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祥康近日诗作赏析

2013-01-24 15:02:27来源:文学博客网--明净山·阿杜

打印 字号: T|T

    诗人是敏感的,惟有敏感才能捕捉最新鲜的感觉,熔铸成诗。齐己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阅后改一字,作“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深服。可见,郑谷比齐己更敏感。关于这个题材,美国诗人斯蒂文斯也有三个句子被现代读者广为称道:

 

周围,二十座雪山,

唯一动弹的

是乌鸫的一双眼睛。

 

我想,早梅与乌鸫都是生命力的象征,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了“细节”:“一枝”“一双”,加以表现,就成为名句了。这种写法是由细微处生发,发挥想象,入微,然后开阔,境界就出来了。这种写法我把它通俗地叫做“以小见大”。写诗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

因为敏感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敏感需要创新,不可因袭。敏感就如青春,一旦逝去无可挽回。诗人在此,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望收获。正如古人所言:“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皎然《诗评》)敏感是难得的品质,而想象是艰辛的脑力劳动。最近,我欣喜地接触到福建诗人王祥康的一些近日诗作,在此介绍给朋友们,分享快乐。

 

火苗正旺  远方的清泉都赶到这里

 等我为你泡一杯茶

 

 高山上的绿  收集云雾和露水

收集父辈的艰辛和我的

 一部成长史

清明前的问候刚刚长出芽

采茶女指尖的香

在一壶水中找到归宿

 

我高高提起壶柄   让水回到

恰当的位置

此时的水已不是水

它打开了这个季节全部的秘密

 

          ——节选自王祥康《第一杯茶》

 

我也写过茶,只是写了两句:“谁知茶杯中喧响着茶叶的青春/谁知采茶叶的手出自哪个薄幸。”我仅仅如此,无力为继。王祥康先生却在方寸之间展开来极为丰富的想象。自然、历史、生活、劳动,全都得到了展示。而细节“云雾和露水”“清明前的问候刚刚长出芽”“采茶女指尖的香”等等是必须依靠诗人敏感的神经去捕捉的。下面再举两例:

 

忽然   肌肤感觉到凉

                                一寸的时间就在一寸的肌肤上

                                停留   有几个毛孔

                                被风灌满  竖了起来

 

——节选自王祥康《一阵轻微的风》

 

燕子的一声呢喃  让我重新

                                看到了童年  雨中奔走的童年

                             草尖上摇曳的童年

                                似乎伸手就可以捡回囊中

 

——节选自王祥康《一只燕子带我回家》

 

以小见大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古人的审美习惯是点到为止,留白很大;今人的审美习惯是由诗人辗转腾挪尽力展开想象,读者也就由此感受各种感觉上的冲击力。在这个审美领域,王祥康先生是个优秀的诗人。

王先生的诗还有一个优点是语言新颖又明白,这里无须再做赏析了。好诗的标准是“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漫斋语录》)。要达到这个要求当然不容易,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依靠诗人的敏感。

关于敏感,我知道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也阐述不来。但我知道,年轻人敏感而缺语言技艺,年纪大了语言技艺好了却往往失却了敏感。造物弄人。王先生不算年轻,但年纪也不算大,正是左右为难的时候,也是珍惜时光冲刺艺术巅峰的时候。

 

(王祥康先生的新浪博客在我的博客上有链接,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以点击进入。)

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