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具体有哪些内容?
谱牒源于历史上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以及事迹的谱学著作,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就已产生,隋唐时期(581-907)开始逐渐从官方流传到民间。
到了商代,在青铜器上有了专门记述商人世系的内容。周代时在鼎上开始记述家族世系,有历史可查。战国时期,谱牒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了官府之学的主要内容。秦汉时期,谱牒从官方扩展到了民间,民间也开始兴起编修谱牒的风气。隋唐时期,谱牒有了进一步发展,隋朝时谱牒达到100余种,但很多谱牒在战火中损毁。唐朝设立了正寺,主要用于修《氏族志》、《姓氏录》等官方谱牒。北宋沿袭了唐朝的制度,有官修族谱的部门,皇帝还下诏“宗正寺以帝籍为玉牒”。元代,设立正宗院,和唐朝宗正寺一样的智能。到了明清,电视剧经常出现的“宗人府”就是专门从事谱牒编修的地方。
谱牒的主要内容
谱牒所记载的家族史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一般分为世系图、家谱正文、附录三个部分。
世系图记录着本族中每个人的名字,是查证谱中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什么时代、父亲是何人的图标。
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人物的先后次序编订的,一般概括性地介绍人物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卒日、谥号(有地位的人去世后被授予的称号)、婚配等。
附录记述了家族的迁徙、家族文化、家规、家训、郡望、堂号(家族的称号)等内容。
在我的国现存古籍中,记载周代以前世系最为完整、最为权威的是汉司马迁的《史记》,除次之外,还有《五帝本纪》、《殷本纪》等。
《五帝本纪》该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人的世系。《殷本纪》记载了子氏家族,自得姓以后的历代世系。《史记·代世表》也以表的形式记载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两朝的世系。
谱牒的发展基本是从有了朝代开始,历史悠久,发展到现在,基本成了家族谱系。姓氏家族的族谱比官方的多很多。而且经过历史传承,谱牒和家谱的价值也越来越高,为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很多纪实资料。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五千多年了,我们还在
在3300多年前我们发现了孝字的甲骨文,并且发现它是由一个老字 [详细内容]
- · 谱牒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具体有哪些内容?
- · 五千多年了,我们还在探讨何为孝
- · 问人姓氏为何要说“贵姓”,回答为什么“免
- · 白沙埠镇:家训碑落成揭幕 传承优秀家风
- · 历史上有一支祖上就隐居的王姓,后裔枝繁叶
- · 千年古村故事之十六:三十六眼塘和古祠坑七
- · 王阳明:向外修,向内求
- · 福清王华民·施千祥佚文《赠王氏祠堂记》
- · 王林章|崇文兴商的楷模
- · 发现新城王氏家族——魏恒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