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历史名人·奏考回琼王弘诲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
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王弘诲中进士不久,恰逢海瑞因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忤逆了嘉靖皇帝,被捕入狱。王弘诲仰慕海瑞为人,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前往探望,并为海瑞送物送药,虽遭狱吏危言威吓亦不畏避,表明了他坚持正义的高尚品质。王弘诲任会试考官时,精心挑选,秉公取士,为国家选择了许多有用之才。他在任南京礼部尚书时,看到明朝廷腐败,他数次不断上疏劝谏,并写了类似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的奏章,痛陈朝廷之大病。因屡上疏诤谏不得采用,他数次托病乞休。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58岁的王弘诲获准辞官,回乡后在定安县城创建“尚友书院”,并资助修建澄迈的“天池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等。他还亲自到这些书院授课,大力宣扬文教。另外,王弘诲还设置义渡,筑桥修路,建塔挖井,为家乡办了不少公益事业。
王弘诲为海南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奏考回琼”。由于海南孤悬海外,距中原、京师非常遥远,所以每当科举大考时,主考官都惧怕凶险,很少渡海到琼府来督考,只是驻节雷州,行文调考。因此琼州学子常面临三重的压力。一是路途遥远,从琼州渡海到雷州,近者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如琼山、定安、文昌、澄迈、临高等县,远者须七八百里或千余里,如儋州、崖州和陵水、感恩、昌化三县,非常的艰苦;二是风波险恶,现在乘轮船渡过琼州海峡,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而古代乘木帆船,或顺风或逆风,非半日甚至一两日不可,如果突然遇上风浪,将有全船覆没的危险。三是海寇出没,岁无宁时,当学子渡到半途的时候,往往全被凶蛮的海盗捕掳,贫穷学子往往被砍首抛尸海中,富有的学子往往都是倾家荡产去赎身,真是九死一生,苦不堪言。
琼州学士所面临的这“三苦”,朝廷全然不顾,坚持原则。为了参加考试,琼州学士明知前途凶险,也不得不冒险前行,途中死伤者也很多。如在嘉靖三十六年一次覆没者就有数百人,当时护送考生的临高知县杨址也因此葬身海上(县印也同时失去),酿成一大惨案。王弘海因此说:“天下儒生之远而苦者,未有如琼之甚者也。”
鉴于琼州学子每次赴雷州考试都有渡海之险,王弘诲在掌翰林院事时,便上奏疏请在琼州增设考场,由琼州兵备道台兼提学考官,获得诏准。海南学子便不再为参加如此频繁的考试而远渡雷州,担心再遭覆没之祸了(当然,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和选拔进士的会试、殿试还是须到广州和北京的)。这就是历史上的《奏考回琼》,对海南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据曾朝节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撰的《大宗伯忠铭王先生生祠记》记载,王弘诲自己绝口不提此事,因而朝廷在琼州增设考场一事没人知道是他的功劳,后来有人无意中读到他的奏疏草稿时,才知道是他所为。因此琼州士子便建生祠来纪念他。
解元坊和太史坊便是后人为了纪念王弘诲而建造的。这两座坊造型古朴而雄伟,富有海南建筑特色,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牌坊,分别建于明朝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和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解元坊坐落于定安县定城镇东门街。坊通高5.1米。太史坊坐落于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坊通高5.1米。不但建筑设计造型古朴而雄伟,而且注意到海南多台风而在四柱之前后设置有防风作用的斜柱,不但坚固,且美观大方,是定安著名的旅游文化古迹。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