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持文柄主盟吾道 议国政正直不讳 ——王磐对于元代典章制度建设的贡献

2024-10-18 10:07:02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打印 字号: T|T
持文柄主盟吾道  议国政正直不讳
——王磐对于元代典章制度建设的贡献
作者:王长华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开国文臣集团中,王磐应该算是“亡国之俘”。他在金正大四年(1227年)中经义进士,被授为归德府录事判官,但没有上任。金末,他避难于淮水、襄阳之间。金朝灭亡后,被东平路行军万户总管严实聘为教官。元初东平府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延续了金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同时也为元朝廷培育、储备了一批政治、文学人才,王磐就是其中之一。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叶爱欣在《元代东平府学文化活动考论》中指出,在元初大都文坛形成的文学群体中,东平府学师生是最主要的力量; 而且该府学元老王磐、商挺俨然就是文坛领袖,以他们为中心的诗文唱和是当时大都文学活动最主要的内容。同时,由于东平府学师生在元初朝廷的影响力,无论中原文士,还是江南士子,多趋依以自存。
 
       王磐在翰林院居官二十多年,被公认为“文坛盟主”。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李谦在为王磐所撰的《墓志》中评价说:“(公)夙有重名,持文柄主盟吾道,余二十年,天下学士大夫,想闻风采,得被容接者,终身为荣。”“公性刚方,凡议国政,必正直不讳。”“为文冲粹典雅,得体裁之正,不取尖新以为奇,不尚隐僻以为高。诗则述事遣情,闲逸豪迈,不拘一律。”另外,王磐还是一位书法家,“惟善嗜书,晚年益造精妙,笔意简远,神气超迈,自名一家。持缣素求书者,继踵于门,应之不少拒,人得遗墨,争宝藏之。”
 
       在明代宋濂等人所撰《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中,即有王磐的传记;元朝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二《内翰王文忠公磐》,就是专门为王磐所撰的传记,本文即以此两文为本,对王磐的事迹做一梳理。
 
王磐画像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今属河北邯郸市永年区)人。世代以务农为业,一年可以收获万石小麦,当地人称呼他家为“万石王家”。父亲王禧,在金朝末年,曾捐款资助军需,被补授为进义副尉。蒙古大军攻破永年,将要屠城,王禧拿出全部家产,资助军需,民众这才幸免于难。金正大四年,王磐二十六岁,登进士第。元世祖中统初年,擢升为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元代益都路辖州县较多,辖域广大,其位置大致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沂市、枣庄市辖区、青岛市大部,以及广饶县、博兴县一带。益都路与益都县同城而治,路治俗称南阳城,在今潍坊青州市老城区)。蒙古大军在包围济南,平定李璮叛乱时,王磐曾参议行中书省事。后来,升迁为翰林直学士,不久,出任为真定宣慰使。至元元年(1264年),再次被召入翰林院,不久,兼任太常卿,拜为翰林承旨。王磐居官翰林院二十多年,多次请求退休,但朝廷不许。在八十二岁时,才允许了他的请求。至元三十年(1293年)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遭逢兵变  设帐东平
 
       王磐自幼就志趣不凡,从开始治学就知道自我勉励。金国迁都到汴梁,他全家也南渡黄河,定居在汝州之鲁山。二十岁时,听闻偃城(今属河南漯河市)麻九畴(字知几,号徵君)为当时著名儒士,就带上干粮,拜其为师,跟从他治学,勤奋苦学,备尝艰辛。金正大四年(1227年),他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经义进士第,被授为归德府录事判官,但没有去赴任。从此,治学更加努力,经常摄取经史,逐渐深入百家,他创作的诗歌古文,波澜起伏,阔大奔放,浩无津涯,义理深奥,含意隽永。
 
