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祖与重修家谱
清明节将至,中国人这一天寻根祭祖、慎终追远,然而,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今天的人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慎终追远?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一种即新且旧的活动也逐渐复兴起来——修家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现代化的陌生人社会中,重建家庭伦理,家谱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有不少人担忧,在漫长的时间里承载着“宗法体系”“家长制度”的家谱,对于现代家庭伦理的建设,究竟是益是害?

以人为本还是以家为本?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中国历史上最先制定详细且完备的家谱规则的人,他对于家谱的观点,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观吾之谱者,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近代以后,中国被动进入现代化的历程,无数仁人志士探寻中国落后的原因,传统的宗族文化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鲁迅、陈独秀、李大钊……无数知识分子为推翻宗法伦理付出过艰苦的努力。从根源上来说,“孝悌”是家庭伦理的根基,也是传统社会家国天下系统的根基,家谱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强化孝悌伦理、父权制度的产物,或许有人认为可以剔除家庭伦理中的父权、等级色彩,可以把家谱现代化,可以去粗取精,但近代的大学者吴虞却早就明白,“家族制度之于专制政治,胶固而不可以分析”。
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根本的不同在于,传统社会中最小的单位是家庭,现代社会则以独立的个人为最小单元。这两者或许有重合,但绝不相同,传统的家国天下体系早已经崩溃,今天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当我们主张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保护个体权利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家谱所蕴含的家族伦理,对我们来说,究竟是好是坏?
重修家谱,现代亦有必要
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 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唐的士族制度,所谓高第门阀,把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个时代,家族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阶段,隋唐到宋时代,家族体系一度解体,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明以及当政者对大家族的打压。第三阶段,也就是南宋以后,家族体系又开始复兴,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修家谱的潮流,也正是这个阶段兴起的,隋唐以前,虽然也有家谱,但并不流行,南宋以后则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修家谱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它所反映的,是基本的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修家谱是一种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中一向缺乏宗教传统,对家庭的皈依和信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功能。可以说,欧美人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中国的则以家庭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传统相比,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面不相识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因为传统家庭的解体,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也发生了剧变,家庭中的情感色彩越来越淡化,修家谱无疑会加强家庭之间、家族之内的情感联系,这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建构,也不无补益。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谱书、家牒、族牒。家谱是记载血、婚亲家族长期发展变化史实的原始记录;家谱也是记录家族的正面历史、经验、技术和文化的史实资料,是给后人留下的一部优秀教科书。后人可从中得到经验借鉴、文化传承和思想启迪。一个家族缺了家谱,就不完整。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维护团结,增进各个家庭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加强沟通,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了解家族的历史和迁徙情况;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间血缘的亲疏远近。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史记和文化典籍,那么国家的发展进程肯定不会有这么快。国家尚且需要有传承载体,家族同样需要。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清明祭祖与重修家谱
- · 历史上颍川世家有哪些姓氏?简述颍川四大名
- · 姓氏在宗族中的几个特性
- · 家谱中的家规有哪些?家训家规有哪些格式?
- · 古家谱中的“理财经”
- · 彭泽县王氏宗亲祁门祭拜璧公纪实
- · 跟《金刚经》学心态,跟《易经》学生存,跟
- · 古人九大风雅事,你知道几件?
- · 福州仓山“福慧寺”管委会挂牌成立
- · 仅600余字,却是中华最经典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