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漳浦盘陀王姓

2013-01-24 14:18:57来源:王文径的BLOG

打印 字号: T|T

    盘陀是漳浦县西南部王姓的主要聚居地,主要集中在官陂村的雀埔,无象铺,坛尾,水港,草厝,观音寨,后埔坑;仓里村的和尚垅,过垅,楼仔脚;和美村的和坑院,崎脚,塘仔口,过溪,五里牌,泥鳅垅。全镇纯王姓人数(不包括娶入的外姓媳妇)5144人, 其中官陂村2025人,仓里村1135人, 和美村724人,盘陀村223人, 周边零星分布以及王姓媳妇有盘陀村223人,西厝村131人,上洞村309人,割埔村180人等。关于盘陀王姓的来源,根据旧族谱记载,始祖添骥(字展足)于元未迁到漳浦县前。添骥传道源,居坑园(现石榴),道源传敦质,郭睦,由坑园迁盘陀雀埔,再迁到官陂,水港、下埔等村,再从官陂迁和尚垄一带;一部分则从横口大宗直接迁过溪,五里牌。靠盘陀岭下的崎岭,和坑,顶埔,蔗尾林,顶涂的王姓据传说来自牛潭内, 其具体位置则还有待于考证。此外还有部分蔗尾林,顶涂的王姓,先后改为陈姓。
    盘陀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文化沉淀丰厚的地区。位于漳浦县西南部,镇区自北而西至南三面绕梁山山脉:北与石榴镇交界的海拔655米的洞仔尖,西与云霄县交界的有海拔888.9米的笔架山, 海拔688.5米的笋石尖,以及六齿山、雀目山、狮仔石尖等,南面有海拔713米的四粒石山等。梁山自古被称为”闽中之望”,汉元鼎四年(—136年),盘陀岭被作为闽越和南越二个诸候国的分界线,南越在岭上建置了一座关隘以拒汉,称蒲葵关,是闽南地区最早的军事建筑。
    唐以前,盘陀岭被认为是中原和蛮荒地的分界线。唐宋二代有多少公卿名宦获罪后,被贬到潮州、岭南以至海南一带,都要经过盘陀岭古路,其中唐丞相李德裕也被贬到岭南,经过盘陀岭,也在盘陀岭驿楼写下“明朝便是蛮荒路,更上层楼望故乡”的诗句。现在驿楼的足迹尚存,北侧有传说宋代小皇帝逃经这里的遗迹帝昺井,建于明代的白云庵等。
    盘陀地名因盘陀岭得名,盘陀岭是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以山路的曲拆险峻著称,盘陀岭的山麓下,属王姓聚居的就有五里牌,过溪,崎脚等村社。
    盘陀古道穿越在密林荆棘之中,直到宋代还有成群的野象在危害着行人,作为当时通往岭南唯一的古道,而道中村舍稀疏,时有野象出没,令行人提心吊胆,后来潮州知州黄定经过这里,慨然在古庵庙上写下“无象庵”三个大字,盘陀岭下的野象也从此绝迹,这一时成了千古佳话,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在官方的鼓励下,民间大量捕杀,定居岭下者浙多。开始无象庵的地点是在现在的和坑院,铺是古代官府设立供传递公文信件,迎送接待过往公务人员的机构,附庵设铺,日常工作由僧人承担,则是一个惯例。后来无象铺搬到了恒安寨边,并逐渐讹称为”牛上埔“。而和坑院,牛上埔等都是王姓的主要聚居地。
    王姓的主要定居地雀埔,原名雀仔目埔,社名源于村西面正对海拔644米的雀目峰,其山石于顶峰形成一个通透的山洞,从村中一个特定的角度可以观察到这一奇观。雀目峰南侧是一个狭长的山谷,山谷的东端有一个称为龙喉的深潭,至少从明代开始逢上久旱无雨,县令或当地的耆老就要带人到这里祭拜求雨,留下了多处记述此事的摩崖石刻。1959年在龙只占西侧建成了梁山水库,1960年4月建成后.,库容达1038万立方米。自此又在南侧,元代太监采水晶的遗迹修建了库容324万立方米的水晶场水库,三级水电站等。
    镇区东北朝县城方向, 地势平缓, 是宽阔的河流冲积平原或小丘陵, 地表上存在着由三面高山的流水形成的二十多条小溪流,称盘陀溪(古名绥安溪)“在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合李澳川入海”。《南越志》记载:“绥安县北有连山。昔越王建德伐木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千人举之,既而人船俱坠于潭。时闻拊船有唱唤督进之声,往往有青牛驰而与船俱见,盖神灵之事也。一名越王潭”。南宋沈怀远《次绥安诗》:“馀善既辞师,建德仍伐木”。盖本于此。越王潭即位于盘陀官陂雀埔水港一带的河道中。根据现在的地形地貌看来,这个地区早年的水域极为宽阔,官陂这个地点,极可能是唐宋之间官府在这里修筑过水利工程。