 
麻九畴书法作品
 
       壬辰(1232年)年,河南之地遭受兵燹,王磐举家避难,南走襄阳,南宋制置司(制置司的长官称为制置使。唐大中五年设置,经略谋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因与金作战,设置渐多,多以安抚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称为“制置大使”。制置使管辖治理数路军务,类似明清的总督)久仰王磐的大名,请他署理议事官。丙申(1236年),襄阳城被蒙军首次攻破,王磐只好孑身一人北归,到了洛西,正逢中书令杨惟中受命招集流落的士人,一见到他非常高兴,立刻记录下他的姓名,并给他颁发了告身(古代授官的文凭),询问他今后将要去哪里?王磐说渡过黄河,暂时去河南北部一带栖身。
 
       谁知在这里定居时间不长,正逢王荣之变,王磐只得离开此地,隐居于共山(共北山、九峰山,在河南省辉县市北),不久,又迁徙到相州。
 
       当时,东平总管严公(严实,时任东平路行军万户总管)兴办学校,招揽儒士,他被虚席迎接,并聘请为教官。王磐师道尊严,不知者远远望去,好像高高在上,不可接触,但等到接近他,却给人温暖和悦的感受,随问随答,娓娓而谈,使人不知疲倦。他言辞简约,理义明晰,往往在他讲解文章的句读和对人物的褒贬之间,学习者就已经明了文章的大意了。受业者经常有几百人,往往为当时名士。就这样,在这里居住了几年,王磐又东游古代齐国之地,逐渐喜欢上这块东方的风土,萌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
 
       忽必烈中统(1260年)建元,拜王磐为益都等路宣抚副使。时间不长,他就以疾病为由辞职。中统三年(1262年)春,益都行省长官李璮已有造反的动向,王磐察觉后,就用一辆柴车,拉着妻儿悄悄地潜出城外,挺身奔往济南。在济南安顿好妻儿后,他乘着驿站送信的车赶往京城。当时,李璮的岳父王文统因受到牵连而被诛杀,朝中士大夫惴惴不安,惶恐不已。王磐到京后,侍臣禀报给忽必烈,世祖立即召见他,仔细询问了很多事情,并嘉奖他忠诚不渝的节操。朝廷平叛大军包围了济南,王磐的家属尚在围城之中,朝廷还授予他参议行中书省事一职,王磐每天谋划军中事务,一句话不提家中私事。直到山东叛乱平定后,他才带着妻儿来东平府定居。
 
禁止奸猾  扶植善良
 
        不久,王磐被拜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在任上,他禁止奸猾暴虐,扶植善良,民众才得以安定下来。先是,衡水监县忙兀带(元朝将领,蒙古塔塔儿氏,行军万户铁里哥子,初任博州路奥鲁总管),挟势行私,所作所为多有不法,他的部属之下有一位名叫赵清的,揭发其作奸犯科的种种情形,并告发到官府。忙兀带的罪状非常清楚,监察官吏准备立案审理,其妻子非常恐惧,就思谋着如何将赵氏一门灭口,就贿赂其家人,乘醉酒之时,在夜晚潜入赵清家。赵清由于逃匿而幸免于难,而其父母妻儿则全被杀害。赵清来告状,但官僚们却不予审理,而且还想更换忙兀带的供词。王磐愤怒地说:“事情果真如此,死者何辜!”他立即上奏,将忙兀带绳之以法,并籍没其家产,将其一半赔偿给赵清。
 
        真定有从西域来的商人,以借贷取息,高利盘剥,如果不按时偿还,就将欠债者逮捕到私室,笞击拷打,并戴上脚镣手铐,恣意妄为,凶恶残酷,人们不胜其残酷,称其为“阎罗王”,此人还多次干扰官府公务,同僚们十分畏忌,只能听其所指。但王磐却不买他的账,不仅正言厉色地诘问斥责其人,还叫手下将其揪住,拖出衙门,鞭挞了数十下。当时,王磐正在西北城上处理政事,就命左右将其人扔在地上,全郡之人无不称快。一直等到王磐公务处理完毕离去,这位胡商再也不敢飞扬跋扈。
 
