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话说珩厝

2025-03-10 10:07:55来源: 王敬龙 美篇

打印 字号: T|T
       天下王氏,原本一家。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珩厝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故事,享有“星火早燃,红旗不倒”的美誉。珩厝村目前还完整保留着中共同安县委第一次会议旧址、厦门破狱停歇点、宫口祖祠、抢盐斗争旧址、爱国军庙、防空洞等红色战斗遗址等。
     闽南旧民居,红砖古厝群。
 
 
  中共福建省委原常委,福建省原常务副省长王建双

情怀梓里
王建双(福建珩厝)
 
       东海银滩兴富饶,南山育人耪闽峤。始祖领风骚,千年一梦遥。东风泽万家,点缀翔安娇。珩山何辉煌,风流盼今朝。
 
     作者简介:
 
      王建双,1936年生,福建翔安新店珩厝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福建省轻工业厅副科长、副处长,青州造纸厂党委书记,福建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厅长,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福建省常务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务副主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福建省原常务副省长王建双墨宝
  厦门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豪杰
 
个人履历:
 
        1964年至1969年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69年至1970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待分配(文革)。1970年至1972年福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锻炼。1972年至1982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科研秘书、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1982年至1984年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副书记、代书记。1984年至1987年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87年至1989年厦门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89年至1999年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1999年4月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书记、中共厦门大学委员会党校校长。2004年7月经中共中央任命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厦门大学原党委书记王豪杰亲笔题字
 
珩厝书法爱好者王丕灶真迹
 
 
珩厝书法爱好者王龙源真迹

故   里
王敬龙(福建珩厝)

游子走天涯,
湿巾梦返家。
闽王荫后裔,
龙凤舞朝霞。
 
  “有几间厝,用砖仔砌,看起来普通普通,时常出现我的梦中,彼就是我的故乡。”这是宝岛歌王叶启田的经典名曲《故乡》,此歌一问世,便风靡海峡两岸,传唱至今。它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与乡愁。
 
       游子,于我而言,说是又不是,说不是又是。我于1972年11月25日(农历)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县新店镇珩厝村(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香山街道珩厝社区),1979年9月至1984年8月就读于珩厝小学,定居家乡共十二年;初中起外出求学,后从教至今,漂泊异乡近三十五载。虽长年在外,但只要有空,我便心急火燎地奔回魂牵梦萦的故乡,谈不上衣锦还乡,只是思乡心切,唯有不时忙中偷闲,返乡探望,方能一解思念之苦。
 
       每次回到家乡,除了与家中老人叙叙旧,聊聊天,谈谈心,说说笑外,我都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身不由己地深入家乡腹地,到处走走,四处看看,试图从红砖古厝里找寻历史的痕迹,从残垣破壁中聆听岁月的启迪,从钢筋水泥里感受时代的脉动。
 
       众所周知,珩厝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南部,南与大嶝、金门隔海相望,北连霄垅村及厦大翔安校区,东邻霞浯村,西接东园村,自古多姓聚居,有王、梁、林、陈等,其中王氏最多。据村史记载,珩厝王氏分东西王,均系开闽王后裔。珩厝东王始祖王仁斋生男二女一。王仁斋夫妇约于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从晋江罗山杏墩(今杏田)携幼孙元户沿海边西行至同安东海隅之白石行(今珩厝)搭茅屋居住,以开荒讨海为生,艰苦奋斗,培养幼孙王元户于宋度宗庚午年(1270年)进士及第,至今已繁衍数百年。珩厝西王始祖王庭公则于明洪武二年己酉(1361年)由大嶝院兜携眷入迁珩厝居住。
 
       珩厝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上下数百年孕育英才无数。它既是闽王后人聚居地,又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有史以来,珩厝村民一直团结友爱且精忠报国,从来不乏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者不计其数。远的不说,就在革命战争年代,以王曼克、王庶民、王丛生和王福星等人为代表的珩厝人,积极参加革命,组织和领导广大地方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参与1930年中共福建省委的“五•二五”厦门劫狱斗争,将出狱难友护送到珩厝村停歇,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其中一些人后来担任省、中央重要部门领导),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谱写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诗篇,至今仍被世人吟哦传诵。
 
       建国后,珩厝村人才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有名声动京城的珩厝村已故书记王知算。此人公而忘私,一心一意为村民造福,今已名垂村史,永为后人缅怀与追思。
 
       据村史记载,王知算是珩厝村解放后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解放初期到一九八O年六月几乎无间断地担任一把手。其在位期间,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为村民服务,勤勤恳恳地为村民造福,向高山(南山,系村后高坡地)要粮,向大海要钱。他团结并带领广大珩厝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将珩厝南山“狗屎埔”变成水稻丰产区;大兴围海造田工程,使荒芜的海滩变成银晃晃的盐山等。
 
       在王知算书记治下,珩厝村不仅村殷民富,而且群英荟萃。他们先后成长为福建省各条战线的有用之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建双以及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王豪杰,两人系珩厝村标杆性人物,至今村里尚无人能出其右。此外,珩厝村还培育出原鼓浪屿区区长王绵绵(即吴珊,副厅级)、原中共同安区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巡视员王建青(副厅级)、原厦门海关副关长王良水(副厅级)、原福建省公安厅纪委书记李青(副厅级)、原厦门非矿公司董事长王展超(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原厦门理工学院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家回(副厅级)、原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巡视员王建多(副厅级)等58个处团级党政军干部以及国内独树一帜的标准横草第一人、著名书法家王东南。
 