    旧志又记载:“温源溪,在县西南八都境,两泉并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其是“一极热”,指的是当地的温泉,温泉的中心区即雀埔村,原属汤坑,汤坑温泉,在雀埔,漳浦旧县志引据宋代《漳州图经》所载:“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浴,投十钱其中,泉为涨溢,浴华澄止”。说的是唐武则天时期外国商人康没遮到这里洗浴的事。可见这里的温泉远近闻名,温泉最高温度达63℃。泉水质量极佳,日出水量1200吨以上。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明嘉靖四十三年二月,戚继光从仙游追击大股倭寇来到盘陀汤坑的蔡陂岭,在此设入埋伏,以放火烧甘蔗林的办法,一举斩获倭寇数百级,取得平倭的大捷。此役官军也阵亡八十多人,合葬墓称忠勇墓。又在盘陀圩口为阵亡将士建一座忠勇祠。立“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于祠前,建祠前神牌奉于附近的关帝庙中,现关帝庙依旧供奉有“忠勇公”的神牌。这段历史以及所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极大地丰富了盘陀地区的历史文化。
    宋代时的盘陀归属于常乐乡塘田里,明代划为漳浦县第八都,正统六年(1441年)设盘陀巡检司。巡检司建有小城,就在盘陀镇区往楼脚的路边,现还可以找到城基。
    王姓大约在明代万历左右分别从横口,从县城迁到盘陀地区,当时的雀埔可能是刘姓聚居的地方,雀埔村南面山脚下有一座圆形土楼,楼没有石地基,纯粹以三合土板筑,外墙体厚0.8米,因水土流失部分地基已经悬空,但居然没有倒塌。楼直径31.6米,内平均隔为12间,每间深5.5米,原高二层,现存一层,原为木结构内通廊,深2.5米,现通廊被改为房间,中间空间直径14米。根据建筑形制分析,当为明末建造的土楼,并有传说系刘姓人所建居,在王姓迁入前楼已存在。
    建造寨堡土楼, 防御匪盗贼寇, 外族外村侵害, 在明清时期一度成为漳浦农村家族社区的一个重要公共设施,. 王姓人定居于盘陀地区后,  也在在坛尾社建造了一座三合土方形三层内通廊式土楼,楼边长22米,墙体三合土结构,底四层石基,外墙厚1.2米,内墙厚0,6米,楼门东向前后各隔成五个开间,每间深3.5米,其中东向明间为门和楼梯间,西面明间为祠堂,南北两侧各隔三间,四边交接处留1.5米的通道,二,三层设木结构内通廊,以石柱承重,楼顶上前后作双向坡顶,左右作外向坡顶,在楼角开有二至四个个登楼梯道,能达二、三层的内通廊、而三层隔间之间均开有小门,可通达全楼。全楼外墙体质量极好,不加灰浆,至今光洁如新,楼内木结构已被拆除,墙体保存完好。楼门上有匾,阴刻:“攀云楼”,左右刻三枚印章,分别为:乾隆已己,汤水朝宗,梁山拱秀。匾上设雨棚,今废。攀云楼的建造者据传为王日瑞,王日枝兄弟, 以贩米而成大富。
    除了攀云楼,王姓族人建造的土楼还有乾隆二十七年建造的恒安楼, 现仅存楼匾,收藏于牛上埔村..又有官陂楼,建造年代不详,约当为乾隆年间. 楼位于盘陀镇官陂村中,楼作圆形,全部以三合土夯筑成,直径36米,原高不详,现残高4米,楼中的隔墙均已拆除,原分配情况不明,楼门东向,石构二层,外层平顶,内层券顶,现外层的平顶门框已被压断,估计原木质雨棚腐朽,棚上墙体塌下所致,楼原有匾,现已无存,楼中被辟为果园,种满香蕉。
    盘陀王姓的祠堂主要为雀埔的绵绵堂, 祠堂座西朝东,占地240平方米, 远处为汤池, 近处有小溪绕行, 依次以大门,围墙,正堂组成,埕左侧立旗杆石一对,大门做凹窝式,梁架木结构,悬山顶,堂上悬“绵绵堂”匾。门上对联书:暗座雀眼昭彰,明照温泉献瑞。堂上对联书:九九梁山顾祖,源源汤水朝宗。从祠堂的结构上看,应始建于清代初期。
    无象埔的赐福堂则建于清代中期,赐福堂位于国道北侧,西北朝向,土墙夯筑,宽13米,深21米,以砖埕,门厅,天井,正堂组成,面阔三间,正堂深三间,梁架木结构,悬山顶,堂两侧又各建有一组厢房。