罢除运司  制定朝仪
 
        至元七年(1270年)春,王磐被再次征拜为翰林学士,他入见拜谒宰相,首先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当今为害民众之官吏,尤其以转运司最为严重,甚至有敲骨吸髓,使纳税人成为白骨,使民间老百姓死后无钱下葬者,应当尽快罢除这一弊政,以缓解民之急困。”不久,朝廷果然下诏,罢除了转运司。
 
 
元代的转运司发展到后来,弊端丛生,王磐上奏罢除了这一机构
 
       权臣阿合马主持政务时,故意指使大臣奏言说,尚书省应当并入中书省,并拜右丞相安童为三公,这在名义上是表示尊崇,实际上是变相剥夺了他的相权,朝廷下旨朝议讨论。王磐说:“两省合二为一,任命右丞相总领统摄才为方便。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两省还不如姑且依旧。三公如果不参与政务,就不应当虚设。”就这样,权臣的私论被阻止,没有得逞。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王磐还兼任太常少卿,这是朝廷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少卿是太常寺的副长官。当时,出入宫阙的制度尚未建立,朝议程序也未制定,但凡朝廷遇到大事需要道贺,不管大臣还是庶民,无论贵贱,都集中在大帐或殿前,执行警卫任务的侍卫队厌烦人多,就挥杖击打,经常是驱逐了一批,另一批又围过来,顷刻之间,反复多次。王磐十分担心,这样混乱无秩序的做法,恐怕被外国人耻笑,就上奏说:“按照旧制,天子宫门不应入而入者,就是擅自闯入。由外及内,罪之轻重各有差异。应当下令,让宣徽院登记两省(中书省、尚书省)以下各机构长官的姓名,各依班序,听通事舍人传达呼叫,并赞礼导引,然后再进入宫殿。有胆敢擅越次序者,由殿中司纠察,对其进行罚俸的惩戒;不应入而入者,应当按照擅自闯入治罪。这样做,才有可能使朝廷礼仪整齐严肃。”此后,如他所言,制定了朝仪制度。
 
维护孔林  举荐贤俊
 
       王磐又进言说:“曲阜,是文宣王孔圣人的故乡,孔林和孔庙都建在那里,历朝历代都专门拨出百户人家,让他们打扫林庙,我大元应当沿袭前朝的做法,把这百户人家的差赋全部免除才好。这些人家的岁赋,算起来为钞不过六百两,仅仅就是朝廷一位六品小官一年的俸禄。我圣朝疆宇万里,每年收入的财赋以亿万来计算,难道宁愿惜疼一位六品官的俸禄,而不给予洒扫孔庙的费用吗!这对于府库来说增加不了多少,但对于国体的损害却很大啊!”当初,历朝历代都拨出百户人家,专门看管、洒扫孔林和孔庙。后来,元朝建立后,尚书省的大臣括户(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时,将这百户人家全部登记为民,向他们征收赋税,因此,王磐才专门提及这件事情,恢复了历朝尊孔的制度。
 
 
山东曲阜孔林
 
        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听闻全国各地监狱中的囚犯越来越多,就下旨敕命各地,自死罪以下的囚徒,都暂时遣送回家,等到秋后的七月,再回到京师继续服刑。等到期限到了,这些罪犯全都回来了。世祖大为感动,非常怜悯他们,全部原谅了这些人的罪行。此后,下诏让词臣草诏,准备宣示天下,但却不明确指示旨意,时间长了,词臣们所草之诏,都不符合世祖的旨意。王磐就以释放囚犯的意思,上奏章给皇上,世祖高兴地说:“这就是朕的心思啊,想说而不能说出口,爱卿能够为朕代言啊。”对王磐嘉奖不已。
 
        至元十年(1273年),王磐再次请求致仕(退休),世祖明确下诏,不予准许。于是,王磐举荐了宋衜(dao)、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谦等人,并说这些人都是一时才俊,应当供职于翰林苑。
 
