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老槐树下迁民考
山西,从地理形势来看,"东则太行为之屏障,西则黄河为襟带,北则阴山、大漠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南则首阳、砥柱、析城诸山滨河而错峙"。境内关、口、岭、渡星罗棋布,可谓"表里山河","形势完固"。元末,蒙古贵族察罕贴木儿及其子扩廓贴木儿,据此为根据地。中原地区的兵灾很少波及山西,加之有几年风调雨顺,故社会显得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可谓“四境安宁,生齿浩繁”。特别是当时的平阳府,辖六州二十八县,管辖范围较大(相当于河东道)。在战乱期间,平阳府一带的军队是留守后方的,故这里未受到战争的蹂躏,人口剧增,土地就显得狭窄了。这样,就决定了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潞、辽、沁、汾五州为迁民重点地区。
据《续文献通考》载:山西省历朝迁民并非一次,明代洪武、永乐年间,自太原、平阳、洪洞、蒲泽等处迁民往冀、鲁、豫、皖等省,动辄万户,前往增殖,并不是专迁洪洞县人,而北部中国数省人民,世代相传,众口一词,称自洪洞大槐树迁来。仅知有洪洞,不知有他处,仅知大槐树老鹳窝",不知更有何处。此乃迁徙时各属之民聚洪洞大槐树下,由此集合点齐,分道分批迁往各处,临别纪念永不遗忘之故也。万户或数万户的移民,一次次集合在洪洞县古大槐树附近村庄暂住,在大槐树处办理迁移手续,发给凭照川资,尔后,踏上行程。《重修大槐树古迹碑记》载:"盖尔时洪地殷繁,每有迁徙其民不与,而实以大槐树处为荟萃之所,宜乎生齿繁衍,流泽孔长……"。可见,所迁之民的老家并非全是洪洞县,只不过是在那里集合、休息、办理手续而已。
朱元璋(即明太祖)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打败元军,建立明朝政权以后,由于其起自下层,同时也害怕农民造反,所以比较了解农民并注意安抚农民。他认为农民"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稆,终岁勤劳,不得休息。"因而,主张"使农人不致于饥寒",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江南、山西等无地的农民迁到黄淮地区去屯田垦荒。明初,全国垦田的总数曾达到八亿多亩。"各州县荒芜的耕地,大部变成熟地了,"迁民的兴盛时期,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其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迁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迁到人少地多的地方。
明初大规模迁民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元末中国北部及中原寺区长期遭受兵乱,黄河多次泛滥,瘟疫盛行,蝗虫猖獗,民不聊生,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等地"赤地千里人烟稀少",加之明政权建立以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变",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地方"地广人稀"的局面。
元顺帝至十一年(1351年),河北韩山童,河南刘福通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烈火。河南、河北、两淮、山东等地参加起义的人民与元军奋战十三年,人民死亡"十之七八"。最后以刘福通失败而结束,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内部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讧遂起,复在山东、河北、河南、关中、晋东、晋北等地展开了争城夺地的大恶战,以朱元璋出兵江淮而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五万人马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占领北京,元帝出亡漠北,明皇取而代之。这是第三次兵灾。
三次兵灾,历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中,"军队无食,杀老弱为食","黄河屡次决口,漂没田庐无算","荒、旱、疫病、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造成了"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行,遍地是野蒿"的惨景。直到现在,我县群众中还广泛流传着明朱洪武洗县、"常遇春、胡大海从这里路过"、"见红不杀"等说法。看来此说也并非没有一点根据。所谓"洗县"即指与元军的战斗,当然要殃及农民。致于"见红不杀",可能是说朱元璋后来成为"红巾军"首领,而"红巾军"原系"头裹红巾",故不杀之。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
其次,"靖难之变"也是迁民的原因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太孙朱允炆(太子朱标之子,即建文帝)即位。其叔父燕王朱棣(太祖四子)心怀不满,以"清君侧"为名,自北京数次进攻南京,历时三四年。所过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诸地,"杀无遗类",人民罗祸更惨。群众俗称燕王扫北"。所以,这一带地广人稀的局面更加严重。故在永乐年间定都北京以后,又大量进行了迁民。
(王子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