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康近日诗作赏析
诗人是敏感的,惟有敏感才能捕捉最新鲜的感觉,熔铸成诗。齐己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阅后改一字,作“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深服。可见,郑谷比齐己更敏感。关于这个题材,美国诗人斯蒂文斯也有三个句子被现代读者广为称道:
周围,二十座雪山,
唯一动弹的
是乌鸫的一双眼睛。
我想,早梅与乌鸫都是生命力的象征,敏感的诗人捕捉到了“细节”:“一枝”“一双”,加以表现,就成为名句了。这种写法是由细微处生发,发挥想象,入微,然后开阔,境界就出来了。这种写法我把它通俗地叫做“以小见大”。写诗看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
因为敏感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敏感需要创新,不可因袭。敏感就如青春,一旦逝去无可挽回。诗人在此,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有望收获。正如古人所言:“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皎然《诗评》)敏感是难得的品质,而想象是艰辛的脑力劳动。最近,我欣喜地接触到福建诗人王祥康的一些近日诗作,在此介绍给朋友们,分享快乐。
火苗正旺 远方的清泉都赶到这里
等我为你泡一杯茶
高山上的绿 收集云雾和露水
收集父辈的艰辛和我的
一部成长史
清明前的问候刚刚长出芽
采茶女指尖的香
在一壶水中找到归宿
我高高提起壶柄 让水回到
恰当的位置
此时的水已不是水
它打开了这个季节全部的秘密
——节选自王祥康《第一杯茶》
我也写过茶,只是写了两句:“谁知茶杯中喧响着茶叶的青春/谁知采茶叶的手出自哪个薄幸。”我仅仅如此,无力为继。王祥康先生却在方寸之间展开来极为丰富的想象。自然、历史、生活、劳动,全都得到了展示。而细节“云雾和露水”“清明前的问候刚刚长出芽”“采茶女指尖的香”等等是必须依靠诗人敏感的神经去捕捉的。下面再举两例:
忽然 肌肤感觉到凉
一寸的时间就在一寸的肌肤上
停留 有几个毛孔
被风灌满 竖了起来
——节选自王祥康《一阵轻微的风》
燕子的一声呢喃 让我重新
看到了童年 雨中奔走的童年
草尖上摇曳的童年
似乎伸手就可以捡回囊中
——节选自王祥康《一只燕子带我回家》
以小见大是诗歌创作的常见手法,古人的审美习惯是点到为止,留白很大;今人的审美习惯是由诗人辗转腾挪尽力展开想象,读者也就由此感受各种感觉上的冲击力。在这个审美领域,王祥康先生是个优秀的诗人。
王先生的诗还有一个优点是语言新颖又明白,这里无须再做赏析了。好诗的标准是“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漫斋语录》)。要达到这个要求当然不容易,我以为最关键的还是依靠诗人的敏感。
关于敏感,我知道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也阐述不来。但我知道,年轻人敏感而缺语言技艺,年纪大了语言技艺好了却往往失却了敏感。造物弄人。王先生不算年轻,但年纪也不算大,正是左右为难的时候,也是珍惜时光冲刺艺术巅峰的时候。
(王祥康先生的新浪博客在我的博客上有链接,朋友们如有兴趣可以点击进入。)
2009-10-13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