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代出版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

2013-01-24 14:39:25来源:周 瑞 光

打印 字号: T|T

    乾嘉盛世,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素称福鼎文化发源地的太姥山下的秦屿半岛,在八闽硕儒游光泽、谢金銮等的倡导教化下,涌现出陶自超、余耀、王虚谷等一批饱学之士,此外还有出版家、训诂学和版本校勘学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以及桐山的林纫秋先生,白琳瓜园的蔡文蛟先生。顺便介绍一下:王学贞、林纫秋二先生与民族英雄林则徐均系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原籍都是福清。其中王学贞与林则徐是同学,林纫秋与林则徐是同宗。而林纫秋与王学贞二人值嘉庆皇帝五十寿筵时,前者进《集古》《集姓》二千字文以祝,后者呈《南越先贤集》为寿,由是皆名噪都门,均为八闽文坛平添一段佳话。

    兹依《福建通志》、《鳌峰书院志》、《宁洋县志》、《福鼎乡土志》及秦屿《三槐王氏宗谱》等资料综述如次:

    王遐春(1760-1829),初讳天銶,字文周,号东岚。广颡而丰颐,躯干魁伟,声若洪钟,精文章,通医学,事二亲至孝,友兄弟甚笃,热心公益,淡泊名利,家产殷实但乐善好施,哀寡恤孤,里闾咸钦。嘉庆壬申岁(1812)鼎邑大饥,王遐春带头发动秦屿富户,自捐巨款向台商采购大米十余船,平价卖给秦屿、店下、硖门等乡闾群众,咸赖以安,事闻遐迩。福鼎县令特赐署“任恤可风”四字大匾以表彰之。与此同时,邻县霞浦七都田园皆王氏别业。民亦绝食,泣求于遐春,公即令人稽核七都全村人丁给米以济之,凡老幼男女,每口日供一千,由是全活无数。嘉庆道光年间(1820-1821),福鼎沿海霍乱瘟疫流行,公与其子学贞乃按古名验方变通制成药丸,赠送秦屿等处病户,救活千百家。他如太姥山下才堡村之太平桥、秋溪挈壶桥(八都桥)、虎岗岭路圣寿亭,皆由其独资修建。此处还和同宗孝廉王虚谷倡修文昌阁,并移建莲峰书院改名曰龙门书院,广招生徒,延聘良师而教之育之,使秦屿成为清代闽东地区人文之薮,其功不可没矣。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追慕至今的善举是:王公不以家产财帛愚子孙。值嘉庆皇帝五十寿辰(1809)旨准天下各省督抚勿献珍奇古玩,惟许进书以贡。王公恰与仁宗同龄。其子学贞时任宁洋县(今宁化)训导,被福建巡抚张师诚(兰渚)选调省城参与编校贡书。趁此机会,学贞恭请巡抚大人撰文制锦为其父祝寿。王遐春闻讯后,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福州予学贞曰:“称觞制锦,一事之荣耳。夫名之不存,人将焉寿?吾儿盍取古名人著作将灭仅存者,采梨伐枣先为古人寿,然后厕名校梓,得附古人之寿而为寿,此儿辈寿吾而吾恍然有以自得也。”学贞乃敬承父命,在学友梁芷邻、赵谷士、吴清夫、李秋潭、赵文叔等人的帮助下,收集唐先贤遗书五种:《欧阳詹集》、《黄滔集》、《王肇集》、《徐寅集》、《韩偓集》。其师陈恭甫(寿祺)又增补了《林蕴集》,元代韩信同《三礼图说》,明初《十子集》有三:《林鸿集》、《周元集》、《王偁集》。诸书均加以一一校刊,次第告竣。巡抚张师诚闻而嘉之,特序以行世。而后赵文叔、陈恭甫各序《三礼图说》和林欧黄王四集。学者名儒们皆交口称誉曰:“君游文好古,表彰先哲,非其名而俱不配其名。诚古所云: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录自清刑部尚书陈若霖撰暨江苏学政、礼部侍郎廖鸿荃书篆:《皇清贡生王君东岚墓志铭并序》。)

