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的古今价值
谱牒学是研究谱牒的产生、发展、作用、辨订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关系宗法、史学、纂例、簿籍等方面的知识。所谓“谱”,即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家谱、年谱;所谓“牒”,系指古代的书板,如玉牒、金牒,特指谱籍。谱牒学中的“谱牒”,即家谱与玉牒之总称。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作“玉牒”。谱牒是一个家庭或宗族的世系表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
我国的谱牒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如现存甲骨档案中,“库”1506,详细地记述了“兜”的家谱,计有11世之多。从周代以后,历代的谱牒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新的变化,明清之际,修谱之风更为盛行。同时,历代有不少名儒学者亲撰谱牒,兴趣十足,谱学家代有人才。如宋欧阳修、苏洵、曾巩,元有陶宗仪,明有张云汉,清有魏禧、钱大昕、黄宗义,民国有罗振玉、王迪诹等。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朝当代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像较早的范文正、朱熹、文天祥、王守仁、方孝孺,乃至曾国藩、李鸿章、徐世昌、孙中山、蔡元培、冯玉祥、章炳麟、张謇等人,都曾为族谱写过序文。
我国的老祖宗,当初为什么要制作谱牒,他们的目的何在?本文根据有关资料,略述谱牒的作用和价值,不一定全面和准确,仅供研究参考。
谱牒的作用和价值,在古代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可以使族人确认,凡是谱上有名的,便是出自同一始祖,因此谱内详列有关祖先的祭礼,以及坟墓的墓记、墓图、祠祀、祠规、祭仪、祭法等等,使其后代代子孙都能饮水思源,可以藉此认识和崇拜自己的始祖及历代的列祖列宗。如朱熹为陈氏族谱写的序中所言:“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第二,可以加强族人间的血缘观念,让大家都知道,同登一族的人,相互间是以相同的血缘连结在一起。所以所有的族谱内,都是按血缘系统之前后秩序安排世系、世表、宗派,以及迁居情形和昭穆排行等。“昭穆”由来已久,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初期,就已为老祖宗奉行不违。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宗族分为大宗与小宗,确立了嫡长子的权位继承制。为了“定世系,辨昭穆”周代的谱牒有了相当的发展。周王朝与各诸侯国均有官员掌管谱系,以防宗族昭穆的错乱,确保宗法分封制的实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还能见到周朝的谱牒,并据此编成《三代世表》。如朱熹在同一序文中所说:“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
第三,基于祖先关爱后世子孙的心意,可以把后族人互相帮助的办法,像义田、义庄、义学、义冢的设置等明载在族谱之中而垂万世。如孙中山为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中,赞扬“合肥一族,于元季迁自江南。五百年来,丁户逾千。男女皆悉力耕织,老幼咸秉其礼教。其秀者修文讲武,不甘庸以自限。近又自办学校,议立族规,纂续谱牒,储集公产,自治精神卓然为一乡楷模”。
第四,透过族谱中有关祖先的荣誉、功业、德行、节烈、耆寿、学问、文艺等的记述,像诰束力像赞、墓志铭、家传、先德传、宦官记、忠孝记、节烈纪、耆寿纪、旌表纪、儒学纪、生员纪、艺文志等等,可以使子孙以提高家庭的声望为己任,不使祖先的声誉受到任何的玷辱。另方面,有的族谱中还有“出族”的纂例。出族即从家谱中除名,这是对家族中出现的坏人严厉惩罚。家谱每世一修,在修新谱时,要对族中不贤不孝之人“讳其事,阴其名”。违其事,即不载其事迹;阴其名,即在谱系中只书某某,某某之后书其子名,示不绝之意。这种除名亦由来已久,如《汉书·景帝本纪》载:吴王濞等为逆,除其籍,毋令污宗室。梁武帝的独生子萧综,在前线投敌,梁武帝忍无可忍,只好从萧氏家谱中将独生子除籍。近代浙江吴兴人陆联奎少年时以犯族规被除名出族,流亡上海,后成为上海富豪,于家乡重建宗祠时准许其复名入族,抗战时陆沦为汉奸,又被除出族名。1916年,前驻日公使陆宗舆与曹汝霖、章宗祥一起出卖国家主权,激起全国公愤,导致爆发1919年的“五四”运动。陆宗舆的家乡浙江海宁举行宗族大会,将其除名出族。
