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价值的多元理解与一元底线
中国的家谱文化源远流长,称得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从甲骨文到周祭卜辞(某种意义上可视之为家族世系记录的前身)到现代的电子世系图有一条历时几千年的发展脉络贯穿其中。时至今日,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普通民众,无论是否接触过宗族制度,若要找出一个会断然否认中国家谱文化具有某种“价值”的人,恐怕已不容易。然而,家谱的价值究竟何在?答案五花八门,很难统一。
学者们自然会从学术的角度来强调家谱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这一点非常清楚,无须再来讨论。政府官员则会从是否有利于进行社会管理,是否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用层面来考察家谱的价值,即便有正、反两方面的取舍,也在情理之中,不难理解。现在令人深感困惑的,其实是一部分按职业标准衡量纯属业余程度的普通民众‘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和爱国华侨,对家谱文化所倾注的满腔热情。他们既不承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之任,又不直接有协调管理社会之责,仅仅基于对家谱文化的朦胧兴趣和一个似是而非的“万姓归宗”理念,就大张旗鼓,大办盛会,大把花钱,大做广告,还希望有关部门把家谱文化纳入由政府出面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来说只有家谱的编撰过程才符合“非物质”定义),这就很值得我们仔细想想该如何自处、如何回应了。
我的态度是,第一,容纳多元理解。家谱作为家庭文献.就其文本以及编撰文本的过程而言,本来就拥有多种功能,记录、教化、自律、自卫、自娱、互利……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自身的需求,各得其所地认定家谱于己“有用”并非荒唐,恰恰相反,这种态度是近30年来整个中国逐步认同冷静、现实的价值取向后才积累下的积极成果,这之前可不是这样的。我相信,只要家谱的“有用”领域不断拓宽,就很可能会在现有社会结构的框架内。为在社会生活中采纳某些传统生活方式中的优良成分创造条件和提供经验。第二,关切业余爱好。即便是一知半解地爱好家谱文化,也比一知半解地诋毁家谱文化好得多,这不仅有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就是对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增强历史感、归属感、敬畏感来说也是如此。只要与国、与民、与弘扬文化有利,学者自应量力而行,适时参与、乐观其成。第三,坚守学术本分。允许多元理解,指的是家谱的具体功能,而家谱作为一种父系单系世系文献的基本规定,则不能随意通融,更不应故意改变。这绝非是为一己之私利,而是为了维护中国家谱在人类文明史上的特定地位,家谱之所以成为家谱,全赖此“一元”底线,若与时俱进而突破之,所编所印自有令名,大可不必因遽称“家谱”而徒贻笑柄。关切业余爱好,是因为传统文化不妨光大弘扬,家谱作为家庭文献,本为各家族私有,与外人、外族无干。为现有已编之家谱搭建一个谱学要素互参互见的平台自无不可,倘若企图让各族在一个平台上继续编撰家谱,直至建成所谓“中华大族谱”,则是离“谱”万里的“别开生面”,与真正意义上的家谱关系就远了。作为专业学者,对此自当保持清醒,拉开距离,耐心劝谏,多方引导,如果求热闹,瞎起哄,把自己也“业余”了进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朱炳国先生花费大量精力主编的这部《家谱与地方文化》研究论文集。所邀作者大多是国内有名望的研究专家,所以文章立意高,涵盖广,既坚持了学术本分,又关切了业作爱好,容纳了多元理解.可以代表中国谱牒学研究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准。作为常州乡亲。我也颇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出一点力,尽一份心,并渴望继续分享炳国先生已经收集的大量家谱和对家谱进行的精湛研究。是为序。
(本文系朱炳国主编《家谱与地方文化》一书(待出)序言,原载《舒氏信息交流》第卅一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