    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刻书祝寿、移风易俗之举,一时传为美谈。时至今日,人们还缅怀王氏父子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和保存八闽乡邦文献、启迪后昆“毁家兴文”无私奉献精神(据王公曾孙、余父挚友隶丹先生生前介绍说:为因刻书布施事,先祖把田地变卖了四、五百亩,由是家境趋于窘迫)。在当前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但“拜金主义”仍在相当范围之地区泛滥成灾的情势下,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王氏父子汇刻丛书计有:一、《王氏汇刻唐人集》七种计36卷,包括《欧阳四门集》(南安欧阳詹著)8卷,《黄御史集》(莆田黄滔著)8集,《徐正字集》(莆田徐寅著)4卷,《麟角集》(福清王肇著)不分卷,《翰林集》(南安韩偓著)4卷,《香奁集》(南安韩著)3卷,《林邵州集》(莆田林蕴著)1卷。以上诸书各有《附录》1卷。二、单刻本:《三礼图说》(元宁德韩信同撰)2卷,《鸣盛集》(福清林鸿撰)4卷。以上文献之卷端都有“福鼎王遐春刊”或“大清贡生王遐春刊”。卷末附有王学贞《书后》。书口下题“麟后山房”四字系王氏室名(其故宅在秦屿积石麒麟山之后)。

    王氏汇刻丛书的特点和贡献是:

    一、所刻之书,把原序、旧序、重刊序等一一搜罗在册,为研究版本源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黄御史集》一书就收有宋淳熙三年杨万里《旧序》,淳熙四年谢谔《旧序》,庆元二年洪迈《旧序》和明曹学《重刻序》。

    二、在原序、旧序的基础上延聘名儒硕士陈恭甫(寿祺)、赵文叔(在翰)等撰写新序,序中对某一种书的不同版刻、版本优劣做了权威性之鉴定。此外还介绍了其生平事略、师承关系,以利“辨章”、“考据”学术之研究。

    三、在《附录》里,把散见于正史、野史、笔记等书中与作者有关的各种记载加以采编,例如:《翰林集》的《附录》采用之书15种,《香奁集》的《附录》采用之书20多种,《林邵州集》的附录采用陈寿祺录史籍24种,大大便利了人们阅读时的参考、研究。

    四、在《补遗》中,把前人刻本遗漏的诗文搜集汇刊,俾新刻本之内容较前充实。

    五、每书之末,均附王学贞《书后》一篇,说明新刻本所作之校正、补充,所谓“详训诂,明句读”,使读者有翔实可靠之感,为通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例如,《欧阳四门集书后》曰“嘉庆戊辰仲秋,福鼎王学贞敬承严谕校刻南越诸辈先贤遗籍,明林膳部《鸣盛集》……,雅意搜罗勤思勘……,所据本为明徐兴公得自金陵者,属最旧本。今谨据《文苑英华》中所云集本及《全蜀艺文志》、《唐文粹》等书互相参定”云云,可证治学十分严谨,其苦心孤诣,令人赞叹不已。

    六、填补了福建出版史的空白。诚如福建巡抚张师诚《序言》所曰:“闽中风气晚开。唐以诗取士,士生其时,比於汉人,无不能文者。闽则明月先生、欧阳四门外,鲜所表见。宋元而后,秀士杰人乃称盛焉。顾今学者不善为名,於表彰先哲尤不力。福鼎王生刊行佚简,校证详核,良足尚已”。正由於王氏丛书的问世,使湮没已久的唐以来八闽乡邦文献重放异采,让人们晓得:在朱子理学传播以前,唐末自王审知入闽主政后,由于采取“保境安民”开“四门之学”的措施,福建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欧阳詹、韩偓、黄滔、徐寅等人著作乃是开朱子“闽学”之先。诸先贤遗编之重刊,可谓功德无量矣!

