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吴云涛:轻舟载孝魂

2024-01-10 16:22:13来源: 同步悦读

打印 字号: T|T
随  笔
 
轻舟载孝魂
■ 吴云涛
 
龙湖和感湖合称龙感湖,感湖在西,湖北黄梅县、安徽宿松县共有;龙湖在东,宿松县独有。王家上湾和王家下湾在龙湖的北岸,是龙湖的两个大沙湾,也是岸边两个自然村落的名字。
王祥墓在王家下湾边上,山岗上布满杂乱的松杉和灌木,古墓朝南。是一个墓群,均为土坟,王祥墓右边是他的兄弟王览墓,都新立了大理石的墓碑。王祥墓碑背面紧挨着的是很小的旧石碑。左边是一处小土坟,墓碑已经残损,只显出“王母”二字。
据载:宿松琅琊王支系中的祥股始祖为王祥,至汉末(206年)迁松,世居龙湖之滨,其后裔聚居佐坝乡王家上下湾、王家湾、屠家岭、清水沦及汇口镇张月、刘港(今曹湖村境内)等地,已传至第74世"正"字辈。
王祥是古代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这里应该只是王祥、王览的衣冠冢。王祥在西晋都城洛阳离世,距离太遥远。他们都是朝廷的重臣,墓葬不至于这样寒碜。
初冬,湖边风寒,草木已带着败象,稻田早就完成了收割,只有农家零星菜园满是绿意。面对寥廓苍茫的大湖,容易生出思古幽怀的心绪,忍不住想对古代先贤发出一番议论。
  王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对王祥评价偏向两个极端,好坏似乎都无以复加。房玄龄等在《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孝为德本,王祥所以当仁。”柳宗元诗曰:“渊龙过许劭,冰鲤吊王祥。”而在《三国志集解》中,卢弼的评价堪称刻薄:“观祥之所为忠,与其事后母之所为孝,一生都是假。晋朝优容之者,以其为无用之物耳。”王鸣盛也认为“祥庸贪小人”。
王祥的避居地到底在哪里也有争议。《晋书》记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扶携继母及弟弟王览到庐江避乱,隐居二十多年。宿松在汉朝属扬州庐江郡,东汉属皖县庐江郡,所以说王祥在宿松避乱是说得通的。邻县望江也有此一说,并有古地名“王祥村”和古迹“卧冰池”为证,其卧冰池据说在明代立碑记之,已经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宿松县与望江县,雷水相连,一湖之滨,都为古彭蠡泽之境,又多有王氏后裔,有此争议不足为奇。其实关于王祥的《哭竹生笋》《闻雷泣墓》《卧冰求鲤》《风雨护奈》等许多故事在两地的民间都广为流传,作为文化资源两地已共享。宿松县还有专门的王祥文化研究会和规模宏伟的王祥纪念馆。至于哪处为王祥避居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祥至孝的故事是从这片水域流传八方,孝感天下。
有一种可能,王祥在大湖之滨,依水而生,为舟船所载,往返于龙湖与泊湖、宿松与望江之间,打网捕鱼,走乡访友。王祥既然选择了水岸,就离不开水,离不开舟。有了宿松的大湖和小舟,我们就有足够的冗余对王祥展开无尽的遐想。
历史文献的记载十分有限。王祥出仕之前的记载主要见于《晋书.王祥传》,里面对出仕之前这一阶段的记述只有王祥孝道的故事。王祥在宿松避乱期间,为了尽孝,拒绝了出仕为官的朝廷征召。继母过世时,王祥已经接近六十岁了,在弟弟的劝说下,接受徐州刺史吕虔的征召担任了州别驾,一个辅佐刺史的官职。恐怕王祥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踏上官场后,顺风顺水,官运亨通,到曹魏末期已经官至太尉,是朝中重臣了。《王祥传》对他出仕为官的政绩记述不多,叙述的主要是他如何“忠”“孝”合一,以及地位的显赫。
王祥做官的确做到了十分显赫的位置了。西晋的官阶,还是沿袭东汉的旧制,国家重臣继续以“八公”地位论高低,王祥在晚年从太尉升任太保,列“八公”第三位,说明他在西晋王朝的政治地位更高了。王祥到80多岁的高寿退休时,仍然保留爵位和“三公”待遇,去世后赐谥号“元”(有功之臣的意思)。后来的《晋书》,王祥列在群臣列传的首位,这些均能见其不凡。
抛开王祥在东汉时为官的建树不论,他在西晋时的位置愈加显赫,的确不可思议,史学家也多有论争。若论所谓“开国”之功,轮不到王祥。王祥一贯是以曹魏政权的“纯臣”自居,对西晋司马氏政权是采取不合作态度的。这只能归咎于一点,司马氏是篡位代魏,皇位有点来路不正,从民心民意而言,失去了一个“忠”字。西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以孝为道统,孝的道德地位非常之高。司马炎立朝,封了11位开国的公爵,王祥列在其中,除了依仗琅琊王氏高门望族的巨大实力,主要还是想以他举世闻名的孝道效应,对皇权起到巩固的作用。
