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血统和传统文化的汇流
——读豫章王氏宗谱稿有感 钟丰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意识早发的民族,从安阳地下发掘出来的甲骨文到声秋战国墓葬中的竹简,其中不但有着部族和帝姓氏血统的清晰纪录,而且还重笔加彩地记述着伴随宗族血统的文化传承,证明着三午多年以前人类历史意识已经达到的高度自觉。孔子作《春秋》,进一步强化着这种历史意识并用来疏理一个纷乱的大时代。西汉司马氏的创世大作《史记》,以无与伦比的史笔和文彩总揽海内族群统序的浸融分合,数千年中华民族的肇始源流,因之条分缕析,呈于案椟,任人观览察鉴。可以说,此种历史意识,是人类觉醒的重要标志,人类文明正是在此种觉醒相伴之下步步高升走到今天的。
历史是一条长河,也是一条见头不见尾的“神龙”。这条“神龙,其长无比,纵越千年,也只不过是它躯体之一段,股肱之一侧。一代两代人,不过家族祖祖辈辈这长长链条中的一环.神龙长长脊梁骨上的一节而忆,何能见其首尾?祖龙建泰,号称“始皇”,冀望帝业传至万世,焉知不过二世而亡?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徒令人吧惋嗤笑而已。这正是激发司马氏作《史记》的重要机缘之一。司马迁描绘历史这条长长的神龙,显现它的整体,让人统览无余的同时,将驱动人类文明的历史意识狠狠地砸进人们的头脑,让人永记前车,以为后鉴,可谓用心良基。自司马迁以后,继起之史家,著述不断,直至清朝,索捡其大成,有所谓“二十五史”之数。但这些所谓的“正史”“国史”“断代史”,都是从正面正统,从大体大观,从皇朝功利目的出发来撰写历史的。它们不可避免地缺乏历史本身应有的全部真实,即不具有“神龙”的整体性和生动性。历史,在一些历史学家手里,就像今日美利坚农场饲养的菜牛:当菜牛被宰杀之后,再行按照市场的需求,将它们拆骨理筋、横割竖切,肉分体次,质论品级,而后献之烹调,供于餐位。即使是历史学字所著通史,多少也离不了此种拆分大法。餐桌上的食客,很难想象斗牛场上力量的冲路;而案前的读者,又怎能理解历史这一条长长的“神龙’’?幸而,幸好。咱中国民间,藏有一大奇宝一一宗谱。
民间宗谱,其创意开启自司马氏以前的世家谱系,而由宋代欧阳氏和苏氏肇始,它大柢要求列代子孙翔实记录当世(如非世异兵乱,二十至三十年一修),尔后世代承修,使之成为一条条首尾相衔、长空竞舞的长龙,以便回望从前,期盼今后,培养起透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的大智慧。中国人的这种纵向整体自觉,是人类文明接力的奇迹。
读《豫章王氏宗谱稿》,吊系几近百世,时跨千年以上,溯源黄帝,下及共和,使人有一种俯瞰川流、悠游上下的感觉,不仅能见其首,犹能探其尾;不仅可临其中流,循其向往,犹能巡其两岸:椒原林莽,庐墓田舍,风俗亲情,乡规民纸,国恩家教、文韬武略……凡是族类生息、繁衍、开拓、传承之所需,尽行人眼。哪怕是文简花絮和正史不屑的“微量元素”,同样缀联目接。试想:中华民族万千宗谱族谱之间交相辉映,群龙竞舞,其势磅礴,其意精微,血肉饱满,生气氤氲,与之比较起来,那些“正史”“官吏”。便业得有点僵硬而且苍白了。
海内王氏,于今人口亿,族群之宠大,举世瞩目。据司马迁《史记》所指,溯其源头,乃属黄帝遗脉,为周朝姬姓之后。周灵王太子乔因直谏触忤父王,被贬居晋,人称王家;尔后瓜瓞绵绵,子孙发达,成为太原望族,遂尊王子乔为王氏始祖。数十世间。皇朝更迭,治乱兴衰,民族流徒,婚配际遇,机缘失获,大时代在小家庭中演绎出悲欢离合故事,既淘汰了命途乖舛者,也成主着风云际会人。王氏闯荡海内并不时涌现豪俊,光大祖业,刷新家史,创建强旺的家族支派和新的郡望,于是有了后来所谓的“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等天下二十七个王氏郡望的形成。但是,“天下王氏尊太原”,几乎王氏所有二十七郡望都承认太原是他们的共同源头。这种一祖多派,望及海内,几乎是中国所有姓氏源流的标准模式。血统传承的分派分流,既是包括王氏在内所有中国姓氏的必然,也是中国姓氏和亦片牒学的建构基础。
虽然.宗谱中无可争议地以姓氏血统为序,但也没有绝对化。所有王氏族谱的大序,都强调天下王氏是“古帝苗裔”或“王者之后”,但远祖根脉却不尽相同:有黄帝一昌意一虞舜系统姬姓王。有从虞舜分派的 姓王,有从商比干分派的子姓王,甚至还有从夷狄豪族加入或被封赠的虏姓王。不管是哪一支“王”,都认炎黄为祖,以中华文化为根,特别是那些虏姓王,当他们弃夷狄页内附时,不光是对一种博大文明的尊崇和攀附,而且是融于中华一体了。通览由北方来赣的数以百计的王氏谱牒,不难发现,从宋至清千年间,居住同一地域的不同支派,时有联宗合修现象。这是谱牒统修中,血统与地域两大因素的互动和结合。真可谓一个“王’’字,融汇上下,通合三才(天地人),谐和之相也。
因此说,王氏宗谱最具曲型的地方还是它的文化传承,它于族内所及,族外所涉,紧联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嬗变与律动,多角度地反映着传统文化的正负两面和它在族群生存中的意义。而且正因为王氏人口量最大,郡望最多,分布很广,述祖极诚,追踪极远,资讯跨时更久,材料更全面地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这些方面的特点和优点,让人阅读豫章王氏宗谱稿时,犹如身临族群血统与文化传承的汇流。
诚然,宗谱是中华封建宗法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所以有人尝以糟粕视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普遍断修,六十年代“文革”中的搜查焚禁,数以万计的珍贵谱牒毁于一旦,令人徒发千古之吧。殊不知数千年中华封建宗法社会,正是广阔深沉浩瀚无涯的中华文明史中长长的而且是最为灿烂的一段,其间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全是糟粕。相反,其间许多文物典章之精绝,举世瞩目。比如,徜徉于宗谱中的许多理念、经验、儆诫,就既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又具有普世之价值,是中华民族倍足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