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统修《犹崇王氏通谱》主流世系源流考证编排的总结报告(一)

2013-01-24 11:46:16来源:江西王槐玉

打印 字号: T|T

       考证整理:圣逋 孟珠 佐富
       我们对收集的犹崇两县各地房系家谱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考证与分析,也将考证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作为本次统修的世系源流基本依据。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源流世系在哪一支旧谱上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缘故。这与每一届修谱的编纂人员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着一定的关系,作为家族历史的遗存,我们应该辩证地接受。对于有史有记甚至有文物可以鉴证的,我们应该把它确定下来,并加以说明,使我们的后人信服并传承下去;对于哪些不同的说法,或者暂时无从考证,比较模糊的,我们也应该保存下来,让后人继续研究、考证,以便有更充分的资料用以参考。这次我们发起创修《犹崇王氏通谱》是对历史、对当代、对未来一种负责的精神,在认真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也只能按照“一说为主,多说并存”的原则来编纂家族历史。
         这次考证得到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山西太原王家大院、福建省武平、上杭、龙岩王氏宗亲会、广东省兴宁、惠州、龙川、平远王氏宗亲会、湖南浏阳王氏宗亲会、广西武宣王氏宗亲会、吉安庐陵、遂川王氏宗亲会、萍乡王氏宗亲会、南昌豫章王氏宗亲会、新余王氏宗亲会、东乡王氏宗亲会、信丰王氏宗亲会、南康王氏谱局等大力支持和帮助,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族谱信息资源,给我们查阅对比、分析、考证各支源流世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现将总世系源流及各分支世系考证总结如下:
        一、1世晋公—9世错公:据原《犹崇四修族谱》、上犹上丰宗谱、信丰桃江宗谱、大余杨眉宗谱系错公为8世;又据惇叙堂宗谱、上犹杨梅宗谱、赣南十三支宗谱系错公为9世;中稍高桥宗谱系错公为4世;崇义仙桥谱系错公为3世。根据王氏通谱和总谱局的考证:除漏编增加了一世祖:错公应为9世祖,与赣南十三支宗谱、惇叙堂宗谱基本相同:考证世系为:1晋-2宗敬-3凤-4潭-5渠-6丰-7芝-8亿-9错
         二、9世错公—18世离公:据原《犹崇四修族谱》、上犹上丰、信丰桃江、大余杨眉家谱系离公为17世;又据惇叙堂、上犹杨梅、赣南十三支宗谱系离公为18世;中稍高桥谱系离公为14世;根据王氏通谱和总谱局的考证:离公应为18世祖,与多数族谱相同,因1-9世增加了一世,其世系类推:考证世系为:9错-10墳-11渝-12息-13恢-14亢-15頣-16剪-17贲-18离
          三、19世元(系离公长子)、威(系离公次子);元为瑯琊始祖、威为太原始祖
         四、瑯琊世系:19世元-67世化宣:根据王氏通谱、总谱局、赣南十三支宗谱、南康谱局等相关资源考证其世系为:19元--20忠--21浑--22矅--23袭--24吉--25骏--26崇--27遗--28遵--29音--30安--31高--32超--33和--34仁--35融--36览--37会--38舒—39允之--40希之--41肇之--42文之--43访--44矅--45泽--46南洲--47韫--48坤49亿—50麟趾--51勉中--52毓仁--53汉--54公信--55琯--52崇艺—57牧--58贽--59亿--60玠--61珣--62伟--63先--64山献--65绅--66挺经---67化宣
