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僧绰·王僧达·王僧虔
王僧绰(423—453年),南朝宋大臣。父王昙首,系王珣第五子,仕至南朝宋左光禄大夫。他幼好学多思,熟悉朝典,袭封豫宁县侯,娶宋文帝刘义隆长女东阳公主。王僧绰初为江夏王刘义恭司徒参军,转始兴王文学,秘书丞,司徒左长史,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 ,王僧绰任尚书吏部郎,考掌大选,选拔人才,举用贤能,都很恰当。元嘉二十八年迁侍中,任以朝廷机密。深沉有度,不以才能高人。宋文帝颇以后事为念,有意托付王僧绰,朝政诸事皆参其议。从兄王微,清介之士,惧其太盛,劝令自抑。王僧绰便奏请出任吴郡及广州太守,未得准许。时太子刘劭谋篡位,在东宫夜宴将士,他将此事密奏宋文帝,又撰写汉魏以来废诸王故事,送于大臣江湛、徐湛之。因宋文帝忧柔寡断,被太子刘劭弑。江湛在尚书省闻变,叹曰:“不用僧绰言,以至于此。”
刘劭弑文帝自立,王僧绰为吏部尚书。不久,刘劭搜检文帝巾箱及江湛家中书疏,查出王僧绰所启他在东宫夜宴等事,遂被杀害。孝武帝刘骏即位,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著有集一卷。长子王俭嗣。
王僧达(423—458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父王珣,东晋著名书法家;父王弘,宋太保。他自幼聪敏好学,宋文帝闻其早慧,在德阳殿召见,问其书学及家事,应对如流,甚为欢喜,将临川王刘义庆的女儿嫁给他。
王僧达初为宋文帝第二子、始兴王刘的后军参军,迁太子舍人。他自恃门第高,行为放纵,时常称病而到杨列桥上观斗鸡,被有司纠举。他好鹰犬,常与闾里少年追逐打架,还自己宰杀牛,很不安分。刘义庆听说后,派和尚慧观进行访察。但见王僧达几案之上书籍陈满,谈论文义,语言畅晰,慧观在刘义庆面前对他大加赞扬。
继之,王僧达任宣城太守。在郡时,恣意驰骋,常三五天方归。“受辞辩讼,多在猎所”。民众路上相逢,问他:“府君何在?”回答“就在后面”。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尚书令何尚之年老致仕,经宋文帝诏书敦劝,委摄政。在宴请朝士时,何尚之劝王僧达“放走鹰犬,勿复游猎”,他却骂何尚之为“老狗”。徙义兴太守。
元嘉三十年,太子刘劭弑宋文帝自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刘骏在江州起兵讨伐刘劭。王僧达离郡投奔刘骏,被任为长史。刘骏即位,是为孝武帝,以王僧达为尚书右仆射。他自负才能和门第,期望一两年间可任宰相,但只补个护军将军。他心情郁郁,三次上书请守徐州,孝武帝很不高兴,以其为征虏将军、吴郡太守。吴郡有一座西台寺,寺内多富僧,他去要钱僧人不给,竟派主簿顾旷率家丁“劫寺内沙门竺法瑶, 得钱数百万”。孝建元年(454年)二月,宋武帝刘裕第六子南郡王刘义宣在荆州起兵反叛朝廷,孝武帝命王僧达在吴郡置佐领兵,规定为1000人,他却擅立30队,每队80人。又因在吴郡以公役营建兵营和私宅,被免官。
孝建三年,复官太常卿。路太后弟路道庆之子黄门侍郎路琼之与王僧达比邻而居,一次带领侍卫造访,王僧达对其冷漠,当路琼之离后,将路琼之坐过的床烧掉。路太后涕泣对孝武帝说:“我尚在,人就凌辱琼之,我死后,他要讨饭了。”因不满意太常之职,王僧达上书辞职,出言不逊,又被免官。不久, 起为江夏王刘义恭太傅长史,临淮太守。大明元年(457年),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封宁陵县五等侯。次年,迁中书令。因多次忤逆孝武帝,同年被诬与高在《六朝文絜》中说该文“冲淡有真味”、“追感怆凄,错落尽致,绝无枝蔓之笔,故佳”。《全宋文》存其《上表解职》、《求徐州启》等文7篇。
王僧达子王道琰,徙新安。元徽(473—477年)中,为庐陵内史,未至郡,卒。子王融,另有传记。
王僧虔(426—485年),南朝宋、齐书法家。祖父王珣,东晋著名书法家;父王昙首,系宋太保王弘弟,仕至左光禄大夫。王僧虔20岁时即善隶书,宋文帝刘义隆见其所书写的素扇,赞叹说:“非唯迹逾子敬(王献之字),方当器雅过之。”因除秘书郎、太子舍人。转义阳王文学,太子洗马,迁司徒左西属。
元嘉三十年(453年) ,太子刘劭弑宋文帝自立,王僧虔兄王僧绰因曾启刘劭夜宴并废诸王事,被刘劭杀害。亲朋劝他逃离,他哭着说:“吾兄以忠贞之心奉国,以慈爱之情抚我,若同归九泉,犹羽化也。”次年,宋文帝第三子刘骏杀刘劭即帝位,是为孝武帝,以王僧虔为武陵太守。在携诸子侄赴武陵任职时,侄儿王俭中途得病,他以昔日马援处子侄、邓攸待弟子为楷模,下定“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的决心,废寝忘食,百般照料,以慰亡兄。后被召还,任中书郎,转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孝武帝亦好书法,并欲专擅书家名气,王僧虔不敢显露自己的书艺而用拙笔书写,表示书法在其之下,以此见容。出为豫章王刘子尚抚军长史,迁散骑常侍,又为新安王萧子鸾北中郎长史、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寻迁豫章内史。入为侍中,迁御史中丞,领骁骑将军。
