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为治之本 在于得人 ——王恽对于元代国家治理所做的贡献

2024-10-18 09:58:51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打印 字号: T|T
为治之本  在于得人
——王恽对于元代国家治理所做的贡献
作者:王长华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王恽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文大家和元世祖时期的重要文臣,在金末元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其诗文影响遍及整个元代。一生仕宦,是元世祖、裕宗和成宗三代谏臣。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其书法,于遒劲中见委婉,自成一体。
 
元代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有《挽王恽》一诗:
 
束发耽经晚益勤,平生精力尽斯文。先朝十老今余几,当代三王独数君。李贺屡烦韩愈驾,羊昙空阻谢安坟。玉堂寥索人何在,落日淇川满白云。
 
可谓对王恽一生的概括。
 
王恽的事迹,在宋濂等著《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五十四·王恽传》(乾隆四年校刊)、柯劭忞撰《新元史·列传第八十五·王恽传》,以及王恽著,其长子王公孺辑编的一百卷《秋涧先生大全文集》等典籍中均有详细的记载,本文即以前者和后者为本,对王恽的事迹做一概述。
 
王恽,字仲谋,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元朝在汲县设立卫辉路总管府)人。
 
据2013年河南大学宋福利硕士毕业论文《王恽年谱》载:王恽的“高祖王仲英,为郡吏,官至河平军节度府都目官,年三十八得暴疾而卒;曾袓王经 (1139——1214 ),字伯常,不仕,贞佑二年甲戌(1214)春正月十一日卒, 享年七十六,谥文元先生:祖王宇(1174——1224),字彦宇,官至金朝敦武校尉。正大元年(1224)卒 ,年五十一;父王天铎(1202——1257),字振之,号思渊子,官至金朝忠显校尉,元宪宗七年(1257)秋八月十八日卒,享年五十六岁;长子王公孺,字绍卿,生卒年不详,推氏(其妻)所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任秘书监著作佐郎,大德二年(1298),进著作郎,大德七年(1303),授卫州推官。”可见,王恽一生主要活动于元世祖时期,为有传承 的名儒之家。
 
王恽生于1227年,自幼就有材干,操履端方,好学不倦,善于作文,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时人称之为“三王”。
 
王恽画像
 
知无不言  弹劾奸佞
 
        史天泽率军攻取南宋,路过卫州,一见王恽,非常喜爱,以贵宾之礼待之。中统元年(1260年),中书左丞姚枢任东平宣抚使,征辟王恽为详议官(简称“议官”。宋太宗淳化二年,于禁中增置审刑院,下设详议官六人,以京朝官充任,与知院共同详谳大理寺所断案牍,写出书面意见,奏报中书,再由中书奏请皇帝论决。神宗元丰三年,审刑院并归刑部,详议官亦转为刑部属)。
 
       当时,蒙元刚刚一统天下,中书省和各部也初步建立,朝廷敕令各路,各自推荐儒士和官吏之中能够理财者各一人,王恽得到推选,到了京师,他立即上书,纵论时政,与渤海周正一起,共同擢升为中书省详定官(殿试时复查并最后评定试卷等第的考官)。
 
        中统二年(1261年)春,王恽转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一职,无论治理钱谷,擢拔贤能,议定典礼,考明制度,都能够发挥其所长,同僚们对他非常佩服。至元五年(1268年),朝廷设立御史台,王恽被拜为首任监察御史,他知无不言,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
 
        当时,都水监(中国古代负责水利,包括航运、桥梁工程计划、施工、管理的中央机构)长官刘晸(zheng)交接权势,任用私人,专横跋扈,陷没官仓粮食四十余万石,王恽对他的劣迹进行了弹劾,将其结党营私,弄权谋利的恶行暴露于天下,一时间,权贵们对他非常戒惧,侧目而视。他还揭露说,刘晸监修太庙完毕后,朝廷对他特别赐官加以奖赏,这才过了几年,太庙的梁柱就变得摧朽不堪,他的行径事涉对祖宗的不敬,应当以法论处!王恽上奏后,刘晸自知罪责难免,不久,竟然忧惧而死。王恽任职届满后,陈天祐、雷膺向朝廷交相推荐他。
 
 
       《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王恽撰,清徐郙、李文田补图与校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英殿刻本
 
劝农兴教  平反冤狱  
 
       至元九年(1272年),王恽被授为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
 
       关于王恽在平阳路总管府判官任上的政绩,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理事张勇耀先生在《王恽与元初平阳路经济文化重建》(原文刊发于《史志学刊》2020年第1期)一文中所记甚为详实,现引述如下。
 
