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专家论谱牒文化(二)

2013-01-23 22:18:14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谱牒文化

   2、北宋(公元950-1100年)以后人们均已不知自己的统系来处

     谱牒是记录士族的世系源流、血缘亲疏、门第高下的簿籍,是用来区别人们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的依据。一家士族几代以至十几代的发展、繁衍情况及履历宦绩,都在谱牒上记载下来,所以他们对自己家族从始祖以下(一般是从魏晋以来)的历代祖先,叫什么名字,任什么官职,都了如指掌,家族内部支派分析的发展脉络,清清楚楚,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十分明确。当谱牒衰绝之后,到五代北宋时期,情况就完全变了。历代皇室以至达官显宦大都出身于庶族地主,还有不少贫穷士子通过科举爬到高位,他们中很少有人能搞清楚自己五代以上的祖先是谁,即使有的人本人心中有数,但也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草野之民。例如宋初的几位宰相,范质、王溥的家世,只能数到他们的父亲,魏仁浦幼时孤贫,父亲叫什么名字,史书上都没有记载,赵普的世系虽然能数到曾祖父,再往上也搞不清了(这种情况均见《宋史》本传)。他们都是靠中进士这条路爬上高位的,并非由于家族的荫庇。由于没有了谱牒的记载,家族的世系脉络只能靠口耳相传,时间一久,谁是谁的祖先,谁是谁的子孙,在世的人相互间是什么血缘关系,也就搞不清楚了,家族的世系成了一笔糊涂账,即使那些确实出身于历史上的门阀士族的人们,也搞不清自己的来历了。这就是张载、程颐等人说的人们都已不知道自己的“统系来处”的意思。(张载:《经学理窟·宗法》,《张载集》第258页;程颐:《伊川先生语》,《二程集》第179页。)

