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宋时期,新昌建了个“兰亭”

2023-02-19 14:49:25来源: 俞海潮 壹月潮说

打印 字号: T|T
《文都》杂志2023年第一期,刊发了我的一篇文章《南宋时期,新昌建了个“兰亭”》。实际上是2022年11月22日在公众号“壹月潮说”发的《南宋王爚建造的“兰亭”考记》的修改版,我再发一遍留作纪念。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真心感谢各位朋友对我关注和厚爱。新的一年,我努力写出更多更优的作品分享大家。同时,也祝愿各位朋友新年新气象,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全文:
 
       南宋时期,新昌建了个“兰亭”
 
                        (一)
 
据有关史书记载,在绍兴境内曾有第二座"兰亭"存在。
 
这座"兰亭"就是南宋时建造的澄潭王家园之东花园。位于距绍兴兰亭约100公里的现绍兴市新昌县澄潭古镇。澄潭"兰亭"大部分遗迹长存于世700多年,一直保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彻底消失。
 
绍兴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一座晋代园林,《兰亭集序》名闻天下。
 
                        (二)
 
"岁月匆匆雁往回,马头西去又东来。"时间到了南宋嘉定庚辰年(1220),距离绍兴兰亭约100公里的新昌县澄潭优秀学子王爚(爚:音[ yue ],1199一1275年)、王祖洽兄弟联芳,中庚辰科刘渭榜进士。
 
王爚和王祖洽仕途顺遂,青云直上。咸淳元年(1265年),王爚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信国公,观文殿大学士。咸淳十年为左丞相。德佑元年,进平章军国重事。故澄潭后人尊称王爚为"王平章"。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列传一百七十七:吴潜、程元凤、江万里、王爚、章鉴、陈宜中、文天祥。
 
王爚是唯一载入《二十四史》的澄潭人。王祖洽官至署签枢密,户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
 
王爚、王祖洽兄弟俩,乃王羲之第三十一代世孙,追思先祖,敬慕王羲之兰亭盛事及《兰亭集序》。于是他们在老家新昌澄潭大兴土木,建造一座仿绍兴兰亭的园林,即澄潭人世代称之的"东花园"。
 
为什么称东花园呢?因为在东花园建造之前,澄潭王氏家族已经建有一座位于澄潭西部的西花园。东花园位置位于澄潭古镇之东部,故称之为东花园。东花园占地约100亩,建有亭台楼阁、池塘、曲水流觞,植松、竹等名贵树木,还采集大量木化石置于园内。
 
王爚亲撰的《闲远楼记》记述:"运石营山,构楼数槛,匾曰'闲远'"。明明是座园林,为什么王爚写的是《闲远楼记》呢?或许是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作。
 
王爚自述,因"屡疏犯颜,作旨当毙。遂退处于娥江,日望弗悛,浩然弃爵而归,寄迹于泉石烟霞间,日与渔樵鹿豕为伍。"他的抗元主张,屡谏不纳,遂慷慨而退。
 
 
                         (三)
 
东花园建成后,当时南宋的名人雅士纷至沓来,还多次仿王羲之流觞曲水习俗,饮酒做诗,赓续咏唱。
 
东花园的建造及曲水流觞咏诗作乐,在王爚《闲远楼记》和王祖洽的《闲远楼咏赓诗序》都有记述。(《闲远楼记》和《闲远楼咏赓诗序》收录在《乌楼王氏宗谱》)。
 
王爚在《闲远楼记》中写道:"绍兴兰亭历将捌佰有余祀,古迹犹存,高明游览者道无虚日。""呜呼!杳无能继其事于后者?"
 
于是乎,"凿沟引水潆迥,置觞其内,随波
转屈,亦与吟翁韵士一咏一觞,畅叙幽情,盖非忘君乐此而为之,姑以继先世兰亭之故事。"
 
与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一样,众咏翁韵士,一边饮酒,一边咏诗。
 
最后,由王祖洽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作《闲远楼咏赓诗序》。文中记述:"咏翁韵士,闻风景仰,赓酬迭和,日益盈轶,是不可不志,以贻于后,咸以是轶,授予序。"
 
可惜的是,这本诗集没有留传后世,只留下王祖洽写的《闲远楼咏赓诗序》,收录在《乌楼王氏宗谱》。
 
王进士祖洽书写的《闲远楼咏赓诗序》书法作品也没有保存下来。不然,前有《兰亭集序》,后有《咏赓诗序》,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千古流芳,岂不美哉!
 
                        (四)
 
1276年,也就是王爚死后第二年,南宋都城临安沦陷。蒙元军很快就攻入新昌澄潭,烧杀抢掠,东花园毁坏。
 
从元初开始,荒废的东花园逐渐被外地迁居澄潭的百姓所占用,在遗址上建造住宅,开垦农田。
 
到明朝时,东花园尚存部分遗迹。明万历《新昌县志》载:园内有假山、品字塘和流盃亭等。
 
                        (五)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花园内假山、荷塘、木化石等遗迹仍依稀可寻。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花园内假山、荷塘、木化石等遗迹仍依稀可寻。
 
1、假山。紧临澄潭江,仍保留着那座假山。就是《闲远楼咏赓诗序》记述的"营筑小丘"。后来的澄潭人把这小丘称为"假山",农人把七百多年前的宋朝遗迹假山开垦为农地,在上面种植作物。
 
2、荷塘。假山西边有一口三亩大小的荷塘,一直种着荷花,称"里荷塘",后来贴近"里荷塘"的路命名为"荷塘路"。
 
里荷塘一直种有荷花。那时荷塘的水清澈,能看到爬在荷叶杆上的螺蛳。每年冬天,生产队放干池塘水,挖藕,分给社员。第二年春天,荷塘的荷花依旧露出荷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蜡蜓立上头";夏天仍是满池荷花。
 