    近二百年来,王氏“麟后山房”丛书已先后流传海内外,已知: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宁波天一阁、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以及港、台地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大学和国会图书馆中皆有收藏。其刻书名目有:《冶南五先生集》、《南越先贤集》、《五先生集》、《唐以来闽中乡贤遗书十种》、《明闽中十子集》及《韩内翰别集》等等。

   另据王学贞业师游光泽(曾任清陕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补述:“其父东岚复有志续刊福宁先辈唐薛令之《明月》、宋谢翱《晞发》诸集。恨处海滨,莫得善本。移书嘱余辗转购置,余迟无以应……”(见《皇清乡饮耆宾艺园王公偕配颜孺人合葬墓表》),当时成了一大件憾事。然更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在出版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的故乡——福建省福鼎市图书馆、档案馆、文博馆里竟找不到半本“麟后山房”刻书!(据秦屿《三槐王氏三修宗谱》介绍:“煊等遍披公之遗文佚册经二阅月卒不得,最后于山墩黄姓家旧书堆中检得《鸣盛集》、《欧阳四门集》、《黄御史集》各书并公之孙秉箴所检各刊著,敬采入谱以垂永久。”又据王隶丹世伯介绍:民国廿四五年间,秦屿城失火,王氏家藏旧书悉付丙矣。)

    王氏父子热心倡导文化,阐微显幽,继往开来,可谓不遗余力。他们的精神如太姥山之峰——崇高挺拔;如太姥之岩——浑朴坚实;如太姥之洞——幽险艰深;如蓝溪之水——清冽甘醇。时人有诗题虎头岗王氏倡建之圣寿亭曰:“盘旋千仞避蚕丛,浙水闽山远近通。客到亭前闲驻马,吟鞭一路诵高风。”王氏父子以及明代抗倭英烈程伯简、林卿、张鸾山,明末抗清志士黄大惇,清代(道光年间)抗英阵亡的定海总兵张朝发,光绪年间马江战斗中抗法牺牲的卢城,他们是秦屿人民的骄傲,也是全福鼎人民的骄傲!这正是目前大力宣扬敢于拼搏争先、勇于开拓进取的“福鼎人精神”的源头活水。

    王氏父子为祝寿而刻书的独特创举有口皆碑,影响深远。记得十年动乱之时,余考槃在家,为解忧愁常往上海图书馆查阅文献,有幸得到顾廷龙老馆长和潘景郑老先生之亲炙。当他们知道我的籍贯是福鼎时,就问:“福鼎在清代出了著名的出版家,君知否?”我答道:“略有所闻。家君民国时期任福鼎民众教育馆馆长时,曾向我介绍过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出资刊印古籍的事迹。六、七十年代听福州郑丽生先生和师大黄寿祺、金云铭诸先生谈起过。八十年代初又从省图林列副馆长处获得有关资料。”顾、潘二先生听了后十分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问:“麟后山房在福鼎什么乡?”我答:“在太姥山下的秦屿镇,该地是鱼米之乡,文物之邦。唐乾符间,赤岸人林嵩在秦屿草堂上隐居讲学,福鼎旧地名曰‘劝儒乡’ ,即是因林嵩进士及第所由来。”于是,承二老先生的关照,我在上图通读了《王氏丛书》。当时觉得十分惊奇的是:王遐春本是一位普通乡下老学究,怎有如此大本领刊印大部头书籍?王氏丛书的付梓为何竟然震动八闽,引起朝野人士、名公大儒的关注,皆纷纷为之作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了解(实地调查),我才知晓王遐春先生是乾嘉时期的大乡绅,远近闻名的殷实之户,但为人仗义疏财,不慕荣利。更可贵的是,他有一个好后代和得力助手,即饱学之士王学贞先生,这里特加介绍:

