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苗医捐资10万元,苗寨建寨门聚灵气

2025-03-16 11:05:22来源:苗族青年网

打印 字号: T|T
       2月23日,龙里县湾滩河镇打夯苗寨吹起悠扬的芦笙、欢唱动人的苗歌,喜气洋洋地举行寨门奠基仪式,村民们满怀欢喜地期盼新寨门给村寨增强乡村振兴的新气象和新动力。
 
       当天,捐资给打夯苗寨建设寨门的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贵州省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南明区中医医院原院长、苗韵草堂中医医院院长、苗昌翔中医医院院长、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王昌国送来现金10万元。
 
 
       在捐资仪式上,王昌国热情洋溢地对村民们说,支持打夯苗寨修建寨门,是想让村民们感觉到村寨的新景象,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发展好经济,发挥好优势,在当地更好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发周边数十个苗寨争先争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新未来,让整个片区都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打夯苗寨有200多户,有纯朴的传统村风村约,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优良上进的文化教养,特别是良好的教育培养孩子的风气,成为当地众多苗寨的典范,是大学生最多的村寨。其中,王显位家六个孩子六子登科,现在是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三个本科,成为贵州多家省级媒体宣传报道的闪光亮点,这样重视教育的农民家庭,在全国可能都是值得学习的典型。2025年2月,龙里县委、县政府表彰王显位为“攻坚克难·加速发展”先进个人。
 
 
      王昌国是当地充满爱心的成功人士,他心怀家乡,希望他从小生活的这片民族文化丰厚的乡土能呈现出迷人的景象,每年都要挤出30万元资金来奖励考取大学的学子,资助困难学生,慰问老党员和耄耋老人等助人为乐的好事。
 
      王昌国在外多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看到许多美丽的村寨,寨门给村寨的印象是令人兴奋、促人上进、增人自信、让人敬仰、引人神往等的良好感觉,深思熟虑之后,他首先投入40万元在自己的村寨花溪区高坡乡硐口大寨修起寨门,起名“苗岭大寨”,树起了一种四季朝气昂扬、风生水起、温暖如春的景态和情韵。他认为这样的感觉很好,能孕育一个地区的良好风尚,能促进一域山水充满灵气。
硐口大寨寨门
 
        2024年王昌国捐资帮助与故乡硐口大寨相邻的惠水县濛江街道办新坝村新寨修起了寨门,今年又捐资帮助这个三区县三角地带的打夯苗寨修建寨门,他希望他的事业做得更大更优,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更好地促进需要帮助人群和地方。
 
新坝新寨寨门
新闻链接——
 
王昌国(左)、王敏敏家长(中)
 
        2024年9月5日,贵阳苗昌翔中医院院长王昌国向2024年成功考入湖南大学读研究生的王敏敏的家长表示,每月资助800元给王敏敏作为她在校期间的生活费,这个资助持续时间为三年,直至其研究生毕业。
       王敏敏同学家住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湾滩河镇偏远的打夯苗寨,经济来源靠父母在外务工。如果父母务工只是为了供王敏敏一人读书,那不仅是衣食无忧,还可以说有所存储。但王敏敏的姊妹6人都在大学读书,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三个本科,六个孩子“六子登科”,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王敏敏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面对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王敏敏一家陷入了困境。就在这时,王昌国了解到了她家的情况,决定向她提供资助,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王昌国认为,在苗乡,把每一个孩子都扶持读上大学的家庭不多,更何况有六个孩子的家庭实现“六子登科”,这就更为可贵了,为苗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非常值得赞赏和支持。他说:“高等教育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非常重要,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让王敏敏好好读书去实现梦想。”
       据了解,今年王昌国已经投入20余万
       元开展助学活动,其中花溪区66000元、龙里县56000元、惠水县50000元、雷山县10000元等。
 
 
王敏敏六姊妹
 
        老大王应富,2017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老二王珍珍,2018年考取武汉轻工大学;2022年考取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
       老三王敏敏,2020年考取华东政法大学;2024年考取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老四王晓琴,2021年考取贵州财经大学,目前正在备考硕士研究生。
        老五王艳,2023年考取贵州财经大学。
       老六王应佳,2024年考取遵义医科大学。
 
 
多家省级媒体新闻报道:
 
      《龙里:一个苗族家庭走出六个大学生》
 
      一个博士、两个硕士、三个本科,六个孩子“六子登科”,这是出自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湾滩河镇打夯苗寨的一个家庭。
王应富、王敏敏在回顾学习历程
 
