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家谱的文化现象

2013-01-23 22:18:02来源:中华金寨网王宣国

打印 字号: T|T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史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的要旨和核心就是在于止恶扬善,慎终追远。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为了攀附到一个名人,往往绞尽脑汁,哪怕是冒认攀附在所不惜。   
     李世民为了附会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立为唐代国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后来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     
     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流传至今的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有些是民国时修纂的,多不完善。这给后代修谱寻找上源世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明清时期,针对唐宋后宗谱缺失的现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或称“谱师”,他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谱师”就草草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出来的家谱几乎千人一面。所以很多家谱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写的的题跋或序言,光宗耀祖。其实,这些都是“谱师”的杰作。
     旧时修谱者有一本必备的书叫《尚友录》(通用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编),该书以韵为纲,以姓为目,记载各姓的来历、郡望以及自上古至宋代出过的名人及其籍贯和主要事迹,修谱时随便挑选一个做祖先,然后设法将本家族与他联系起来。还有不少追溯先祖,无不是将某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一宗一族的始祖,甚至远溯到三皇五帝,但只要仔细考察所记的世系,就可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极其荒唐而不可信的。     
    如宋以后竟有人冒称是林和靖的后人,当时便被传为笑柄。其实,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一生不娶,“梅妻鹤子”,哪里来的子孙?       
     没有一家秦氏的家谱自称是南宋秦桧之后,只不过是因为秦桧在历史上的名声太不好,其子孙耻于明言而已。   
    上海大亨杜月笙发迹后,嫌自己出身卑贱,便请名士杨度为自己修家谱。开始杨度选择了唐朝宰相杜如晦为其先祖,杜月笙认为名字晦气,于是杨度又换成杜甫,杜月笙认为合适,又变成了杜甫的后裔了。        
       在唐五代门阀制度森严时期,有一些特殊的家族群体,并不是以真正的血缘关系维系的。而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和程序,而制造出模拟的血亲关系。这种拟制血亲关系相当普遍,成为一时的风尚。   
      袁世凯称帝后,广东省东莞县有个无耻文人张伯桢,巧施媚袁之术,先伪造了所谓“明刻版本”的《袁氏世系》,列出袁氏祖先袁安至袁崇焕的家史;继而又编造出“袁崇焕遇祸以后,子孙某支由东莞迁到河南省项城(袁世凯的老家)”始末。书中讲道:“项城(指袁世凯)今日,正位燕京,食旧德也。”此书由广东省三水县名流梁士诒代呈。   
      袁世凯得到这本伪造的族谱,喜出望外,得意忘形,因为这使他获得了一个显赫的封建家族血统关系的“证明”。袁氏王朝的“各部”官吏就联名上书,奏请尊祀明未名将袁崇焕为“肇祖原皇帝”,建立“原庙”。袁世凯又特派“专使”赴广东东莞县致祭。谁知“君臣一枕梦黄粱”,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百日就被各地人民声讨,群起而攻之,不得不宣布退位下台,郁郁而死。    
      对于这一场伪造族谱的丑闻,时人作《新华打油诗》以讥嘲之。诗云:华胄遥遥为可踪,督师威望溯辽东。糊涂最是张沧海,乱替人家认祖宗。  诗中“督师威望溯辽东”,是指明朝末代名将袁崇焕守卫山海关,威镇东北的事。“沧海”为无耻文人张伯桢的字。
      在旧社会,家谱的文化现象被少数“文化人”玩弄、扭曲到何等的地步!家谱内容的编纂是何等随意! 在文化水平低下的社会,他们骗了很多人。不明真相的人还将其视为祖传之宝。在当今信息、交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社会,一些先辈受骗的后裔,还不去认真地思考、研究、寻根,改变自己上源世系的历史,仍然抱着过去错误的“经典”不放,是可悲,孰不可悲 ?  
     家谱文化,实质上是一种高尚和深邃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文明、进步的社会,珍视家谱文化,就应该认真地去审视历史,思考家谱曾经的悲痛,寻找历史的精华,追寻历史的根源,编写出我们真实、灿烂、辉煌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