3、园里塘。在澄潭糠行巷弄东首,也就是东花园原址内的一口半亩方塘,世代称"园里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塘活水源自澄潭西山,下通澄潭荷塘堰。四周砌筑石坎,深约2米,鱼、虾、黄鳝极多。
 
4、木化石。东花园建造时,运来很多木化石,"间植松柏康干石林",据南宋台州大儒车若水(1209~1275年)撰写的《东花园石松记》述:"唐书载,拔野古国有康干河,投松三千年化为石。陆鲁望以为东阳有焉。天星化石,松固能之耶。越,接东阳也,修斋公(王爚)爱松且爱石,闻数里土人有石甚奇,惟为墙,购之。土人日:'不能坏墙,其地横直满谷也。'往验之,大有十围,长有五寻,重百钧,取而归之东园。"
 
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澄潭北街境内,竖立着三四块巨大的木化石。其中立于澄潭大街的一块高约1.5米,直径1.5米的木化石,约在1973年,被搬运至杭州西湖,至今下落不明。还有在"九角楼"前台也有两块巨大的木化石,至今也被人私藏。村民建房,在挖地基时,挖出大量木化石,亦为人私下买卖、收藏。
 
5、燧石。假山东南,有几块巨大的燧石。我小时候常与三二小伙伴,敲几粒分之,在夜用断锯条擦燧石,火星四溅!
 
6、竹林。绍兴兰亭也有竹林。东花园内原有竹林,假山北一直有一片竹林。
 
 
                        (六)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末,澄潭人民公社将七百多年东花园假山和荷塘南部区域平整,建了一所医院开始,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社会大发展,澄潭人民富裕起来后,在假山和里荷塘北部区域,建造了大量住宅,第二座"兰亭"东花园遗迹荡然无存。
 
人叹曰:"鸣乎哀哉,维今之境,不尚有旧矣!"
 
附文一:《闲远楼记》
会稽之兰亭,乃东晋丞相公讳导其从子讳義之公,永和间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莅政暇日建亭于天章。有修竹茂林,引泉激湍,泛觞潇流,与蟠绅士大夫吟咏畅饮而自记其事,乐亦在其中矣。历将捌佰有余祀,古迹犹存,高明游览者道无虚日。呜呼!香无能继其事于后者?煸以谢才与从兄祖洽,滥登嘉定庚辰刘渭榜进士第,仕大宋,位叨首相,燮理弗堪弹心,匡国辅政,曷尝斯须替哉!然其在王所者,皆非薛居州,其如致泽之功,何屡疏犯颜,忏旨当毙。遂退处于娥江,日望弗梭,浩然弃爵而归,寄迹于泉石烟霞间,日与渔樵鹿豕为伍。虽然,岂舍于王哉。盖以左右之心,邑郁不遂,而继述之责又在我后之人也。乃出帮贿,运石营山,构楼数槛,匾曰"闲远"。间植松柏康干石林,凿沟引水澡迥,置觞其内,随波转屈,亦与吟翁韵士一咏一觞,畅叙幽情,盖非忘君乐此而为之,姑以继先世兰亭之故事。然斯事也,肇建于会稽之天章,继营于新昌之槐潭,历岁已远,是盖有数存乎其间。嗟夫,非数也,人也。余后之君子观览斯文,亦将有感焉。然必以意逆之,志斯,为得之其庶乎?免讥于来世云尔。
 
时宋德佑元年乙亥岁九月吉旦中书太保左柱国平章军国重事左丞相信国公观文殿大学士致政修乘老翁 爚 谨书
 
附文二:《闲远楼咏赓诗序)
余仲氏修斋,以左相国、平章军国重事。乃于新昌之宅傍,临陂池,倚邱陵,大溪挠其前,后佳山迥其左右。山水环顾,势若星拱,可以登高而览胜,可以垂钓而濯缨。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而远出乎境之外矣。于是,遂出帮贿,鸠工见士运土崇石,营筑小陵,列以嘉植。命工伐木,构为一楼,以寄胜柴。不崇朝,而木工告成,升阶倚栏,临风而吟,迎月而弄,大观于物,廓然无我。因命曰:闲远。以为休瑕之计,与谢公履齿之游,足迹密迹,诵倦梦游之胜。指顾相望于其时,修斋盘桓于山水风月之间。而与谢公诵仙参为三,而尚友焉。乃自题云,万壑松边独掩关,好山都在一楼间。只因风月添诗兴,犹是娴中未得闲。其清远幽闲之志,溢于意言之表。余亦踵其迹以识之,既而,缙绅大夫与夫吟翁韵士闻风,景仰赓酬迭和,日住盈帐,是不可不志。以贻于后,咸以是帐,授子序。呜呼,昔有至郑,日赵孟者亦赋,此七子以观郑志,有为诗。叙曰:卜商者俾后世知风雅之道,余于修齐其慕谢安谪仙者软!诚俾是文也,可传于后世,其庶乎无间于古人,而今亦古也欤!
 
赐嘉定庚辰刘渭榜进士第五人端明殿大学士署金事从兄祖洽序
 
作者介绍:俞海潮,浙江新昌县澄潭人,现居绍兴。西南财经大学毕业,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现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及文学创作。已著有“话说澄潭”“渐渐远去的记忆”“乡厨事记”“天物述记”“旧物述记”“家传”“人世间”“草木春秋”等系列原创作品百余篇,在微信公众号“壹月潮说”发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