       王恽是在44岁的那一年,由监察御史调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的。
 
       王恽到平阳路,面临的艰难情况主要有二:一是元初平阳路遭金末战乱,民生凋敝,吏治混乱,百废待举;二是平阳路幅员极广,领九州一府。相当于现在的晋南、晋东南半个山西。
 
       《政问》一文,记录了他上任前向几位师长前辈辞行并以为政之事请教的过程。右相史天泽(1202—1275)对他说:“汝读书年长,久在朝行,今官外郡,寅奉之心当常若在朝廷时。至于事机变转,不可预料,临时制宜可也。”史天泽嘱其常怀敬奉之心,并临事机变。翰林学士王磐(1202—1293)对他说:“长次不睦,及首沽虚声,今天下之通患。推让有终为上。”即要倡导孝悌民风,并正直立身。国子祭酒、理学家许衡(1209—1281)则对他说:“临政譬之二人对弈,机有浅深,不可心必于胜,因其势而顺导之。同僚间勿以气类匪同而有彼此,或有扞格,当以至诚感发,无所争矣。”将处理政事比作两人下棋,不必事必求胜,而要因势利导;同僚之间则要以诚相待,不争短长,不意气用事。可谓皆良言。在他任职期间,左丞姚枢(1203—1280)、吏部尚书高鸣(1209—1274)每有事经过平阳,“必有言顾慰”。史天泽、王磐、许衡、姚枢、高鸣皆为由金入元的一代名士,对于战争导致的中原民生的艰难凋敝有着切肤之痛,因而对王恽叮嘱之深切,一方面是对王恽寄予厚望,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这些老臣对于国家民生恢复的热切愿望。
 
       王恽四月赴任,五月即为当地官吏定立法条。其《谕平阳路官吏文》记所立法条有以下五点:
 
一、官无大小,俱为一体。
二、官要为民父母,以民生为本。
三、官员要明察秋毫,公正断狱。
四、官员皆受监督,不可妄为。
五、官无大小,皆有使命。
 
       王恽在晋五年,足迹几乎遍历各府、州、县。
 
       “劝农”是王恽在任期间的首要任务。他开列劝农事宜共十一条,令有司将之遍历乡村。王恽巡行中还常和老农交流,了解农事。
 
       在王恽支持下,绛州正平县新开溥润渠,改造浍河以溉农田。
 
       研究表明,元初的农业政策加之各地官员的努力,使元代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与前代相比,元代的亩产量相当宋代的123%,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无疑,王恽这样务实的地方长官,正是当时促使元朝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修复被战争损毁的庙学祠寺等文化设施,是王恽任职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修临汾星丸漏,“漏”为古代计时之器。其《平阳府新修星丸漏记》对新漏之形制记述颇详,可作为元代计时工具的一份科技史料。
 
       修首阳山伯夷、叔齐庙,修泽州天井关夫子庙,修平阳路道爱堂,即平阳府治的前厅。
 
       王恽在重申庙学对于尊崇孔子正道之学的意义之外,还谆谆叮嘱教师要明其大义,尽心育才,并表达了对这一方有着古老深厚文化传统的土地能够“人材辈出,斌斌然追两汉之风”的殷切期望。
 
       开通临汾姑射山道,是王恽任职平阳路期间的一项重要业绩。
 
       此外,王恽五年内也写作了大量诗词,记下了他去往各地考察的情况,并对山西境内的古迹多有题咏,极大地丰富了山西的地方文化。
 
       当时,绛州治下的太平县(今襄汾县),有一位姓陈的人,杀害了他的兄长,却因为向官员行贿而被宽缓刑狱,但受其牵连,被逮捕关进牢狱者竟有三百余人,这个案子拖了五年还久拖不决,朝廷委派王恽去审查。王恽到了太平县后,经过审讯,很快就弄清了案件事实,他立即下令,全部释放被错误逮捕而关押在狱中的无辜者。当时,绛州地面久旱无雨,这一天晚上,大雨滂沱而下。
 
       在离任回朝前所写的乐府《木兰花慢》(其七)中,王恽写道:“老西山倦客,喜今岁是归年。笑镜里衰容吟边,华发薄宦,留连功名事,元有分,且著鞭。”词自注:“十三年平阳秩满,清明日赋。”可见他对自己平阳路五年的治理结果是较为满意的,王恽也因此获得了忽必烈“奉公勤政”的嘉奖。

