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王姓起源
摘要: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7.41%,是中国第二大姓。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为复杂的一个姓氏,归结一下,大概有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这四个比较大的源头。
王姓十之七八出自太子晋
四个源头中,最古老的是子姓之王。子姓是殷商王室的姓,商王文丁的儿子比干,也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他被纣王剖心而死。王子比干的子孙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
姬姓之王内部又有好几个不同的来源,相同的是,他们都出自姬姓的周王室,都是因为王族的身份后来改姓王。在这些姬姓之王的源头中,最重要的周灵王太子晋这一支。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他被废后名声依然不减,心忧国事,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名声远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灵王太子的缘故而改姓王氏,在秦汉时分为太原、琅琊两大流派,成为王姓最显赫的分支,目前遍布海内外的近亿王姓人中,十之七八是出自太子晋。
妫姓之王是舜帝之后。相传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国最后一名国君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支中的元城王氏是王姓中最早成为显贵的家族,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兄弟和侄子把持汉末朝政,出过5个大司马、10个侯爵,王氏家族成为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集团。最终,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元城王氏也成为天下第一家族。新朝被刘秀推翻后,元城王氏的地位一落千丈,但也没有销声匿迹,比方说东汉思想家王充就是出自元城王氏。
虏姓之王出现时间较晚,是对历史上汉族以外其他民族改入王姓人的通称。比方说曾仕于北魏、梁的王神念、王僧辩的祖上实际是乌桓人,后来冒姓太原王氏。隋代的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唐人王武俊实际上是契丹怒皆部人,契丹皇族耶律氏也有改姓王的。此外,羌族的钳耳氏、鲜卑族的可频氏、回纥族的阿不思氏、女真的完颜氏都有改姓王的。
太原王氏西晋时达巅峰
太原王氏是王姓人最大的支派之一,由于其声名显赫、世代久远,许多其他支系都将自己的家谱归到太原王氏之下,以致有“天下王姓出太原”一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了太子晋以下历代太原王氏的世系,其中包括秦国名将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但直到两汉之交的王霸才开始居住在太原,因此,王霸被太原王氏尊为立祠开族的始祖。王霸之后,又分为祁县和晋阳两支,两支都在东汉末年开始崛起,但后来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
祁县王氏兴起于汉献帝时的司徒、尚书令王允,就是《三国演义》上献貂蝉让董卓和吕布反目的那位。历史上,王允和他的几个儿子及宗族十余人都被董卓部将李傕杀害。王允的侄儿王凌逃脱大难,后来被曹操知遇,入魏后官至太尉。魏晋禅代之际,王凌站在了曹魏一边,在寿春举兵讨伐司马懿,兵败被杀,四子均被司马懿诛杀。因为是罪臣之后,祁县王氏在两晋备受压抑,无人显贵于世。南北朝时兴起的祁县王氏人,要么和王允、王凌关系不大,要么就是假冒,隋唐时期祁县王氏出的名人有大儒王通和诗人王勃。
晋阳王氏的贵显从王柔、王泽兄弟开始,魏晋之际,晋阳王氏站在了司马氏的一边。王泽的儿子王昶曾是魏文帝曹丕的文学侍从,司马氏专权之后,毌(guàn)丘俭和诸葛诞先后起兵反对司马昭,王昶参与平定叛乱,官至司空,子孙入晋后平步青云,超级贵族的基础也随之奠定。王柔的孙子王沈本是高贵乡公曹髦的亲信,曹髦受不了司马昭的专权跋扈,召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三人,决定率领宫人讨伐司马昭,王沈和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曹髦遇害。王沈后来因为佐命之功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王沈的儿子王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位。王昶的儿子王浑率方面之军灭亡孙吴,实现全国统一,建立不世之勋,官至司徒。他的儿子王济是晋武帝司马炎的驸马,官至骠骑将军。整个西晋50年左右的历史,晋阳王氏可考者13人,除一人早卒外,其余12人全部进入仕途,并且出了3个三公,盛极一时。而此时,正是祁县王氏最倒霉的时刻。
东晋时太原晋阳王氏依旧是一等士族,是继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之后第五家独霸东晋政权的高门,族中一人任三公、五人官至正副宰相、五人任大州刺史、八人有公侯爵位。然而好景不长,东晋末年晋阳王氏连续遭遇三次家难:先是王国宝和王绪被宰相司马道子所杀;接着王恭讨伐司马道子的心腹司马尚之失利,与子弟同时被杀;最后是宋武帝刘裕排除异己、诛杀了江州刺史王愉一家老小。接连的家祸让南渡的这支晋阳王姓人元气大伤,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南北朝到隋唐,不断有人自称是南渡的这一支晋阳王氏的后裔,但细究下来,大多属假冒。隋唐时显赫的晋阳王氏,祖上都是留在中原或西迁凉州。
宰相家族--琅琊王氏
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说法,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最后一个共祖是王翦的孙子王离,王离子王威的九世孙就是太阳王氏始祖王霸,王离另有一子王元因秦末大乱避居琅琊。不过,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琅琊王氏为西汉昭宣时的谏议大夫王吉,此人《汉书》中有传,子王骏、孙王崇都当上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此后的琅琊王氏无不自称“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以这段历史为荣耀。不过,琅琊王氏在东汉时衰落了,连世系都有些模糊。
让琅琊王氏再次盛极一时的是汉晋之际的王祥、王览兄弟。王祥就是二十四孝里“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兄弟两凭借孝悌在海内获得了极高的名声。司马氏取曹魏而代之,不好意思再提倡“忠”,转而大肆表彰“孝”,因此,西晋建立时,王祥因为资历和名望被拉出来装点门面,进位太保,在《晋书》中,他的传记紧跟帝王、后妃,为西晋第一重臣。不过,后来贵显的琅琊王氏却是弟弟王览一支。西晋时,王祥的同族还出过两个宰相,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还有一个是王衍。
五胡乱华之时,王览的孙子王导拥戴晋宗室司马睿在江东建立东晋,司马睿和他的继承者对王导感激涕零,登基时邀王导一起坐龙床,手诏给王导时写“惶恐言”,中书下诏用“敬问”,因为没有王导,就没有他们做皇帝的日子。陈寅恪评价说:“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势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当时,除了王导任丞相,他的从兄王敦也有拥戴之功,任大将军,掌兵马大权。二人之下,琅琊王氏担任要职者十余人,有民谣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巅峰的标志,也是它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此后,晋、宋、齐、梁、陈江左五朝,琅琊王氏保持第一高门不坠,高官显宦层出不穷,还出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王珣。有人做过统计,从西汉到唐亡,琅琊王氏有600多人的名字被记载在史籍上,担任过相当于宰相职务的,有92人,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观。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