    王学贞,名吉泉,东岚先生长子,聪颖异质,志学之年即以默写《十三经》受知于陈春淑学使之门。补府庠生,旋奋发力学。嗜群书,长于甲赋唐风,工楷书,深得霞浦籍按试福宁翰林院侍讲游光绎青眯,认为此子前程未可限量也。嘉庆己未(1799)与二弟嵩魁同赴福州鳌峰书院求学。时书院山长为郑光策(字苏年,闽县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以不礼于宰相和珅,不得官,归,充书院山长),继任山长陈寿祺(字恭甫,嘉庆四年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教师游光绎(曾任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考:学贞求学之年甫十九,林公则徐于嘉庆二年丁巳(1797)十三岁考中生员,应府试第旋转入鳌峰,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集》有《郑苏年师抱膝图遗照》七言诗,述其师生情谊,首句:“遗影追寻立雪前,春风书带正翩翩。”而在林公挚友梁章钜(号芷邻,长乐人,官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与林则徐相知甚深。嘉庆十三年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后二年去,荐林公以自代)为王学贞所作的《例授孺人王母施太君五十荣寿序》写道:“嘉庆己未秋,余读书城南,与福鼎王君吉泉同受经郑苏年先生。吉泉性恬淡,以名节气义相砥砺。先生称之曰:此子强识博闻,尤酷嗜有宋名儒诸书。虽一时根砥未深,而虎质龙文光气已见。”又曰:“同馆三十八人,角文艺,较才情胜负,而苏年先生独称吉泉为畏友也。”按:梁章钜系郑苏年之婿,与林则徐、李彦章、杨庆琛同出山长郑光策之门。又:王吉泉与游光绎师承关系见《皇清乡钦耆宾艺园王公偕配颜孺人合葬幕表》(霞浦游光绎撰并书),首云:“丙子之秋,福鼎王生学贞嵩魁归考世系福清皆复鳌峰。”林则徐与游光绎师承关系见游氏《炳烛斋诗集》中有一首送林生绝句(补白:八十年代初,笔者赴福州参加省历史学年会时初识游寿教授。未几,复于黄之六师府上晤谈再三,提及其曾祖游光绎曾于秦屿秋溪堂授徒进学之事。翌年,游教授从哈尔滨赐寄墨宝一幅,即炳烛斋主人送林生则徐诗,宣纸上钤印未央宫汉瓦,至今尚珍藏之。)

    王学贞无意经济仕途,嘉庆癸酉(1813)初赴秋闱,得了个贡生资格后,从此不再高攀,甘心到僻远的闽西山坳,担任宁洋(宁化)训导之职,为该地的文化教育多有贡献。如修文庙、倡平粜、赈灾民,大举掩埋之典,建树多多。晚年回福鼎秦屿,复又克承父志,潜心经学,编写家塾教材,篡辑有《尔雅补注》、《尔雅合璧》、《家教编》、《训导编》。此外,还多方奔走,上书福鼎县令倡修忠烈祠、石湖观、灵峰寺、太姥墓事宜和建议保障嵛山、严固海疆、戒烟毒、反暴利、禁用鹅眼小钱等公益措施。道光庚子七月之秋,英军攻陷定海,东南沿海形势吃紧,王学贞率秦屿民众于后岐港建筑海椿以防敌舰来犯,保家卫国之善举传诵古今。现今太姥山下岩角亭定海总兵张骏亭(朝发)将军墓表上,尚留有王学贞撰写的挽联:“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浩然正气,鼓舞千秋万代!

    附录:刻书缘起

    吾行年五十,儿子学贞辈思所以为吾寿者,以刊刻遗籍为请。吾骇之。既复重自思,曰:得之矣。夫书者,仁术之端也,吾必广之,以成吾志。吾思:天下有至宝可以饰躬,台榭可以庇体,田亩可以为子孙,奴仆可以供使。令然玩物丧志,饰其躬者,适以坏其躬也;怀安败名,庇其体者,适以愚其体也;田亩即为子孙,弗肯播者,其矧肯获?奴仆可供使令,近子孙者,远亦则怨。是皆计身之用,而不筹其用之不广——又何能功德尽於幽微,声势周乎士类哉?吾今自计:家世故多积善,田园贞舍亦足为子孙勤力之资。学贞兄弟又略知文艺、留神书史。吾今不必穷年兀兀,为蹈《疏广》所云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之诮。吾宁用吾力采梨伐枣,先为古人寿,而后厕后校梓,得附古人之寿而为寿。此儿子辈所为寿吾,而吾恍然有为自得也夫。且吾闻之:宋欧阳文忠公搜罗天下金石,撮其中要,刊为《集古录》,自谓高于世之玩好为奇者。以吾视之:吾不愧吾志矣!

   今集部略成,弁言其首,吾者更勖。於经史家之尚有仅存欲坠者,命学贞辈广搜所蓄,以成吾愿,则吾慰甚!

    时庚午八月朔长溪居士王遐春述。

                       

 录自周瑞光著《摩霄浪语》(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