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千年古村故事之十六:三十六眼塘和古祠坑七十二眼井与七十二个窖的传说

2024-02-03 12:05:29来源:王开模

打印 字号: T|T
       古老的水井和水塘在徽州古村落随处可见,是百姓生活环境中一个比较明显的标志,而埋藏在地下装有金银财宝的地窖,则是衡量一个古村过去经济繁荣发达程度的一种见证。今天的历溪村,作为一个千年的徽州古村落,现在仍然流传着“三十六眼塘,七十二眼井和七十二个窖的传说。
       说起这三十六眼塘,还是跟村下首的那座寺山,即所谓的白虎山有关。听生前的王秋来老人讲,以前,村里人听从地里先生的建议,在寺山脚下建了一座古祠(即现在的御医展览馆),收住了寺山这只白虎,历溪村便人丁兴旺起来了。但是,为了这个村子能够长久平安,繁荣兴旺,这个地理先生还教了王姓族人一个制服白虎山的更好办法,就是在这座白虎山的山脚下要连着挖三十六眼塘,而且,这些水塘必须是相互连通的,还要有活水进出,这样,就好像是一条串联起来的铁锁链,系在老虎的脖子上,这样,一座老虎穴(古祠)和一条铁锁链就能牢牢地把这只白虎永远栓紧关住,让它永远不能跑出来伤人。
 
 
        按照地理先生的说法,村里人就又在寺山脚下一个叫做“麦坞”的地方,连着挖出了三十六眼塘,并且,在这些塘的边上还开出来了一条人工小河,叫做“古祠坑”,为这三十六眼塘常年不断的提供活水进出,使这些水塘成为活水塘,这样,三十六塘就好比一条永不生锈的铁锁链,牢牢的系在了白虎的脖子上,从此,这只白虎便服服帖帖的,再也不能伤人了。当然,这种传说今天看来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三十六眼塘和这条人工开凿的小河,即古祠坑建成后,还确实对历溪古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仅是给村子增加了两处美丽的景观,而且使这条山坞里的农田得到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为古村的农业生产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带来不少的便利。同时,还为过去村里的防火安全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这条古祠坑,它的出口处和村里的大河——舜溪河相通。但河床比大河要高一些,这样,在干旱的季节,大河的水源不足了,这条古祠坑就起到了为舜溪河补给水源的作用。记得在九六年以前,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的时候,那些住在塘边与坑边的村民都是就近淘米洗菜,洗衣浣纱,很方便。
       尤其这条古祠坑还另值得一提。据老一辈人说,这条古祠坑也叫一支笔(毛笔),坑里流出的水被称作“洗心水”。由于它的出口正对着过去村里河对面一座古代(明朝时期)的老学堂基。由于那时期村里出了不少读书和做官的,都是在那个老学堂里读书成林的。因老学堂基的背后有一支山好像一个笔架,而这条古祠坑就好像一支笔,坑里不断流出的水就是永远写不完的墨水(墨汁)。这个“洗心水”的意思就是说在这学堂里读书的人越读心里越明朗,学问越来越深,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传说明朝时期的宰相许国(歙县人),就是在这座老学堂里跟王三策先生读书求学考上状元的。因此,这条古祠坑还被写入了古代历溪的十二景之中。
       实际上,这条古祠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以前每年上春天涨大水的时候,这里就成了许多鱼儿繁殖后代的安全港湾。在这条古祠坑之下一点就是老大桥(舜溪桥)屯(古代的养生池),过去那里面的鱼特别多,每年一到梅雨季涨大水的时候,也正是鱼打仔繁殖的时间,为了产下的鱼卵和小鱼苗不被洪水冲走,很多鱼儿就选择在这条古祠坑里繁殖,使村里这条大河的鱼的种群和数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还记得小时候在这条古祠坑边上的新之堂发模读书的时候,不懂事,经常和小同伴偷偷地溜进这条坑里摸鱼抓虾捉螃蟹,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乐趣。
 
       至于这七十二眼井的传说,是事实,但可能没有这么多。古人之所以开出这许多水井来,目的可能有三个,一是为大家提供用水方便,二是为了防火,三可能也是古代人一种制冷保温的方法。因井水冬温夏凉。记得小时候,在炎热的夏天,特别喜欢喝来龙山脚下的一口井里的水。这口井靠山边,山上有许多高大的古树木,是村里的来龙出口,树木保护得很好。这口井常年很难受到太阳的照射,井里的水夏天喝起来就觉得特别凉快,好像比现在夏天吃冷饮还舒服过瘾。而一到深秋季节,特别是寒冷的冬天,这水井的口上就白气直冒,感觉暖暖的样子。所以那时候冬天的早上,村里许多人都喜欢挑这口井里的水回家饮用,洗米洗菜不冻手。
        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井大多都被填掉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记忆。还好,来龙山下的那口老井和井坦上的一口老井还保留了下来,现在还被部分村民使用着。今天,这两口老井成了历溪古村落旅游的两处景点。特别是炎炎的夏天,一些游客们还喜欢来到这两口老井处,亲自动手用竹井钩和木水桶打一点井水出来喝一喝,亲身感受一下这天然的井水所带来的一种特殊的凉爽。有的游客还用井边上村民家的铁水担钩和木水桶挑一担水转悠转悠一下子,体验体验这种农村百姓们古朴怡然的生活情趣。
 
 
        王秋来老人还说,过去村里那些有钱的人,还在村里及村边的一些地方埋了很多金银财宝,村人俗称“窖”。原因是一怕这些钱财被人偷盗,不保险;二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备用的钱财,积一点功德。这些“窖”里有的是金条、金塔齿等宝贝,也有的是银子或铜钱之类的东西。现在,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历溪有七十二个窖,上不过龙宫岭,下不过金岭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窖就埋在村子里或离村子不远的周边地方。这说明古代的历溪村有钱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明朝时候,村里很多人经商发了财,其中,被称为徽商奇才的明百万王世顺就是一个代表。传说他经营木材生意发财后,不但在当时的南京城里修了十丈城墙,还在村里建了一座徽派大屋“一府六县”。那么,这些窖是否就是王世顺等一些有钱的人所埋,又是埋在哪些地方,却不得而知。其中有个很大很值钱的窖,叫“九牛拖石”,是窖在村下首的油榨坞里的,过去那里面有人家住,还有个油坊,据说那窖里面还活埋了九个长工做保护的,但具体在这条坞里哪个地方却无人知晓,至今仍是个谜,听许多老人都是这样说的。
 
 
       如今,那三十六眼塘大多数已荒废了,七十二眼井也基本被新建的楼房填在了墙脚下,还有那七十二个窖也没听说有人挖到过,发了意外之财,是真是假也无从佐证。然而,这些故事却能千百年来代代相传,那最起码能证明一点,就是历溪这个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的古村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值得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一探。(图/王开模)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