧兰, 王桂兴, 王虹仙, 王奇仙与王平顺。其后增加了两位筹委会成员:王瀚平与王冠评。
     紧接着的是组织宗亲团参加2007年9月15/16日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第8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在极短的时间里我们一行6人 (王平忠, 王熹, 王连强, 罗华姬, 王克义,朱志辉) 出席了此次联谊大会。在太原我们有机会接触中国各地的王氏代表及十多个海外的王宗恳亲团队。我们处于筹委阶段, 并没带任何印刷资料。在诸多团队中,马来西亚王氏总会及新加坡琼崖王氏祠做了充分的会前准备,各自送给我会他们2006年印的精美特刊。 诸多新认识的宗长中,我获得前中国驻欧洲大使王晋(与始祖王晋同名)签送他外交生涯回忆录“从太行山到加勒比海”
     在太原我们除了在王氏始祖王晋(王子乔)庙举行祭祖典礼外,也参观了晋祠博物馆,王氏大院等。这次太原之行, 无疑的巩固了我对“王氏发源于太原”的信念。也点燃了我寻根的欲望。 在太原晋祠博物馆我尽量拍摄了有关琼崖王氏的宗谱资料, 尤其是世系图表.
     综合手上的资料,王氏始祖王晋以前的记录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王晋乃第42代。(见附表1)
王晋以後子孙繁多,中国2006年统计有9千288万王氏,为中国第一大姓。据“太原王氏”王氏共有21郡望。太原王氏为21郡望之首,成为王氏总号。在海外的一个主支为“三槐”王氏。此支的主要骨干列表如附表2.
     收集的资料指出南洋一带的王氏,多来自三槐。因此我想我家祖宗可能与附表2拉上关系。抱着这想法,我于2009年农历新年期间将我哥手上的“王氏族谱”复印后,详细反复阅读,并用EXCEL软件有序地列出各代祖宗间的关系, 整理出一支与我有直系关系的各世代, 得表如附表3。
     对照附表2与附表3,我赫然发现附表3的2世祖王旦公正是附表2的55世祖。这发现使我兴奋不已。这一来我家族谱直接的联系上中国的历史书,大大的提高了这族谱的价值与功能,也大大地提高了我研究王氏族谱的热情。
    经过一番整理,查证,确立以下三个总结:
    1、根据我家“王氏族谱”我是第32世。第一世祖是王佑(923至986)。 第二世祖为王旦(957至1017)。王旦原籍山东大名莘县,曾当过12年的北宋宰相。王悦(1086至1151) 又名居正,原籍开封,迁琼州,为琼崖支始祖,是南宋名臣。琼崖支源自三槐王氏,故此我族谱明列王祜(又名佑)为第一世祖。王祜乃三槐始祖。琼崖始祖为王悦,是王祜第6代孙。我们这一支以58个字为谱 (佑,旦, 贵, 钓, 瑞, 悦, 斗, 尚, 日, 芳, 德, 萃, 逢, 骏, 丕, 佳, 廷, 进, 汝, 文, 钦, 玉, 弘, 元, 嗣, 大, 业, 日,启, 万, 世, 克, 光, 昌,国, 家, 珍, 重, 英, 贤, 士, 泰, 运, 永, 熙, 振, 书, 香, 甲, 科, 名, 传, 扬, 三, 槐,福, 泽, 长)。我家族谱自923年开始, 已有1081年的连续记录,到我儿子光中为33代。计平均代距为33年。我古达远亲万英家与我家的共同祖先为生于清同治甲子年(1803)之王业桂,我祖父万年的曾祖父。“王氏族谱”使我理清连我双亲都无法讲清楚的5代的宗亲200年的血缘关系。我由衷的赞叹它对我寻根问祖起的巨大功能。

    2、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1994年编的“太原王氏”列的三槐王氏一线谱(附表2),王佑(祜)为王晋的第54代,王旦为55。此一衔接, 使我族谱增添了1488年的深度,直达公元前年565年。 清楚的文字记录有力地证明了我家王氏发源于太原正确无误。即是从王氏始祖王晋开始至今2574年我家每代祖先的名字都有宗谱族谱连续的文字记载可查,这是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成就。环视世界, 我相信只有华人能做到如此久远的纪录。归根到底对宗谱族谱的重视乃缘自我們華人敬拜祖先的儒家文化。

   3、 2006年九江沙河 王学辉编的“王氏大成宗谱”及以上提到的“太原王氏”都有列表明列王晋之前的世系关系,直达4000多年前的黄帝 (附表1)。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王氏得姓以前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各姓氏共同的历史。简单的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能追溯我家历史至四千多年,共一百三十代,全得力于那本被我遗忘了二十年的“王氏族谱”。更对世世代代主持修谱工作的宗长们致万分敬意。谨此寄望後代子孙们能继续支持和赞助编修族谱这意义重大的工作。并建议以后编族谱应以白话文书写,尽量用图表标示世系关系。务使读者一目了然, 提高它的可读性和使用率。最好能利用互联网,广为流传。
    我們華人尊敬祖先,在中國各縣各鄉都有祠堂記錄族譜◦ 族譜的存在无疑大大的减轻寻根工作的难度。王氏因為源自周朝王家, 在史书里对我們早期祖先有完整的文字記錄。 各位宗親如整理出最近1000年自己的族譜,應該能像我一样從晉祠的記錄及史书里追查出4千年完整的祖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