      宋明时期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

      每个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必有一部以至数部家谱。家谱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人口众多的大家族的家谱,同他们的祠堂一样,还分为通谱、支谱、总族谱、分族谱、大同宗谱、小宗谱等等。宋以后,随着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1、家谱的内容
      家谱是一种簿籍性质的东西,其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一是全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一般占90%以上的篇幅。世系图表中详细记载着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等,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至于讳某宇,娶某氏,生几子,葬某处,寿若干、咸备载于后,庶几可示后昆。”(宋濂:《符氏世谱记》,《宋学士文集。翰苑别集》卷九)有进学中举、为官作宦者还要记其简历。每一代每一人都这样详细记录,不嫌其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族血缘关系的清楚。世系图表的基本形式有图式和表式两种。图式是把全家族的世系绘成简图。把主要内容注于图中,使人一目了然,表式是将家族世系排列成表格,将世系的内容用小字注于格内,也可收到眉目清楚的效果。
      二是全文刊载本族有史以来制订的各种家法族规、家训家范、祖宗训诫子孙的言论等。“谱列家箴、家礼、庭训,立宗法实伸国法也。”(《康熙潜阳吴氏宗谱》卷一凡例)如果一个家族有几百年的历史,历代制订的家法族规就很多,家谱不惜篇幅罗列上去。只有少数兴起不久的家族,修谱时还未制订成文的家法族规,它们的家谱才缺少这部分内容。这类东西是封建家族组织的形态结构的特点之一,载入家谱的用意是便于平时向子孙宣讲,要求族人永远恪守,并使族长能依据此类家法来惩罚不服统治的族众。
      三是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坐落方位、形胜地图,以及义田记、墓志铭、买地契等等。“其各支家祠、条规、祭产地图,亦宜详载,以见报本追远之意,并使后便翻检”(《道光吴江王氏宗谱》卷首载乾隆间订《续修家谱凡例》)。祠堂的基本轮廓,几进几重、门户窗棂、围墙设施。都要绘制清楚,刻入家谱。祠堂如果是建在新近购置的异姓土地上,还要在家谱中记载购置过程,并附刻地契,以防一旦发生产权纠纷时有案可查。一个家族的祖茔往往有多处,大多错杂在异姓田地之间.抛弃在远郊乡野之外,且无专人经管,经过日晒雨琳风蚀,历年久远,就会树折碑残,失去标记。所以必须在家谱上详细记载每一墓地的方位、坐落和四至,并刻上略图。“祖茔,或绘形胜地图,或书世系格内,某山某向,坐落某处,庶免侵占.志不忘也。
”(《康熙潜阳吴氏宗谱》卷一凡例)。
     四是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必有一篇叫做“宗族源流”或“族姓渊源”的小序冠于谱首,叙述本族姓氏的由来,始祖的渊源,迁徙的经过,兴盛的始末,祖宗的事迹等等。家族历史既是家族势力向族众进行宗法思想教育的工具,又是核查家族的系统源流确有依据。一般说来,一个家族的来历清楚,迁徙分析脉络分明,血缘关系也必然清楚。
      2、家谱的“行辈字派”
      这也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在进入家谱以前就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后,起到了巩固宗族作用的姓名范畴内的东西是姓。姓是部落的名称,每个人都用同一个姓,表示每个人都是这家族里的人。后来种族繁衍,人口扩大,家族越分越多,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下面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合一,同时门阀制度又兴起,社会中很讲门第观念和家族出身,这个时候,人们就考虑用名字来表示行辈了。
     首先人们是用来表示行辈的,尤其是表示排行。这些常用在字中表示排行的字有:长、次、幼、少、元等等。这些字同先秦时期在名中表示排行的字:孟、伯、仲、叔、季等的作用是一样的,而且一般也都是字中的第一个字。长、元都表示排行第一,是在子,比如晋朝王悦字长豫、桓温字元子,他们都是长子。此外字中用长、元的还有汉司马相如字长卿、徐庶字元直等等。次,是次子的意思,排行第二。比如东汉时的祭彤字次孙。幼和稚都是小儿子的意思,排行最末。比如东吴主孙坚字文台,而其幼弟孙静字幼台,东晋葛洪字稚川,三国蜀马谡字幼常等等。少,是弟弟的意思,比如东汉之时许荆就上有兄长,他的字是少张。此外也有用某一个不是表示排行的字来给家里的兄弟命字的,如袁绍的儿子们的字一律都以"显"为第一个字。下层人民常以数字为名来表示排行。
     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又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唐朝的杜甫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宗文、宗武,宋朝的三苏中苏试与苏辙是兄弟。他们也代表了行辈字派的两种主要形。
      一种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明"字,另一辈都用"德"字等等。孔氏家族的行辈字派从思晦开始,他规定下一辈均用"克"字。再往下各辈依次在名中用: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等等。现在在台湾的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77代孙。
      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
     这种行辈字派对人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双字名增多,因为这种行辈字派只能起双字名。但是由于其中一个字属于行辈字派,家族内的同辈人都用这个字,而且社会上可入行辈字派的字并不很多,所以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字名,只是带上了家族标志的单字名。行辈字派还限制了名字的另一个字的使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字派的字不多,可与之组合的也不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喜欢让另一个字也互有联系,比如杜周的三个儿子分别名叫延寿、延考、延年,寿、考、年都表示寿命,但这种字毕竟不多,如果这一辈有十几个人,可就十分难办了。所以行辈字派又往往会造成文意不通的名字和冷字僻名,这是由于宗谱既强调行辈关系,又十分重视名讳,不允许出现重名。
