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谱修撰意义大
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指出:中国有两大未开发的金矿,一是方志(地方志),一是宗谱。而宗谱是撰修方志甚至国史的基础。宗谱,通过汇总一姓家族世系繁衍和家族人物事迹,既保存史料,又传承民族和家族优良道德风尚,惕励后人发扬而光大之,带动地方风气之良性发展。所以,就历史而言,宗谱之功用大焉。有人说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谓不然,西方国家社会也有宗谱存在,只不过藏于私家,范围较小而已罢了。
有姓氏而后有宗谱。宗谱的编撰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汉唐之际有一定发展,成熟于宋时。春秋以前的宗谱一般只记载世系、人名,涉及经略的较少,可谓之宗谱的“雏形”。到了两汉、两晋,士大夫十分重视门阀,家谱的作用就逐渐显得重要起来了,所记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虽然还只偏重于王族和世家大族,且大都是“官修”。唐宋间,产生了私修宗谱,于是逐渐由“深闺”走向了庶民阶层。只要是同一姓氏,不论贫富贵贱,都有资格参与。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宗谱,发挥其“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宋时,不少文人有意识参与修撰宗谱的实践,从而也使宗谱有了基本的定型。欧阳修、苏洵、王安石、司马光等人,或著文、或编谱,在当时都有极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欧、苏创立的体例,使广大市民阶层感到方便适用,于是不仅宋代、而且后世都大都沿用了他们的体例。封建时代是这样,民国时代,虽然时期较短,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但还是掀起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修谱热潮。
图为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赵氏宗族的一次撰修宗谱传单通告
建国后,修谱工作一度陷于低潮,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的推进,人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宗谱有了正确的认识,极左思潮盛行时所谓的“封建糟粕”灰尘擦去,闪射出其独特的光芒,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近二十年来,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续修宗谱对于抢救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和现实意义,继承传统,发扬创新,一股寻根和修谱的热潮已是不可遏止。
宗谱是一个家庭、家族历史文化的汇总,它不仅记载了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生卒、婚姻、繁衍、生息的情况,供后代子孙敬仰,而且还将族人的重要事业和事迹记载下来,国家和地方的褒彰文件相对有系统地收录于谱内,存于谱也即存于史。多数族谱还将族中先人的诗词歌赋等作品载入,后人从先人的作品中也能稍稍窥见祖先风貌之一斑,一代代传承下来,就成为家族的也是民族的宝贵财富。
宗谱修撰断了六十多年,现在是到了抢救的时候了。
修撰宗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件事情应当全力做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