        据著名作家王安忆本人说,她也是货真价实的珩厝人,这有待村史专家进一步考证。按百度介绍,王安忆,女,1954年3月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珩厝村),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996年发表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王安忆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自1980年代中期起盛行于中国文坛的“知青文学”、“寻根文学”等文学创作类型的代表性作家。
 
        珩厝村人才之盛,一时无俩,时至今日世人仍津津乐道。
 
       王知算书记一生风光无限,生前多次受到省、市、县表彰,每次载誉归来,村人总是倾城而出,夹道欢迎。
 
       村中老人至今仍念念不忘王知算老书记,时常在茶余饭后提及他老人家当年赴京面“圣”一事。那是一九六六年的九月,因“五干”(苦干、勤干、肯干、能干、实干)而惊绝于世的王知算书记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京期间,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的亲切接见。在京期间,其他代表平日仰慕其名,纷纷主动抢着与其合影留念。
 
       由于积劳成疾,抢救无效,王知算书记于1980年6月去世,享年六十二岁。斯人已逝,民心犹记。
 
       王知算书记对先父王玉水有知遇之恩,识才任用其于困难时期。先父王玉水作为珩厝村贫协主席和支委与其共事凡十九年。先父在世时,对早他故去的王知算书记一生没齿难忘。每每与我们谈起王知算书记,定危襟正坐,肃然起敬,言必说王知算书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其政治上的引路人、思想上的导师,是珩厝人民的好儿子。
 
       近代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很多地方因邻近东南亚,故得地利,盛产华侨。然此并非国人所愿,诚因当时灾祸频仍,民不聊生,迫不得已而背井离乡。
 
       珩厝村乃其中一例。早期好多珩厝先民迫于生计,或远下南洋(即东南亚),或奔赴港澳,要么经商致富,要么苦干积财。他们思家心切,爱乡情浓,常主动捐资办学,积极奖教助学。他们并非巨商豪富,因此财力有所不逮,能量毕竟有限,远不及华侨领袖、民族光辉陈嘉庚之富甲一方而倾资办学,但仍能尽力而为。如旧珩厝小学系星侨捐资创建,村奖学基金会由已故华侨先驱王文旭首倡并以其名字命名,其亲属遵其遗嘱,接棒至今。从1995年用24万启动资金发起奖学基金会,至2018年初,王文旭奖学基金理事会已成功举办23届助学活动,资助了包括大学生、中学生、中专生、特困生等668人,资助金额超过90万元。
 
       现如今,珩厝村虽已走进新时代,村民大多家有余财,不复昔日穷酸相,家乡新农村建设也有政府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但有些心系家乡、不忘故土的华侨及其家属一如既往,数十年如一日地发光发热,造福桑梓。此诚赤子之心,生死不渝也。
 
  闻名遐迩、人才辈出的厦门市翔安区珩厝小学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富,是珩厝人民心目中的好学校。
 
       珩厝小学原名私立珩江小学,创建于一九二七年,曾于一九三三年改名为公立珩江小学,后于一九四九年更名为同安县珩厝小学,2003年又改名为翔安区珩厝小学,迄今为止已历经九十二个春秋。
 
       学校早年办学史与金南同的边区革命斗争史紧密相连。1937年,王曼克从苏北革命根据地回到珩厝村,担任珩厝小学校长,教员王云萍(珩厝村王展超之父)、王石苇(珩厝人)等都是革命者。珩厝小学成了当时中共同安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据点。1938年底,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派苏棠影、许金民到珩厝小学以教师为掩护开展地下活动;1940年4月,又派谢振群到珩厝小学组建中共金(门)南(安)同(安)边区区委,书记谢振群,组织委员许金民,宣传委员王福星(珩厝人)。金南同区工委下辖教师、学生两个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有学生党员7人,均为珩厝人,他们是:王福星、王绵绵(吴珊)、王清坤、王曼发、王今古、王通思、王金练。学生支部书记王福星。珩厝小学便成了当时中共金南同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据点。当时,中共地下党在珩江小学创建了党支部和县团委支部,还成立珩江少年歌剧团和读书会,配合形势开展革命活动。学校一度成为厦门破狱斗争中被营救同志的停歇点。
 
       解放以来,在海内外王氏宗亲的关心下,珩厝小学于1950-1987年间集资募款,共建校舍面积达2027平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珩厝小学全体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为国家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学校本着“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之教育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及时捕捉到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塑造了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珩厝小学于1993年被评为“厦门市文明学校”,1996年接受国家“六督导”检查组评估顺利过关,1997年被评为“省示范学校”,多次接受市复评均以优秀过关。
 
     珩厝山美水美人美厝亦美。珩厝村的每座厝、每栋楼,无论是红砖古厝、番仔楼、石头厝,还是钢筋水泥建筑,都有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和传说。珩厝民居的故事如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长年流淌在乡间村落,世代相传,始终未曾消逝。
 
       列位若有余暇与兴趣,不妨随我走进珩厝,到街头巷尾四处蹓跶,亲耳聆听珩厝的乡音乡曲,切身感受珩厝的风土人情,那定是一番与众不同的新奇经历。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