     另一种行辈字派是用人名字的偏旁作出规定。像在《红楼梦》里,贾家第二代都用"亻"旁,第三代都用"夂"旁,第四代都用"王"旁,第五代都用"艹"旁,比如贾代善--贾敬--贾珍--贾蓉,这种行辈字派的选择用字范围似乎更宽泛一些,但是一代一代用下来,为数有限的偏旁也就所剩不多了,而有一些偏旁仍旧是字少或意差,如"犭"旁。
     宗谱的行辈字派由于是加强宗法制度的工具,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贤、良等等。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等。这也限制了行辈字派的用字。
     宗谱在宋元(公元1000-1200年)以后在中层以上的家族中大为风行,甚至影响到皇族。清廷皇室的行辈字派是两种方法并用,像雍正皇帝一辈的名的第一个字都是"胤",后一个字都是"礻"旁。乾隆皇帝一辈都是"弘"字,后面用"日"旁字。乾隆、道光、咸丰皇帝还分别规定了四个行辈字派:永、绵、奕、载、溥、毓、垣、启、焘、岂、增、祺。
     3、续修家谱的间隔时间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族产公田虽不准买卖,但兴旺的家族还会购进公产,破败的家族,族产公田也免不了被不肖子孙偷着出卖,发生变化。所以家谱必须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光绪春谷东溪王氏宗谱》卷首载乾隆间订《续修旧谱总纲》)许多家族还规定家谱要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族谱重修刻板后,每十年汇稿,三十年续倍,补刻刷印,附装谱后,以免久远难稽。”(《道光香山黄氏家乘》卷一《族规》)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民国浦城高路季氏宗谱》卷一《谱训》),出现了这种情况,对族长及族中执事人员要律以不孝之罪,给予国法和家法的惩治。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
       4、修谱的义例
      所谓“义例”,类似我们今天说的指导思想。家谱能不能起到维系家族制度的作用,关键在于遵循什么义例去修纂。如果指导思想不明确,该写的不写,不该写的又写了,或者兼收并蓄,有文必录,非但不能巩固家族统治,还会适得其反,削弱和涣散家族制度。修撰家谱的最基本的义例是什么?就是“隐恶扬善”、“为亲者讳”两句话。这是近代封建家谱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是扬善,写好的,“谱以正宗派,笃恩义,故独以书善也”(《嘉庆桐城黄氏宗谱》卷一《凡例》)。二是隐恶,不写坏的,祖先族人做了坏事,不准写进家谱,“凡有干谱例,当削不书,违者许房长(即族长)鸣祠处治”(《道光无为查林徐氏家谱》卷首载乾隆间订《规条》)。
     5、家谱的保管
      家谱刻印出来,要分发给族人保存,以备必要时查询,发挥它的作用。家谱一般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也有的家族规定推本房之贤能者为掌谱人。掌谱人领取、保管家谱时,要在族长处登记造册,注明所领家谱字号,这样便于检查家谱保存好坏,有无破损、失落现象,而且可以分清责任。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为掌握家谱的收藏、保管情况,家族每年要检查一次或数次,检查时,由领谱人携带原发字号的家谱,到祠堂集中,先由各领谱人相互检查,后由族长评判,保管好者表扬奖励,保管不善者批评处罚。
     从湘潭陈氏和平越杨氏对家谱收藏的规定,可以看出家族对此的重视:“凡领谱者宜各什袭藏之,慎勿[希瓦]借。即被水火之灾,亦须急为搬出,以谱之重,无异于契券也。……议定三年一会,公同勘验,若有污秽、添改、散遗、鼠啮及以箱作别用者,重行责罚。”(《宣统湘潭白沙陈氏支谱》卷首《家规》)
     “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见谱即见祖、父也,理宜敬谨收藏,毋得亵渎。莫如用木匣装载,置于香火之上,或藏之书室之中,每逢伏日晒晾,勿使少有蛀烂,所以妥先灵,垂久远也。岁时祭祀之日,各带原本,到祠会看一次,如有鼠咬、油污、墨侵以及磨坏字迹者,祠中之人,即在祖宗前申饬,并凭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作后日修谱之贽,搞者不得与祭。更有不肖子孙,鬻谱卖宗,或誊写原本,瞒众觅利,致使以假混真,紊乱支派者,众共黜之,不许入祠。”(《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卷十《原刊条规》)
    6、家谱对于维系近代家族制度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在于防止因年代久远或异姓及同姓异族者迁入本地而造成家族血缘关系的混乱,从而达到“收族”的目的。因此,家谱首先是确认族众的血缘关系亲疏、防止血缘关系混乱的依据。家族既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那么族人在家族中与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血缘关系中所占的地位。一般说来,在三四代以内,谁是谁的父祖,谁是谁的子孙,人们是不会搞混的。但是时间一久,族大人多,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就不容易记得很准确。加上族众中有过继族人子为嗣者,有养异姓儿为子者,有随妻带来异姓子者,有不同家族的同姓迁居本村者,时间一长,就会搞不清楚他们是不是本家族的人。而这些情况在家谱的世系图表上一查就着,就可以据此确定族众的地位,赈济贫困族众,解决世系纠纷,防止血缘关系的混乱。
    其次,家谱在历史上曾是向族人宣传宗法思想的工具或课本。宣传的方法主要是祠堂读谱。通过祠堂读谱这种家族的重大活动和盛大典礼,使宗法思想和家族观念在族众的思想上扎下根来,达到团聚族人的目的。
    再次,家谱在历史上还是惩罚族人的一种工具。在封建家族制度盛行的农村,族人的名字列进了家谱,就表示得到了家族的承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不准入谱或削去谱名,在人们的观念上认为是一种奇耻大辱。封建家族势力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观念,把不入谱和削谱作为随意处罚族人的手段。族人倘有不孝不悌,犯奸为窃、玷辱家声、逆伦伤化者,一慨不准入谱,如果在修谱之后发现了这些“罪名”.还要从家谱上削去名字,严重的株连父兄子弟一起削去名字。私生子虽有亲近的血缘关系,但也不准上谱。