王恽 著 《玉堂嘉话》

黜置枉法  劝勉太子
 
       至元十三年(1276年),王恽奉命在河南主持儒生考试。至元十四年(1277年),王恽任职翰林待制,拜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不久,就改置于诸道制下,迁任燕南河北道,巡察各郡,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多被罢黜。
 
       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恽官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是官名.秦置,亦称治书御史、持书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或说西汉宣帝时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即管理图籍文书,遂有其名。东汉为御史台属官,置二员,秩六百石.职掌依据法律审理疑狱,与符节郎共平廷尉奏事,选御史考试高第、明习法律者充任),但没有赴任。
 
       元裕宗孛儿只斤·真金尚为太子之时,王恽就将历代明君贤勤于政务、定国安邦的经验和事迹系统地整理成章,编成《承华事略》,于至元十年(1273年)进呈给太子,意在劝勉太子效法古人,以成明君,其篇目有: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崇俭戒逸,知贤审官,总计二十篇。真金阅览时,看到汉成帝不绝驰道,唐肃宗改服绛纱为朱明服,心中很高兴,说:“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会这样去做。”又读到邢峙谏止齐国太子食邪蒿,就对左右侍臣说:“区区一种野菜的名字,怎么会使人走上邪路呢?”詹事丞孔九思从旁回答说:“这是正直的大臣防微杜贱的良苦用心,按礼应当如此。”太子认为这个说法很好,就赐酒慰勉嘉奖王恽,并让各位皇孙传阅观看,并称赞这本书补益很多。
 
       至元十九年(1282年)春,王恽改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就因疾病回到卫辉故里。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春,朝廷诏命左司郎中召王恽回朝,当时,中书右丞卢世荣以善于聚敛而受到朝廷重用,也多次催促王恽来京,但王恽就是不来赴京。卢世荣,名懋,以字行。阿合马专权时,任江西榷茶运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由桑哥推荐,世祖召见了他,命他与中书省官员廷辩获胜,任中书右丞。遂主持财政,整顿钞法、盐法,调整课税,实行官营酿酒、制造铁器,立规措所规划钱谷收支,又公布免课税、地租、定百官考课升擢法等九条。世祖深为倚重,但为大臣所嫉,遭到弹劾,说他理财过于苛刻诛求,天下空虚,所行不符所言等。不久,即入狱被诛。
 
       有人询问王恽不去赴任的原因,他说:“能力小而责任大,剥削众人而为己谋利,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的。就是疏远他,尚且担心被其玷污,何况接近呢!”不久,卢世荣果然事败被诛杀,众人都非常佩服王恽超人的见识。
王恽的著作,由其子王公孺编纂为《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共一百卷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王恽被授为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在任上,他罢黜贪官污吏和不法者共计数十人,复查迟迟不决的案件,将拘禁在狱中的囚徒,审结后立即释放;他还告诫戍守的兵卒,不得寓居在当地居民家中,必须自建军营房屋居住。
 
      他还经常说:“为治之本在于得人!”
 
       王恽向朝廷进言说:“福建所辖郡县五十有余,山脉连绵,距海较近,实为边塞重地,而当地民情却轻浮诡异,自从南疆平定以来,官吏贪婪残暴,以故寇盗往往啸聚于山林之中,不明真相的民众受到蛊惑,往往蚁附他们,剽掠村落;而官兵去讨伐时,当地就会再次遭到蹂躏摧残,这不是朝廷对于新归附的民众一视同仁的本意。当今之时,虽然不能一一选择任命地方太守和县令,而且,行省官僚比如平章左丞等职位尚在空缺,因此,应当特别选任清明干练,平素就有声望,能够体谅天子的爱民之心,文才足以抚慰黎庶,武略足以克敌制胜的官员,使他们镇守一方,安定形势,这样的话,当地治安可以指日而待。”
 
       当时,行省征讨巨盗钟明亮无功,王恽再次分析陈述利害说:“福建新归附的民户有几百万人之多,经过黄华一变,就逃走了十分之四五。如今巨贼猖獗,黄华又残酷蹂躏民众多年,因此,绝不可以拿寻常草寇来看待!何况,当地有溪流山川之险,如果从东面进击,则他们会向西逃走,出没难测,招之不降,攻之不克,应当挑选精兵,申明号令,专门命令重臣节制,以计谋讨伐,使他们势穷力竭,这样才可以攻取其地。”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王恽被召至京师。
 
       二十九(1292年)年春,王恽在柳林行宫觐见世祖忽必烈,上陈万言书,极力陈述时政,被授予翰林学士,嘉议大夫。
 
       成宗即位,王恽献上《守成事鉴》十五篇,所论都来源于儒家经典。
 
       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王恽加通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纂修《世祖实录》。乘此机会,他搜集编纂了《圣训》六卷,上陈给皇帝。
 