五、太原世系:19世威- 29世霸:根据王氏通谱、总谱局等大量资料考证太原世系原谱多数编入高、吉、骏、崇、尊等瑯琊世系上祖,剔除瑯琊四世先祖后增加了9世太原世祖,其太原、三槐、安石、景肃等世系为:19威--20志--21珣--22言--23峙—24嵚--25彝--26彞--27勖--28励--29霸
        1、太原世系(一):
        ① 29世霸—36世昶,经查证多数族谱漏编上祖:甲、甫、畊、恬四世,有的世系错误编入霸公长子殷公之系,据王氏通谱、总谱局考证、赣南十三支宗谱考证世系承传为:29霸-30咸-31甲-32甫-33畊-34恬-35泽-36昶
        ② 36世昶-48世邵:根据王氏通谱、总谱局等大量资料考证:29-36世之间增加漏编甲、甫、畊、恬等四世祖,剔除烈公一世祖(不属于该支系祖),湛公现排行为37世祖,原谱仍漏编了松年(称四大房)、邵公二世祖,邵公排行为48世祖,考证传承世系为:36昶--37湛--38承--39述--40坦之--41愉--42缉--43慧龙--44宝兴--45琼--46遵业--47松年--48邵
        ③ 48世邵-56世讥、该(兄弟二人):赣南十三支宗谱,1世祖晋-56世祖讥、该,除个别世祖错漏编入外,主流世系比较完整。据王氏通谱、总谱局考证总结资料为:(1)其原谱17世祖戊改为贲、23世山寿改峙(有可能是文字错误),(2)23世峙至24世彝公增加嵚公一世,(3)26世勋、27世嘉、28世 霸三世祖改为勖、励、霸三世祖。(4)32世畯、33世湉改为畊、恬二世祖,34世烈公不属于其世系,应减去一世。(5)50世子颖、51世庆道二世祖为敬德、贯二世祖,(6)51-52世谋公之间增加臻、泰叔二世祖,其世系类推,世系考证为:48邵--49孝柔--50敬德--51贯--52臻--53泰叔---54谋--55吉---56讥、该
          2、太原世系(二)(又称后太原世系):
       ①宗元公支系:56世该—75世宗元:原谱宗元現排行74世,为一世祖,1世-73世无传记,但据原谱谱序记载,霸公传至五代该公,该公因避战乱入蜀迁庐陵安城(今吉安安福县)连岭定居,该公九世孙明远公又徒西昌到南富繁渊生息,明远生师儒,师儒生明道、美道、乐道,又据从南康谱局相关资料查证,宗元系明道公玄孙,其属太原支系59世玲公次子陔公之裔,1世-74世按查证太原世系收编,其考证世系为:56该-57余-58项-59玲-60陔-61忠-62採-63日浦-64明远-65师儒-66明道-67轸-68珍-69焕-70必胜-71季七-72景珍-73存礼-74崇和--75宗元,76世后接原谱记传。
        ②玉兴公支系:56世该—66世玉兴:原谱以玉兴公为一世祖,其上源无传记,据其原谱记载:今庐陵河山是也,长者去安福连岭;而庐陵诸王皆共裔,耳有讳字明远始来居西昌之南富,又载明远生师儒、师儒生明道、美道、乐道,据南康宗谱考证,玉兴是美道,系师儒次子,其考证世系为:56该-57余-58项-59玲-60陔-61忠-62採-63浦-64明远-65师儒-66美道-67 ,67世后接原谱记传。
       ③天寿公支系:56世该—67世天寿:原谱以天寿公为一世祖,66世之前无传记,原线谱图错漏现象较多,66世中有关7世主记入谋公,56-62世系中又编入三槐乾、言、彻、祜、雍、靖等祖系,世系不明。根据其谱序从庐陵、安城(今吉安安福县)、南富迁徒上犹、崇义的信息以及从南康、遂川等宗谱资料考证,天寿公属59世珰公次子卻公之裔,
其考证世系为:56该-57余-58项-59珰-60卻 -61昌-62柔-63海-64卞-65通-66大降-67天寿 ,68世后接原谱记传。