     现代家谱的续编

     在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也有编制家谱的习俗,但他们大都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家谱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多年,已成为我国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就有一万二千多部(九万余册),是目前世界上收藏民间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图书馆顾廷龙馆长率领一批年轻人跑遍了全国的纸浆厂,从化浆炉前抢下了六千多种家谱收藏。
    由于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由於家谱记载的内容又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往往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研究我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吸取了历史上编制家谱的精华、弃其糟粕,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
短文,将家谱记载的内容加以了发展,成为家族中维系血缘关系及记载家族历史的珍贵人材料,代代下传。
     近年网络更为分布世界各地的族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手段。“数字家谱”的出现;“姓氏网站”的不断诞生;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用计算机网络汇总“炎黄子孙的脉络”就有了可能。
     现代家谱的续编,应逐步趋向于网络化和适度的公开化,从而给家谱材料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创造条件。
     近数十年中,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联络疏远。几千年家谱形成的记载,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
     近年,尤其在南方,我国修家谱之风又再兴起。

     谱牒 - 种类
     1、玉牒:中国古代皇帝的族谱,称为玉牒。它在我国起源很早,殷商时代的甲骨谱牒中,即有殷王世系的记录,尔后修谱绵延不断,尤其唐代以后,历朝均十分重视纂修和保管玉牒,其目的不外乎为了“正名分、别远近”,保持皇族血统的纯正,作为承袭爵位及财产的档案凭证,所以,中国玉牒的纂修,不仅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是高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需要说明的是,玉牒和其他形式的档案一样,清以前的多已不存,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玉牒2600余册,乃我国惟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室族谱。我国满族修谱历史源远流长,受到全族高度重视,入关后,清统治者为了明确划分皇室宗族的封爵等级,维护皇族内部团结,稳定皇族各支派的袭封秩序,定期分配俸银和俸米以及划分其他方面的权益,并加强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尤其提倡修谱,出现了几乎一族一谱的现象,其玉牒更是细致入微地反映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历史。伴随着八旗制度之始终,纂修玉牒在有清一代经久不衰。
     2、家谱、族谱、宗谱:家谱、族谱和宗谱是一种明血统、序昭穆、记载家族历史的谱牒,它有着自己特定的记录格式和内容,诸如族姓源流、世系谱表、郡望支派、移住始末、恩荣表述(如制诰、族节、恩例、进士)、祠堂家墓(如族规、祠产、义庄)、家传著述和家训等等。家谱、族谱和宗谱之组成,还应当有表、牒、图、传,而且表、牒、图、传在家谱中的作用很大。章学诚在《家谱杂议》中说:“修谱本为家史,体例自有一定,岂得出入任情,茫无成法欤!”“家谱系表,旁行斜上,乃是周谱旧式,后史所本者也。”
     除了皇室玉牒外,中国绝大多数民族内部,上至达官显贵,下及升斗小民,一般都有家谱、族谱或宗谱,记载同一家族或宗族的人物世系和事迹,三者在记载内容、规格、形式上无根本差异,只是记录对象的范围不同。根据家谱、族谱、宗谱的记载对象,可细分为:
  (1)一家一房之谱:此类家谱所记内容起止时间较!短,代系延续不长,记事也较简单,是一种小型家谱,通常称作房谱、家谱或家乘。
  (2)一支之谱:记载宗族中一个分化出来的独立支'派的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一支,有大于一家一房的概念,这一支派可能仍然同族而居,但更多的是迁居外乡,另辟新地。例如孔氏在曲阜以外各地的孔氏支谱,都属于此类家谱。
  (3)一族之谱:通常称作统谱、通谱、世谱、会谱、大成谱等,是记载同一宗族人物世系和事迹的家谱,它包括了分散在各处的支派,是各支谱的总汇。“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是对这种家谱最好的概括。
  (4)异姓合谱:即集两个以上众姓于一谱的谱书,此乃唐朝以前各代家谱之主要形式。相传周朝史官曾经撰写《世本》,是异姓合谱的祖本。这种谱书,除了表明“万木一本,万派一源”、“联天下为一家”之原始用意外,其重要目的,就是在重门第的思想驱使下,区分族和族之间的高下等级,以为选官出仕和联姻服务,尤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明显。唐后,私谱大量涌现,它依然继续流行。