培养人材  按期致仕
 
        国子监祭酒许衡将要告老归家,世祖诏命中书左丞张文谦(字仲卿,今河北邢台人。自幼聪敏,与刘秉忠同学于邢州紫金山,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忽必烈幕府重臣。他在元朝统一、元初经济恢复发展、制订《授时历》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询问王磐,王磐说:“自古以来,一国之政,必须要与人材一起共同治理。如果没有学校,人材将从何而得?当今许衡教育生徒极有法度,这些人在数年之后,都可以从政,因此,培养人材,这项事体所系极大。许衡平素廉洁耿介,我揣测他之所以请求退休的原因,是因为在他门下学习的生员人数很少,就这样白白领受俸禄,他是心中有所不安,才这样做的啊!应当大量增加生员,使他们跟着许衡学习,这样人材培养才有成果,许衡接受俸禄,才可以心安啊。”世祖立即下诏,听从王磐的建议。
 
        至元十一年(1274年)秋,王磐患上了腰腿痛病,连走路都非常艰难,就在家里养病。世祖遣人询问病情,并赐给名药。王磐说:“前代用人,二十岁开始从政,七十岁了就可以致仕(退休),这是用其才干与精力,怜悯其衰老,养其廉耻之心。当今入仕者,不限年龄,到他衰老了或者患有疾病时,需要人抬着、抱着而登厅堂,此人就算自不知耻,朝廷也不以为非,这很不好。”每遇朝议会集之时,王磐多次提及官员们如何按期退休的事项。因此,自他开始得病后,就自己停掉了月俸,而且从冬至春,坚决请求致仕。世祖遣使告诉他说:“爱卿年纪虽高,不能继续处理繁重的事务,可以安然坐着,指挥别人来做啊,为何要辞职呢!”仍然下旨给右丞相:“王学士的忠顺之节,平素就极为显著,他的俸禄可以保留终身。”还再次下诏,让有司将停发的俸禄全部补齐。不得已,王磐只好再次复出。以后,但凡国有大政,必须先咨询他的意见,然后再施行。
 
严明军纪  保留监司
 
        元代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王恽在《玉堂嘉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召集百官,讨论当时钞轻物重的事宜,即货币发行数量多少和物价高低的关系。王磐对答说:“物资贵则货币不足,物资贱则是货币发行有余。因此,朝廷一定要节约用度而不轻易浪费,这样大致可以使物资和货币保持平衡。”
 
 
《玉堂嘉话》,元代王恽著
 
        当时,朝廷正要准备征伐南宋,但凡运筹帷幄、谋划军事方面有不同意见,世祖即派宦官询问王磐,而王磐则尽力用心回答,写好奏章,这些意见大都被采纳。朝廷还准备征伐日本,又遣使询问王磐,他上奏说:“当今正在征伐宋国,应当倾尽我国全力,这才可以将其一举歼灭。如果再分散国力,征伐东夷,恐怕旷日持久,大功难成。应当等灭宋之后,再从容谋划,也不为晚。”
 
        南宋被攻灭后,王磐进言,必须立即采取约束军士,选择任命官员,赏功罚罪,推广恩德诚信等措施,这样才能安抚新附之地,消弭贼寇盗匪,使局势迅速安定下来。他上陈之策非常完备,基本上都得到了施行。
 
       至元十三年(1276年)冬,朝廷在朝议时,想裁汰冗官,但主政的权臣以不便行使职权为理由,建议将按察司也一并裁撤。王磐上奏说:“外路州郡,离京师遥远,滥竽充数、贪污暴虐的官员和属吏,侵害小民,使他们无处控告,只有依赖按察司来审理。如果将按察司也认为是冗官,全部罢去,则小民即使冤死也无处告诉。可能有人会说京师有御史台,足以纠察四方之事,其实情况不完全是这样。御史台即使纠察朝廷百官、京畿附近的州县,尚有不到的地方,何况还有周边外路千百城的事务呢?如果将按察司并入转运司,而当今之转运司专以营利增课为职责,与管民事的官员职责不同,那有闲暇关顾到小民之冤屈呢?臣以为保留按察司才是便宜之策。” 由于王磐的进言,按察司才没有被罢除。
 