第五,可以经由世代相传的家规、宗约等,确立宗族的体制。还可藉族谱中所收录的遗训、家范、宗范等,规范子孙的行为,贯彻族人的教化。这样,可以起到“或亦佐治道、厚风俗之助焉”(引自陈树潘《湘陕陈氏族谱序》)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谱牒的作用和价值也在发展,古今不同,这是十分明显的。谱牒在当代有什么作用和价值,当代谱牒学应将此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当代的专家学者一致公认的是谱牒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我们今天主要是利用谱牒的史料价值,以使古为今用。据作者有限的见闻,谱牒已经在以下几方面发挥明显的作用。
首先,谱牒独特的寻根问祖功能,这是任何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它对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台湾同胞和华裔、华侨,往往通过家谱来寻找其血缘关系,他们把家谱视作命根,因为这是他们寻根追祖最科学、最可靠、最长久的依据。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和报道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谱牒可以为编纂地方志提供丰富的地情资料。编纂地方志,首先要广泛地收集当地的文字资料、口碑资料和实物资料,而在各种文字资料中,族谱有着不可代替的特点和长处。它有不少是别的资料书中所没有的独有资料,它具有地域性、广泛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和长处。所以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说:“家牒有征,则县志取焉;县志有征,则国史取焉。”(《文史通义》)
第三,通过谱牒,可以查考历史名人事迹。内容丰富的谱牒资料,可详正史之略。从中撷取资料,把正史中的人物写得更翔实、更丰满。例有1980年,云南安宁县禄腾公社中村生产队农民岳万才、岳万云向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献出《岳氏宗谱》。这部家谱刊印于清道光十九年,以岳飞的父亲岳和为第一代,到岳万才的孙子,已历34代,800多年。有意义的是,《岳氏宗谱》载岳云是岳飞的“长子”,与新版《辞海》所说“养子”不同,这给研究岳飞家族与宋史提供了新的资料。修订版《辞海》遂修订为“岳飞养子(一说长子)”。
第四,由于谱牒中所记载的有关姓族世系、迁徙流源、人口消长、艺文著作等都均详于其它史书,故后人可以利用谱牒来为研究人口变迁、风土人情、著作佚文、文物考古等服务。如盛唐诗人王徵(王季友),《全唐诗》只录了他的6首诗,而近人王迪诹所编的《王氏家乘·艺文编》却搜集了他8首诗,这为唐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本省南安象运梁氏祠宇的古族谱中,收录有朱熹为梁克家写的一篇挽文。朱熹是宋代的大学者,是和梁克家同一时代人物,又曾同朝为官,由于皆为方正之士,两个人的私交也很好,梁克家的年龄大概要比朱熹大,他去世之后,朱熹曾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八月间写了这篇挽文,文情并茂,对于梁克家一生的事迹,有极为翔实的记述,是研究梁克家生平事迹十分珍贵的文献。
第五,新修族谱的作用和价值也值得研究。修新族谱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现象。现在编修的某些族谱与传统族谱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的将家谱编成一部姓氏文化史,对族姓源流详加考订;有的加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如将族中捐款供“希望工程”、义务赡养孤老、为村民无偿服务等“善举”悉数纪录下来,以晓喻后代;有的在“家规”中提倡爱国主义,维护邻里团结;有的添进许多现代化的图像资料,成为记载新风貌的有效载体。但也不应回避新修族谱中的问题,而应加以正确引导,要扬弃封建迷信糟粕,发扬中华民族爱家爱国的优良传统。
以上说明,谱牒学的研究在当代乃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们应该把谱牒学的研究搞得更快更好,为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林位芳)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