        ④继宗公支系:56世该—75世继宗:据资料考证,69-72世中漏编友辉世祖,又据王氏通谱、庐陵等地宗谱、总谱局考证世系为:56该-57余-58项-59珰-60邵-61怀-62勤-63著-64祥-65允-66大明-67伯玉-68知青 -69绍-70友辉-71克俊-72正卿-73薰-74太璋—75继宗,76世后接原谱记传。
      3、三槐世系:29世霸-74世宽:在多数宗谱记载中:①祖系混杂,有三槐、太原、安石等祖系,多数编入太原世系霸公次子咸公后裔,也有编入三槐世系殷公后裔,而在殷公传承中又有泽、昶、湛、承、述、坦之等太原世系世祖,还编入国宝、勃公二世祖,据史料考证,国宝时值遭遇朝庭政斗,全家仅被杀害,无后裔延续,勃公是位文才之人,但没有后裔。②61世巩公与坚公至似公的关系确定,根据总谱局关于三槐世系源流考证总结查证63世似公是坚公四子祉公的长子,似公信息资料与谱史记载相同,应把巩公改为坚公,增加祉公一世祖。③有关祜公15世孙遐政公、16世孙弼公、19世圣达公等个人传记信息混乱,出生年月有较大差别,世系有交叉巅倒现象。④据王氏通谱、总谱局及其原谱资料对三槐世系源流考证总结考证世系为:29霸--30殷--31亥--32岱--33卓--34述--35懋--36宏--37并--38扬--39寓--40牢--41秀--42玄则--43焕--44虬--45彦--46杰--47隆--48通--49福畤--50勔--51怡--52潜--53质--54庆存--55乾--56言--57彻--58祐--59旦--60素--61坚--62祉--63似--64居正--65希吕--66应龙--67熙柏--68始尧--69文肇--70武鎧--71登荣--72德崇--73遐政--74宽,75世后接原谱记传。
         4、安石公世系:36世昶-63世安国、安礼:(1)据多数老谱传记,安石变法失败,元军殊之其子孙,后裔四处避难,历史资料多于失散,没有很多的资料考证,世系混乱,有的世系混杂在别的支系。(20又将安石公父亲益公错挂在三槐世系素公名下,把安石公父亲益公错认为是素公之子,据资料查证,素公九个儿子之中没有益公之人。(3)太原世系国宝公和三槐世系勃公没有后裔延续,所以三槐世系已查证应属29世霸公长子殷公后裔,据王氏通谱、总谱局等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安石支系应归属太原世系36世昶公长子浑公后裔,其世系考证为:36昶-37浑-38尚-39成-40骖-41渊-42锡-43嚴-44璨-45临-46承基-47方进-48正已-49仁恭-50玫-51其康-52若辅-53冕-54器-55居光-56鎔-57瓒-58简-59廷辑-60明-61用之-62益-63安国、安礼,64世后接原谱记传。
       5、景肃公世系:
        ①48世邵-68世延宾:原谱以延宾公为一世祖,原敦本堂宗谱士尧世系有断代现象,信息不详,据南昌豫章王氏宗谱、南康谱局、大余杨眉王氏宗谱以及总谱局对景肃支系的考证,属于48世邵公长子孝京之后裔,其世系考证为:48邵-49孝京-50子奇-51庆元-52光复-53邕-54篆-55审-56贞-57仁四-58元暕-59景肃-60政-61仲舒-62懋先-63寿安-64士尧-65鲁卿-66叔礼-67成之-68延宾,69世后接原谱记传。
        ②48世邵-77世必泰:杨眉士明世系,原谱主流世系比较完整,但上源世祖有些混乱,据南昌豫章王氏宗谱、南康谱局、大余杨眉王氏宗谱以及总谱局对景肃支系的考证,属于太原世系48世邵公长子孝京之后裔,其世系考证为:48邵-49孝京-50子奇-51庆元-52光复-53邕-54篆-55审-56贞-57仁四-58元暕-59景肃-60政-61仲舒-62懋先-63寿安-64士明-65晋卿-66叔万-67嗣之-68德怀-69云-70延俊-71仲荣-72友义-73思舜-74世馀-75公敬-76纲-77必泰,78世后接原谱记传。
       六、本次参与统修的有30多支散系,无上源世系及迁徙地点、时间等信息资料,有待后续考证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