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凤林亭·笠帽厅

2024-06-16 08:15:59来源:义乌新闻网·朱雪梅 陈颖颖

打印 字号: T|T

    为寻访凤林亭的有关记载,我们三入尚阳,终于在风景优美的前川村一户农家觅到了久已埋没的历史踪迹。

      好客的农家主人王肃江听了我们来访的意图,慷慨地从旧旧的木箱子里捧出了厚厚一叠《凤林王氏宗谱》,一股浓郁的樟脑香味扑鼻而来。翻着那薄薄的纸张,看着行文优美流畅的古文,我们仿佛触摸到了那鲜活的往事。凤林亭那短暂的但也辉煌一时的盛况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凤林亭吾王氏之所作也。宋之季年,当即山之巅作亭。焉以为宗族岁月之所会聚,即所谓凤林亭也,岁久而亭废。”所谓的“山之巅”的山即是凤凰山。

    不论是凤凰山,还是凤林亭,在义乌王姓始祖王彦超迁入义乌之前,都无此称法。据传,凤林其名所出,与王彦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彦超是五代末宋朝初年战功赫赫的武将,他是山东临清人(又有云是山西太原人)。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得天下,因此对功高盖主的武将颇为忌惮。969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王彦超主动乞求告老还乡,归返田园生活。正是他的这种明智之举,反而使他深受宋太祖的赏识。不久,他被封为国公,入京做右金吾卫上将军。

    位高权重的王彦超看到昔日一大批功臣纷纷削职为民,深感京城决非久留之地,一方面向皇上奏请卸任,一方面外出寻找安身之地。王彦超曾担任过越州节度使,江南山清水秀的优美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于是不久他就举家南迁到会稽(绍兴)。当时吴越地盗贼横行,年老力衰的王彦超也已力不从心。家里请了位相士给王彦超算卦。相士说,如要避乱,王彦超与其兄王彦章一个见凤就可以安居,一个见坎可歇脚。王彦章在今东阳王坎头落脚,世代安居繁衍。王彦超则走啊走,来到了那时已十分偏僻的今尚阳一带岭干暂时落户。

    一日,王彦超听人说东方飞来一只灵凤(实为孔雀),栖于府前小山古树之上,每日啼叫不息。王彦超深以为奇,遂徒步登高观凤。凤见来人,不为之惊,泰然而视。王彦超非常奇怪,不由细细地打量起眼前这座山来。但见此山,高仅三十余公尺,占地亩余,平地拔起,绝无依托,四周有良田,形似彩凤。两翼三四百公尺处,各有一座名不见经传之山川,犹似两尊护凤天神。想起相士之言,王彦超不由地大喜,欣喜之余,遂给此山取名为凤凰山,但见山上古木参天,曰凤林。可见凤林之名,流传至今,已千余年矣。
“亭空凤去尚遗林,此日登临慨昔今。伫看重城鸣彻处,春风依旧送佳音。”此乃王彦超后裔王的《登凤林》诗之一。王在凤凰山大发感慨时,凤林亭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史料中找到它的有关记载。但我们还是见到了凤林。凤林距佛堂三十五里许,地处狭谷中,谷宽二里,地势平坦,有良田池塘,农舍庭院,间有桑竹桃杏点缀其间。谷两侧,群峰造嶂,势如长虹,树木葱绿,环境清幽,确是个安居的好去处。
     凤林王氏曾在岭干、朱店、和尚田、王东溪住过。后相传有兵火之难,王氏子孙遂分散异地。独存前田一支保守凤林故土。前田即为前川。距凤林的故居一里之外的前川,村前有三条小溪,流水潺潺,清冽无比,酷似一个“川”字,前川村之芳名故而得之。