宋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王僧虔出任辅国将军、吴兴太守。后改任会稽太守。会稽是宋明帝倖臣、中书舍人阮佃夫的家乡,有一次阮佃夫请假回故里,有人劝王僧虔以优礼接待,他说:“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而去。”阮佃夫回会稽受到冷遇,捏造罪状诬陷王僧虔,因此他被罢官。不久,以“白衣”(即给官府当差的人)被起用为侍中,相继监吴郡太守,任湘州刺史。在郡施政以宽惠著称。湘州有大量巴峡流民,他表奏朝廷,在沿江地区设立湘阴县加以安置。元徽年间(473—477年),他被召入朝,先后任吏部尚书,转右仆射。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转尚书仆射,寻转中书令,左仆射。次年为尚书令。在任时,曾书题“圆行方止,物之定质,修之不已则溢,高之不已则憟,弛之不已则踬,引之不已则迭,是故去之宜疾”作为座右铭。王俭每观见,深知其中勉励之意,当即检点前言往行,时刻告诫自己。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以王僧虔为侍中,抚军将军,丹阳尹。次年改授左光禄大夫,侍中等如故。当时郡县监狱对患瘟疫的囚犯,往往以发汗为名,用热水将其蒸死。王僧虔上疏指出,这是借口治病而枉法施暴或杀人泄忿的做法,不应该使此做法在郡县形成一种规制。他建议囚人有病,须经有关官吏会同医生诊治,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此风遂被制止。
齐高帝萧道成善书法,曾与王僧虔论书,谓“谁为第一”?他答道:“臣真书第一,草书第二。陛下真书第二,草书第三。陛下无第一,臣无第三。”一说:“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萧道成笑着说:“你可谓善自为谋。”齐高帝将自己收藏的名人书迹11帙出示王僧虔,他也搜集另外12家名人书迹进献,并献上羊欣书法史论《采古来能书人名》。齐高帝去世后,太子萧赜继位,以王僧虔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他坚辞不受。改授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有人对此不理解,王僧虔说:“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吾荣位已过,所惭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于永明三年(485年)去世,时年60岁。谥曰简穆。
王僧虔工正、行书,继承家传祖法。所书丰厚淳朴而有骨气,为当时所推崇,并影响唐宋书法家。梁武帝萧衍评其书说:“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唐人张怀瓘评论他说:“祖述小王,尤尚古直。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极清肃,而寡于风味。”传世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王琰帖》结构严谨,有些字接近写经体。书法理论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笔意赞》提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对我国书论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王僧虔谦虚博识,从不自恃才能。其伯父王弘在他幼年时就曾夸奖“此儿终当为长者”。王僧虔与袁淑、谢庄相处甚睦,袁淑常感慨地对他说:“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而韬光潜实,物莫之窥,虽魏阳元之射,王汝南之骑,无以加焉。”他又好文史,解音律。曾自书《让尚书令表》,辞制既雅,笔迹又丽,时人以王献之《崇贤》相比拟。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时,王僧虔以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上表请正声乐,被采纳,乃遣人调整清商音律。他的作品,有《新集诸州谱》11卷,《王司空集》 2卷,已佚。《南齐书》、《南史》本传中,有表、《诫子书》及《书赋》等。《书赋》由王俭注并序,甚为工整。《全齐文》存其赋、表、疏、启、书等文13篇。《说郛》存《能书录》。其有五子:王慈、王志、王揖、王彬、王寂。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