     谱牒 - 谱牒性质
     谱牒文化《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家谱”的解释为:“封建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辞海》的解释为:家谱是“旧时剥削阶级记载其一姓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目的在于炫耀门第,维护反动的族权统治”。可见长期以来,人们多以谱牒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而简单地加以否定,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将家谱和“变天账”联系在一起,“文革”中无知的红卫兵更是将家谱当作“四旧”加以焚毁。
     科学地说,谱牒实质上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不为封建家族和剥削阶级所独有。更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是,谱牒的出现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自然美德,记录家族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十五)中指出,谱牒的性质属于历史范畴。他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谱牒是历史的一种记录,是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等并列为一类的史料。诚然,由于历史上文化多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只有他们才有可能为本族本家撰修家谱。如果这便成为否定谱牒存在的意义,进而对其采取消灭措施的理论依据,那么,依照这种荒谬绝伦的极“左”理论演绎下去,绝大多数历史档案,均出自历代统治阶级之手,是否也要像对待谱牒那样,采取彻底否定、“焚尸扬灰”的态度呢?很显然,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谱牒 - 谱牒价值
     完整的谱牒,记载了本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仅仅 “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和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无疑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
      1、关于乡村史的记载:我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农村形态的特点是聚族而居、农业生产为主,农民世代在一块土地上生活、劳动、繁衍,他们不但要依靠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且还需要同族人的帮助。这样,本来就拥有共同祖先的族人,有着天然的情感和心理上的联结纽带,加上生产活动中的共同利益,人们很自然地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的谱牒则必然要反映乡村活动中的人和事,而这些活动又是活生生的农村历史。我国以前乡村一级的档案很少,谱牒中记载的大量村史内容,可以弥补档案之欠缺。
     2、关于宗族史的记载:宗族亦称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族是民族的组成部分,或者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也有多种民族同属一个宗族的。民族杂居地区,不论是哪个民族,在明清两代编写的谱牒中,大都载有其先祖进入该地区世居后的详情,谱牒的内容多记载了某一宗族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3、关于家世史的记载: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研究既要弄清楚历史人物的史实,亦应了解他的家世,许多名人的成就与其家世的影响密不可分。谱牒中关于人物家世的记载,对史学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记载在谱牒中往往占据重要篇幅。通过对本家族人物、家世的记载,可以体现该家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从而对某一历史人物有更科学的认识。
     4、关于名胜民俗的记载:我国不少地区以本地的风景名胜自豪,许多家族的历史就和本地名胜古迹有关,谱牒中往往记下了名胜古迹的历史和现状,有的谱牒还记载了本地的风俗民情。通过各家族在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物质与文化生活中的习尚,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家族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孙中山先生曾经就谱牒中记载的风俗民情讲到:“有人事业文章可传者,官史或不具,唯家乘所详。”他认为,风俗民情是普通百姓在长时间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习俗,官史不一定记载,但在家谱中却可以见到。
     此外,谱牒中还有关于家训格言、排行字辈以及族规家法等记载。
     近年来,海内外研究谱牒学之风开始兴盛,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发扬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一项有益之举。不少学者苦于档案史料不足,某些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课题无从下手,其实,这些在谱牒中都有大量详细的记载,不仅开卷有益,且取之不竭。希望我国各级档案部门加强对各种谱牒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弘扬中华民族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