    走前川村,必经尚阳。就在几次寻访凤林亭时,我们也听到不少有关尚阳的掌故。笠帽厅就是其中之一。

     笠帽厅与尚阳村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据传在笠帽厅建造之前,并没有尚阳的村名。这里只是一片溪滩地,只在附近零零星星地住着几户人家。
    明朝万历年间,义乌南门有个姓毛的大户人家,家道殷实。他家有个儿子,名叫尚阳,只因他平时好吃懒做,坐享其成。父亲对他是恨铁不成钢,无奈之余,一气之下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被扫地出门的毛尚阳到处漂泊,当他流落到三丫塘村时,他感到心力俱疲,于是就暂住下来。经历风雨的毛尚阳在三丫塘这个僻静的小村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地反思,终于下定决心重新做人。他细细地观察了三丫塘村,觉得这个村庄实在太小,以后没有大的发展前途,遂迁到今尚阳这个地方居住。三丫塘村只留下一口毛井,作为毛尚阳在那里居住过的印记。
     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生存环境的艰辛使他改掉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性。聪明的毛尚阳一旦醒悟,便一边勤勤恳恳地干活劳作,一边努力赚钱准备造房子。
    不久,他开始建造一幢九厅的房子,可是房子建到一半时,所用的资金已大大超出了他的预算。他再也没有能力买瓦片盖房顶了。18根柱子光秃秃地立在地上日晒雨淋,毛尚阳看着心如刀割。为了防止柱子被毁坏,他无奈只好买了18顶笠帽盖在柱子上,权当是瓦片。
   一日,有位乡邻到城里办事碰巧遇到了毛尚阳的父亲。几句寒暄之后,乡邻不由地说起“笠帽厅”的故事。末了乡邻感慨地说道:“你有万贯家财,而你儿子却那么穷困潦倒,盖间房连瓦片都无钱买,你为何不帮他一下呢?”毛尚阳的父亲听了这位乡邻的话,半信半疑。为了弄清事情原委,他匆匆赶路来到尚阳。事情正如那人所说的一样,几年不见的儿子的确是脱胎换骨了。毛尚阳的父亲心里既惊又喜,不过他还想试探一下儿子是否有依赖性,因此他半字不提他此行的目的。毛尚阳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父亲,对自己的窘困处境也是守口如瓶。当日,父亲回转城里,毛尚阳送了一程又一程。在路上,父亲对他说:“你回去吧。”同时他扔下了一把钥匙。那是他囤粮仓库仓里的钥匙,就不声不响地走了。
    在父亲的帮助下,尚阳最早的厅终于建起来了。房子挺大,有九间厅,称九厅,由于有那段笠帽盖柱子的插曲,人们又叫它为笠帽厅。日后,毛氏家族繁衍很快,人丁兴旺,逐渐形成了个村子。毛尚阳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太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地名,流传了下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400多年来,笠帽厅静静地坐落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尚阳村点点滴滴的变化。它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波澜,但终于有惊无险地走过来了,如今的笠帽厅依然完好无损。昔日庇护毛尚阳一家的宅院,如今成了尚阳村老年人聚会活动的最佳去处。这里永远都是其乐融融的景象。每当问起笠帽厅,老年人必提太公毛尚阳。他那段浪子回头的经历更是教育了不少后人。这或许是当年毛尚阳也没有料到的佳事吧。

    链接:

    浙江有《凤林王氏宗谱》,为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谱说,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
   在此,插叙一个金华“四世一品”巷来历的故事:
  在当代浙江金华老城区改造中,先后有86条老街巷消失,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莫过于“四世一品”巷了。顾名思义,四世一品源于此处诞生过四代官至一品的家族。他就是凤林王氏家族,据明《嘉靖金华县志》、清《道光金华县志》、《光绪金华县志》“王淮传”记载,凤林王氏世祖王彦超,其三子王槐徙居金华,九世孙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并赠其曾祖父王本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王家曾居于巷中,故得名。现巷虽已消失,但“四世一品”四个大字,仍雕刻在一尊巨石上,立在原址,供后人追思怀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