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修筑分水关隘
分水关隘位于闽浙交界-----贯岭镇分关村,距福鼎市区14公里。建于五代十国,以御吴越入侵。关隘现存防御墙、关门、跑马道、烽火台、官道、灶台等古遗迹。其中,防御墙长达400多米,为我省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关隘。明嘉靖间福宁知州黄良材造隘房。清乾隆福宁郡守李拔题称“分水雄关”。清学者俞樾(字曲园)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亲,过此时留题曰:“岭上岩岩分水关,令人回首故乡山。归途倘践山灵约,雁荡天台咫只间。”民国杜琨亦题诗曰:“乱山中断走龙蛇,遥控闽东百万家。一自烽烟过上国,更无士戍到天涯。西风故垒迷秋草,落日平沙起暮鸦。不尽市朝今昔感,关门徒倚几停车。”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阳金钱会起义军在谢公达率领下,奇袭分水关,大获全胜,杀死烽火营外委张振彪等清兵近百名,现留清咸丰、同治阵亡兵士墓。分水关隘1989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表明,由于福建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北有仙霞、西有武夷、南有博平等山脉蜿蜒边境,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隔绝状态,历史上与邻省、中原的交通仅有狭窄的孔道。历代统治者在诏安、武夷山、浦城、福鼎等地修筑边界军事关隘。分水关就是古代福建通往浙江、中原地区重要的交通孔道和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关隘。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闽越王余善反汉,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派兵四路攻打闽越国,其中一路以越侯戈船、下濑两将军出若邪、白沙(今乐清县东五里),由浙江乐清、平阳经分水关攻击闽越之东北。西汉时期,福建对外陆路有五条,其中一条为福州、连江、宁德、霞浦、福鼎经分水关至浙江平阳、乐清、温州(原在瓯都城)。唐末和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安邦治国,国力日趋强盛,为御吴越国入侵,在两国交界处福鼎先后修筑了分水关防御墙、叠石隘、白林寨、烽火台等边关设施,派重兵把守。宋《方舆纪要》记载:“分水、叠石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分水关分东西关,本文指东关。王审知去世后,闽国内乱不断,互相残杀,国势渐弱,吴越国乘机入侵,公元937年,发兵四万到达建州;946年出兵三万,水陆并进,到达福州;947年吴越国续发水军占领福州。宋代全国统一后,分水关作为军事关隘的作用已经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重要的交通驿站。宋代《三山志》地理卷五驿•铺记载:“北取温州路、……桐山驿、过分水关、平阳。是路,国初(宋初)置驿。”从现存的古驿道、关门及城墙内外、驿道两侧的许多石构建筑遗迹可以想象当时此地机构林立,驿铺遍地,南来北往的旅客熙熙攘攘。
作为分水关隘的主建筑古城墙,依山而筑,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现存墙体实测长度为305.9米(不含东南方向有墙根没有墙体部分),两边高,中间低。坡度平均为15 °,局部达45°。墙体横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顶宽0.8至1米之间,底宽一般在2米左右。墙高在3—5米之间,最高达6.8米。城墙外侧(浙江方向),用较平整的大石垒砌,并设有两个城跺(女墙)。在城墙中段设有一个关门,宽2.5米,进深4.9米,门道中间石铺与城墙内外的驿道相连。
城墙中段在民国时期修建浙江通往泰顺的公路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修建104国道时被拦腰砍断,拆毁10多米;70年代,由于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拆走了一些城墙、走马道上石头;90年代初期,104国道改道重修时,又在西北段拆毁城墙数十米,致使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头尾不能相连。
目前福温高速公路贯穿古城墙。根据福建省文管会、文化厅《关于分水关古城墙保护问题的批复》的精神,建路期间,省考古队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该城墙及附属遗迹进行了勘测、清理及解剖发掘工作,从中发现了古代驿道、关门、跑马道、灶台等遗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修复方案,要求加以认真实施,以保护好这一历史古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珍贵的“南方古长城”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八方游人。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