    仓里村的和尚垄也建有祠堂,和尚垄原称榕树垄。祠堂建[于清晚期,西南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正堂,天井,围墙组成,三进三开间,梁架木结构,悬山顶,堂上悬“进士”“树德堂”二块匾。祠堂经2002年重修,外墙全部改用条石砌筑。
    盘陀紧依梁山,当地的寺庙除了圩中的关帝庙外,主要为梁山明王庙,梁山明王为山神。主庙就在雀埔温泉旁, 据信始建于宋代,是奉祀梁山山神的庙宇,传说南宋末端宗景炎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端宗的船队已从福州经泉州南迁粤东,文天祥率勤王部队从汀州经漳州至漳浦,夜宿梁山明王庙中,”梦中神授方略,”第二天收集了散兵万余人,居然一战告捷,这段佳话记载在《漳浦县志》中.。此外,该庙虽然经过后代重修,但保存在庙中的石构件,特别是仰履盆式柱础等, 均具有显著的宋代风格。
    明王庙在盘陀一带有较大的影响,但同姓的官陂村却另有自己的一座土地庙,庙在二村之间的甘蔗园中,三进三开间,63平方米。土地神像比真人略大。柱联写着“神灵哉不威自畏,公老矣有德而尊”。由于土地是最小的神,庙一般仅2-5平方米左右,大规格的土地庙必有其来历,原来土地神像是清代从雀埔村迁来的:传说过去官陂村也奉祀雀埔村温泉边的梁山明王庙,与雀埔,坛尾,水港等王姓村同属一个祭祀圈。每年正月十五每户需派人参与庙会抽签,抽中者便是当年的庙会理事会成员。某年,官陂村一个名王武义任庙会理事,那些天他正好与家人呕气,一肚子委屈,于神前焚香时,见庙中诸神前香火均很旺盛,唯独土地神前没有一柱香,因把香插到土地神前,祷道:土地爷,我总是受到人们的冷落,今天看来,你的待遇也和我差不多,我们是同病相怜,不如把你请到官陂村,我一定专门为你建庙奉祀。竹杯落地,果然是信杯。
    王武义遂抱起土地像,从后门溜出,往官陂逃回,发现雀埔村民追赶,只好把土地像扔进蔗园里。几个月后,官陂村找到土地神像,遂焚香问卜,证实土地爷愿意到这里安家,遂鸠资建起了这座庙,从此不再年年参加梁山明王庙的庙会活动。
    还传说官陂土地的特长主要表现在求财上,当地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村里某人求财心切,于神前许愿称如能捡到钱。一定以全猪供奉,并在庙前唱戏。他烧好香,收拾供品,才走离土地庙,马上在庙前草丛中拾到二元钱。愿是许了,不能不兑现,某人想出了个满意的办法:用蕃蓍削成大猪状,作为供品,供于土地爷前。焚香,祝罢,往自已脸上抹几团红彩,找一条扁担,于庙前起舞,做唱大戏状。从此,说起官陂土地庙的灵验,总会想到 “蕃蓍猪,扁担戏”这句民谚。官陂土地庙的传说,说明了官陂村系源自雀埔村,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雀埔梁山明王祭祀圈的解体过程。
    盘陀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国道324线贯穿镇境中心地带,国道盘陀岭隧道开通,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正在投建的高速铁路也经过镇域。盘陀的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元代朝廷就派太监专门到梁山采水晶,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兴起了民间采水晶的热潮。此外花岗岩、高岭土等也已不断在开采利用。盘陀全镇有耕地2.2万亩,山地11.6万亩。水利条件优越,农作物有水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茶叶、烤烟、生姜、芋头、蘑菇等各种蔬菜;荔枝、龙眼、桔柑、桃、李、香蕉、菠萝等水果。2001年水果总产量达12160吨。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台湾天福茶庄落户盘陀,先后创办了茶庄,天福食品厂,天福茶博物院,天福茶学院等,带动了茶叶的大面积种植,也带动了当地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旅游服务行业,足迹遍及、深圳,厦门上海,广州等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