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流落异乡的福建王氏祖先

2013-01-24 14:18:1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福建王氏祖先原来是唐末河南固始县王审知!至今福建王氏后人每家用的水桶上仍刻有“槐庭王记”,因当时审之在大槐树下誓师出兵。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唐中和元年(881年),随王绪渡江南下,进入福建,“竹林兵变”后,奉长兄王潮为帅。光启二年(886年),王潮攻下泉州。陈岩表其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派审知率兵攻占福州。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卒,次兄王审邽辞位,审知继任,后加平章事,封为琅琊郡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加授审知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又封为闽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实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审知整顿吏治,用人唯贤,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当时在外地任职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纷纷来归,审知都予以礼用。审知还在福州大兴“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搜集整理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发展。审知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又兴修水利,扩浚福州西湖、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等,鼓励农民种茶,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福州鼓山的茶叶还被列为贡品。重视商业、外贸,开辟福州的外港--甘棠港,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审知还撤除关卡,免除苛税,由是贸易额扩大,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审知两度扩大福州城池。唐天复元年(901年),于小城外加筑城墙,称为“罗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面积比旧城扩大七倍多。审知笃信佛教,主政时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还铸造金铜大佛,用金字缮写四藏经送入开元寺。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谥“忠懿”,葬于福州北郊,后移莲花山麓。   

    王审知故居遗址,位于分水乡王堂村。故居建于唐末,四周有水塘环绕。直至清代末年这里的建筑群仍有一定得到规模。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的建筑已沦为废墟,成为遗址。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号祥乡。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黄巢义军王绪占光州,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带固始五千乡民从义军入闽。乾宁五年(898年)朝廷任王审知为武威节度使。王审知治闽其间,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文化得以很快发展。天复元年(901年),诏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闽国正式建立。
    王审知故居遗址占地6000平方米,四面环水,遗址内随处可见唐-清时代的砖、石、瓦砾。近年来,有许多闽粤人和海外侨胞以及王代后裔来此观瞻,寻根问祖
    王审知少年时喜爱读书,抱负甚远。从军后喜爱骑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19岁时随兄投奔起义军,用为都监。王潮病卒,继兄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治闽以保境息民为首策。提倡节俭,他的“府舍卑陋,未尝葺居,恒常蹑座履”,“衣袖袴败,乃取酒酢而袋补之”,“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乾宁元年,闽西黄连洞饥民2万余人围长汀,他严禁官兵诛杀,并安慰饥民说:“史实为虐,尔复何辜?!”经过王审知“感之以恩,绥之以德”的抚慰,得以干戈息而民心定。又鼓励农民努力耕垦,山区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沿海则垫坝筑堤,围垦造田。福清县筑起祭苗墩海堤,护田灌溉数千亩。泉州的陂塘最大的可灌田4万余亩。同时,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官办和私办的焙茶场有1000多处,每年输出茶叶五六万斤,建安郡和福州鼓山的茶叶被列为贡品。王审知劝民从商,尤重招来外商,发展海外贸易,陶瓷和铁器成为大宗出口物资。造船业兴盛,能制造长20丈,栽几百人的远洋大船。福州继泉州之后成为商业都会,两度扩大城垣,又把福州海口的黄岐山开辟成甘棠港。还号召各地广设痒序,于福州、泉州设招贤馆,到处招聘贤能之士。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加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当时各地群雄纷纷割据称王,部下劝他立闽国称帝,但他力排众议:“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始终尊奉中原王朝为正统。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病故于福州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