 
        元代的按察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等事务
 
议定官制  谏阻伐日
 
        江南平定后,朝廷大加赏赐有功之臣,但在加官进爵时,升至宰执(又称“宰执官”,为宰相与执政官的合称,是宋元时期的政治概念,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高位者竟有二十余人,朝廷决定议定官制。王磐上奏说:“历代的官僚制度,都是设定官品,既有爵号,也有职位,爵号表示荣誉和宠幸,职位则是委任其一定的事权。臣下有功有劳,随其大小,赐以官爵来酬谢;有才有能,堪称其所处之职位,这是人君驾驭臣下的手段。臣以为,对于有功之人,应当给其加升散官(指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或者赐以五等爵号,如汉、唐封侯的制度就可以了,不宜委任其以具体的职位。”
 
        至元十九年(1282年),朝廷准备大举征伐日本。王磐入宫谏阻说:“日本列岛不过是东夷小国,从海路进军既危险且遥远,即使战胜它也不足以显示我国的威严,如果不能取胜则有损国威,还是不予征伐为好。”当时,朝廷大军已经出征多日,世祖认为王磐的谏阻不合时宜,极不恰当,龙颜大怒,对他说:“伐日是我国既定的国策,但凡谏阻者都不赦免,难道你有他心而这样做吗?”王磐对答说:“臣赤心为国,才敢有话就说。若有他心,当年为何从叛乱之地冒死归国呢!况且,臣已经到了八十岁的年纪,又没有儿子,即使有他心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说罢,毅然走出朝堂。第二天,世祖立即派遣侍臣以温和之言安抚慰问,让他不要担心恐惧。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磐以年老为由,再次请求退休。丞相和礼霍孙(元代蒙古人,时任中书右丞相)上奏给世祖,这才下诏允许了他的申请,进升为资德大夫,然后致仕,但仍然给予一半俸禄,直至终身。告老回乡的前一日,公卿百官们设宴饯行。第二天,皇太子在圣安寺(遗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赐宴款待他,公卿百官还将王磐送至丽泽门外。朝廷仍然命他的女婿在其府上任职,以便侍候赡养。此后,世祖在公务之馀会见大臣之时,还多次询问王磐的生活起居状况。王磐则安适自得,对于家事也不闻不问,就这样怡然自得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阿合马是忽必烈十分宠幸的近臣,但王磐对其擅威弄权做了坚决的斗争
 
       王磐性格刚直,品行端方,但凡商议国家大政,必然直言不讳。即使在皇帝面前奏事应对,也不肯轻易顺从,苟且容忍,曲意迁就。为此,世祖曾经以“古直”二字来形容他。即使那些权贵势要和佞幸之人侧目而视,他也不管不顾。阿合马正当势焰熏天之时,拿着重金,请求王磐为他撰写文章,想刻在碑上,但被王磐严词拒绝,一字不写。王磐夙有重名,主持文坛,力行儒道,大概有二十余年。天下学士大夫,渴望一睹其风采,如果得到允许和接待,则终身引以为荣。他讲学时,言辞清晰,议论简练,义理精到,见解深刻。当时,学界中有些喜好辩论者,正当其词语纵横,广征博引,不可屈服之时,王磐则慢慢开口,只说出一句话,这些好辩者竟一时语塞,不得出声。他的文章中和纯正,庄重典雅,得体裁之正,不以尖利和新奇为机巧,不以隐晦和偏僻为高超。其诗歌,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则闲适飘逸,豪放脱俗,不拘一律。对于程、朱性理之书,日夕玩味,手不释卷,老而弥笃。退朝而处,闲居之时,则闭目端坐,以儒学义理涵养其心;而对于世俗纷华,则概不过目。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书法,到了晚年,其造诣更加精妙,笔意简远,神气超迈,自成一家。当时,手持缣素(细绢,可供书画)求他的书法者,在其门前络绎不绝。王磐则全部答应,毫不拒绝,人们得到他的书法作品,非常珍惜,就像宝物一样收藏起来。
 
        至元三十年,王磐九十二岁(1293年)。去世的那天晚上,有一颗巨星落在他家正房的东面。去世后,朝廷赐予他端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洛国公,谥文忠。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