51岁的王显位是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仅有初中文化的他,孩子的学习上无法提供太多指导,但孩子们凭借自身的努力,纷纷迈进了大学校门。
 
一个家庭六个孩子考上大学,除了自身的努力、老师的细心指导、学校的关怀外,还不得不提当地开展了八年的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
 
日前,在打夯寨的村寨办公室,热热闹闹地开展着打夯第八届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
 
在此次助学活动中,作为摆省片区首位博士的王应富,向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弟弟妹妹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他说道:“作为第一届就获得爱心捐赠的我,能参与今天的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向大家汇报我在大学的学习情况,能够激励更多的苗家子弟继续求学,我觉得意义非凡。”
 
2017年王应富以龙里中学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这在当地苗寨可是个大喜事。当地群众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第一届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希望打夯苗寨更多的弟弟妹妹向王应富学习,争取走出大山回报家乡。
 
摆省片区位于龙里县的最南端,打夯寨作为摆省片区新龙社区的一个自然寨,距离县城55公里,离湾滩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有23公里,全寨共有152户 914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里的发展相对滞缓。
 
王显位介绍奖状背后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里人们思想较为传统,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不够长远,仅仅停留在能识字算数的层面。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持续投入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摆省片区的读书观念已悄然转变,王显位一家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走进王显位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满一墙的75张奖状,尽管有些由于岁月的侵蚀,已开始出现斑驳的痕迹,却格外引入注目。“这些大多只是小学的奖状,因为家里空间狭小,还有许多奖状无处张贴。”黝黑精瘦的王显位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他从书柜中拿出一堆获奖证书和奖状,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火炉旁。
 
       对于王显位而言,培养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初衷质朴而简单。他感慨道:“我们吃过没文化的苦,不想让孩子们像我们一样,期望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王显位一家人在分享录取通知书的喜悦
 
       1991年,王显位初中毕业,当年他是寨上仅有的两名初中毕业生之一。即便如此,当他和爱人前往上海、浙江等地打工时,因文化程度低只能从事一些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他便暗自下定决心,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些苦。
 
       1998年,老大王应富呱呱坠地,这个孩子的降临给了王显位无限的憧憬。为了悉心照料孩子,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务工,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幸运的是,王应富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王应富在校期间,勤奋踏实,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学习上刻苦努力,他在家里也乖巧懂事,每逢假期回到家中,便会主动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如今,弟弟妹妹在假期也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为家庭减轻负担。
 
        令人欣慰的是,2017年王应富以龙里中学理科第一名616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成为了打夯寨乃至摆省片区的骄傲。进入大学后,他依然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于2021年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更是成功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博士研究生。
王应富帮助母亲搬运玉米
 
      今年暑假,王应富回到家乡探望父母。
 
     “从小看到父母到处打工挣钱供我们读书太辛苦了,我只能努力考出好成绩让他们宽慰。老师一直教导我要好好学习,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前景,我自己也渴望走出大山,希望以后能为家乡的发展做点实事,不辜负父老乡亲的厚爱。”王应富说。
 
     老大王应富的刻苦求学,为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
 
     如今,六个孩子都迈进了大学。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王显位夫妇依靠在附近工地务工的微薄收入支撑着孩子们的读书和生活费用,家庭生活一度捉襟见肘。幸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的好政策犹如“及时雨”,让王应富兄妹6人没有因贫辍学,每个孩子们在教育上都得到了相应的资助。孩子们考上大学后,也都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并在大学积极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王显位一家人合影(2022年2月4日摄)
 
       “无论如何,有了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看到孩子能够读书,长大有出息,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王显位满怀感激地说道。
 
       王显位的故事只是摆省片区近年来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了转变当地的陈旧观念,推动摆省片区教育事业的进步,让更多人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从2017年开始,打夯寨就开展了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至今已举办了8 年,共资助了39人次,累计金额达75810元。
 
       王显钰是打夯寨走出的一名公职人员,作为参与组织开展传帮带志愿助学活动的牵头人之一,提及这项志愿助学活动时,充满了自豪。“我们捐赠的金额或许不多,但关键在于通过这项活动推动了移风易俗,促进了乡风文明,让能读书、读好书在山乡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风景秀美的打夯苗寨
 
      在打夯寨的影响下,龙里县湾滩河镇苗族聚居区的摆省社区、果里村、岱林村等地也纷纷开展了志愿助学活动,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成为了新时代苗族山乡的新风尚。(王立信  王家丽  陈兴棱)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