        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王恽进中奉大夫。大德二年(1298年),朝廷给王恽赐锭万贯,以示奖励。王恽请求致仕(退休),但朝廷不许。大德五年(1301年),他再次上陈奏章,请求退休,朝廷授予其子王公孺为卫州推官,以便奉养,仍然任命其孙王笴为秘书郎。大德八年(1304年)六月,王恽去世,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其著述有《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并杂著诗文,共为一百卷。
 
 
        元代皇帝多次巡幸驻跸于柳林行宫,王恽曾在行宫觐见元世祖忽必烈
 
操履端方  好学善文
 
       王恽是元代前期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在其四十余年仕宦生涯中,王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五任台宪,三入翰林,留下大量诗文以 及反映元前期社会面貌的记录,这些著述后来被其子王公孺编入《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 。
 
       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郭晓燕在其学位论文《王恽著述研究》(2012年5月)中认为:
 
      《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一百卷,是元人诗文别集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其中前七十七卷为王恽杂著作品,包括诗、词、歌、赋、疏、议、碑铭、墓志、记、序、跋、 行状、辨、说、祭文、赞等不同文体,所记多为金末元初事。后二十三卷包括《承华事略》与《元贞守成事鉴》二卷、《中堂事记》三卷 、《乌台笔补》十卷 、《玉 堂嘉话》八卷,共五部作品。另有《相鉴》五十卷和《汲郡志》十五卷,早已亡佚。
 
     《承华事略》二卷,引述较多前人之语和文化典故,结合历朝历代太子故事说明为政之道,并据此提出个人的政治思想和用人观点;《中堂事记》三卷,以 日志形式记录历史事件,翔实可信,详细记录了元初燕京行中书省的建构情况, 多为它史所不载,可补史阙,对研究元代典章制度,尤其对研究元初行中书省官 制的源流沿革有着非同寻常的史料价值。不少内容提及王恽本人与当时名族贵 卿的交往情况,涉及元代社会不同身份与阶层的人物,便于考见元初人物的活动情况,其中更蕴含了王恽关于治世修身的观念和看法,对研究元代典制、人物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乌台笔补》七卷,详细记载了作者在御史台任职期间开展的 多项活动,也有直接抄引的御史台文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社会生活方面,可供后人考证元代前期政治、民生及御史台建置之用;《玉堂嘉话》八卷,所记为王恽两入翰林时所见所闻,包括唐宋及元代有关翰林院掌故、文诰礼仪及词馆制度诸事,足以显示翰林院典制沿革,可补史阙。卷二、卷三中摘记王恽亲见元灭宋时所收宋内府书画二百余幅,不见于他书著录,是研究古代书画流传端绪的重要资料。
 
       王恽著述所载,多为其仕宦吋亲身经历或耳闻目见,有关时事之作尤为疏畅 详明,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元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举凡僧侣 儒道、游侠义士、达官显贵、商贾百工之流,包括法律规章、经济刑罚、人文典 故、咏物怀古、交往行谊、 游山玩水、风俗习惯、医药葬俗、送别赠答、渔猎 农耕、祝寿碑文、上疏事状等素材,王怦在其著述中均有意识地予以记载和保留, 是明修《元史》的重要史料来源之一,不但为后人研究元代文学提供了大量翔实 的资料,具有文学上的研究价值,亦具有史学、文献学和科技发展史上的参考价值。《秋涧集》屮也体现了王恽对元朝治乱兴衰、政策得失的思考和建议,其作 品中所蕴涵的经世致用思想,更是发人深省的。
 
       在整个元朝的诗文作者中,王恽是不容忽视的,其作品文笔流畅,内容多关注国计民生、吏治得失,涉及元初重大历史事件。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所著《玉堂嘉话》时说:所记当时制诰特详,足以见一朝之制,其他论事诸作, 有关时政者,尤为疏畅详明。
 
        另外,郭晓燕还在《简论<中堂事记>及其史料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堂事记》对研究元代典章制度,尤其是蒙元初行中书省官制的源流沿革有着非同寻常的参考价值:其一,保留了原始档案和诏令,有重要的史料学价值。其二,可订正、补充史料之误漏,有校勘之价值。其三,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史料,对认识元朝区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城市布局有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
 
       总之,《秋涧集》融汇了王恽个人的仕途经历、政治理想、学术观念,为我们研究元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保留了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史实,为研究元前期历史和社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在文献学与历史学方面都有着重要贡献, 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