抬举王祥,并不是晋朝的真心实意。到了咸宁元年,朝廷提出了一份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当年受封的十一位开国功臣,九人入选,而王祥并未入选,也就是说王祥并不是他们真正认定的开国功臣。也就是王鸣盛在《三国志集解》中所说的:“昭、炎佯敬之,明知如傀儡,相与为伪而已。”
近1900年的岁月,如龙湖的风浪,把王祥与庐江郡与宿松的痕迹洗涤得了无痕迹。当今,研究王祥以及王祥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史学专家很多,大家大致了解的是那个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王祥。但历史的记录往往被皇权所裹挟,掺杂了一些非真实的史料,让历史蒙上尘埃,难辨真伪。我们今天能做的,就是尽量多地拂拭尘埃,在时间的缝隙里看到一点真实的王祥。
《卧冰求鲤》中的王祥就不完全真实。王祥真以这种脱衣服卧在冰面化冰求鱼的迂腐愚钝,就无法解释他后来出仕治理州府的一些作为。在有限的历史记载中,他既崇义更讲礼、朝堂处事讲求法度,就连对待朝廷都不是一味地愚忠,哪见其迂腐之气?元代与晋相隔几个朝代,元代的郭居业撰与晋朝的王祥更是相隔七、八百年。他写《二十四孝》广泛搜索古代孝子的典型,在史料堆里找到了王祥的故事,然后进行了二度创作。
最先记载王祥卧冰求鲤和幕网捕黄雀故事的是《搜神记》。《搜神记》是东晋史学家干宝著录的一本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属于古代神话小说系列,所记多为妖魔鬼怪、神灵异事。元代郭居业的二度创作不是像司马迁记史,不是做文论,也是讲故事。这个故事有神话元素,如鲤鱼神仙助力跃出冰面。所以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王祥。
卧冰求鲤美化、提升了王祥,也造成后来的毁誉参半。古人讲究“敬天法道”,历代的封建帝王把愚孝和愚忠联系在一起,无限抬高二十四孝图的教化作用,包括“卧冰求鲤”在内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如皇帝的新装,没有人去点破。后来鲁迅先生说,“卧冰求鲤”的故事,吓得小孩子也不敢做孝子了。仅仅就“卧冰求鲤”而言,历史对王祥这个历史人物显得不公平。
  对于二十四孝图和卧冰求鲤,我小时候的印象,是建立在写“批林批孔”的批判稿基础之上。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批判稿完全靠抄,我抄的大都是一本东海的民兵杂志上的文章。出了校门之后,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杂文《二十四孝图》。鲁迅的文字辛辣,骂人一点情面也不留,他谈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把封建孝道的残酷与虚伪揭了一个底朝天。他指斥“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封建愚孝不顾儿童性命,把“肉麻当作有趣”。鲁迅谈“卧冰求鲤”时语调放缓,稍带幽默,反讽意味却浓郁得很。他写道: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伫立在龙湖的水岸,我对古时接纳王祥一家的这块水土怀有敬意。王家上湾和下湾,属于现在的佐坝乡龙门村,是历史上的白杨、火星和松峦三个行政村合并的,上湾和下湾自然村在过去的白杨村范围内。王祥以85岁高寿离世,地位显贵,他的丧葬祭祀等朝廷都有圣谕,不会将灵柩安顿这个小渔村。小渔村的王氏后裔不忘记这位先祖,立衣冠冢祭祀高祖,也为常理。王祥在大湖之滨二十多年,除了衣冠冢,还留下了一些什么古迹?这是值得好好发掘和探究的。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终究还是这片土地的儿子。这片土地曾经收容了多少像王祥一样的他乡游子,并用丰厚的水土养育了游子?这片土地不求回报和馈赠。
古时龙湖在长江古航道的主泓旁边,水位比现在要高,王祥墓一定是依水而立,处在真正的大湖边上。即使今天,站在上湾下湾的哪一处,也都能面见龙湖浩瀚的水面。王祥的孝魂,也如野花的芳香,散入龙湖烟雨之中。龙湖的轻舟载着王祥的忠孝之道,潮涨潮落,千年不沉。龙湖永不干涸,任何载不动的历史都在龙湖的时间之舟上。
       吴云涛,男,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省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宿松县文联名誉主席。从事小说、散文写作。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