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史海钩沉】鸿儒故里觅踪迹 ‖ 王桂文

2022-12-12 15:52:58来源: 宁乡市地方志学会

打印 字号: T|T
解读大鸿儒王文清随感录系列之九
    首篇:走进一代鸿儒王文清(作者王桂文)
    之二:王文清先生大事年表(作者李乔生)
    之三:王文清与他的族规族训(作者李乔生)
    之四:重访九溪故里 (作者李乔生)
    之五:王文清的洋“粉丝”(作者李乔生)
    之六:但愿天下更识君——深山探访王文清古墓(作者王建武)
    之七:锄经大师王文清(作者王跃飞)
    之八:王文清——廉洁的典范(作者李乔生)

鸿儒故里觅踪迹
 
● 王桂文
 
        在一个微风轻拂、金阳灿丽的秋日,我们一群王文清的追慕者应王氏族人之邀走进了王文清故里。寻觅王文清的丝丝踪迹,探访研学一代鸿儒留传的文化遗存。在乡土清香中,接受了一次醇厚的文化熏陶。
 
        出宁乡城区十余里,从宽阔的城际干线转入一条突然变窄的乡间小道,穿过一片起伏的山丘,转了几个弯后,便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王文清人生起始和安寝之处。
 
       当地王氏后裔老支书王克仁和王建军等人早已在此热情等候。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向一处地势较高的山头走去。行至半山腰,已能看到此地方圆十余里的全貌。翘首向南,可见衡山余峰逶迤而来;转头向北,一线齐整的低矮山岗围绕,中间几公里是一片开阔之地,良田沃野,呈现于前。这里是江南丘陵与洞庭湖平原的交汇之处,地势不高,平地与山丘交错。早在几百年前的明初,王文清的祖上便相中了这个山不是很高良田却很多的地方。
 
       明永乐二年(1404),王文清的祖上北直辽东都指挥使贵公,携子辅公征云南时屯兵于此。一边待命,一边屯田以解军需。这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叫屯田制,战时出战,闲时务农,是一代枭雄曹操的杰作。其后为兵家沿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屯田制发展到极致,典型的就是王震的二十二兵团解放新疆后转建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永乐四年(1406),辅公因军功授怀远将军,奉旨屯长沙卫中舍于宁乡铜瓦桥(今宁乡夏铎铺),立屯田慰安将士。自此,辅公由江西吉安迁居于湘,落户生根,繁衍生息,开宁乡铜瓦桥王氏一脉,成为宁邑三十四支王氏中的重要一支。至王文清时,已传至第十五代。据说王文清的先祖连续四代皆为武将,以武传世。就连王文清的祖父王国林,也能以一己之力,徒手搏杀猛虎。而未曾料想,到王文清这一代却培育出了一代鸿儒,近辅皇帝,广教儒生。
 
        我们稍观片刻后,继续向上前行。行到一山坳处,便看到一线横堤之下张着一只洞眼,周围满是洒落的残枝枯叶,间隙着裸露出大地的原色。当老支书王克仁说这就是王文清的墓地时,同行人都倍感惊讶,唏虚不已。老支书又不无遗憾地解释道,其实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其曾孙辈就把墓地修砌得很气派,一直保持到20世纪六十年代。后因“四清运动”和“文革”,全部拆毁。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回忆起墓地的场景。高大庄严的墓碑,一根根雄伟的旺柱,还有威武的石狮、精致的香炉、跪拜石。关于王文清的墓地,当地王文清后裔向我们讲述了不少故事。
 
        据说当年王文清寿终正寝时,有七副棺材出柩,抬往后山,分埋在不同地方,很少人知道,哪副才是真主所在,也不确定哪处坟茔才是王文清安息之地。也因为这个传说,再加上王文清的身份和地位,引来了摸金校尉(盗墓人之别称)的光顾。据王建军所述,在20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月黑风高、凄风冷雨的夜晚,这个小小的山岗上,突然汇聚了一支人马,离墓地很近的王建军祖父母被悉悉索索的声响所惊醒,起来打开门正准备往山上看时,两把寒光冷冷的白刃架在了脖子上,被人迅速推入屋内,并威胁道,“不许叫,管好自己的嘴”。第二天,风云散去,当地人上山察看时,就看到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个盗洞。后来,这伙盗墓贼在别处作案时被抓获,从审讯地供述中得知,盗墓贼在此处并无所获。也许七副棺材的传说是真的,此处不一定是真主所在;也许王文清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书先生,并无贵重之物陪葬,致使摸金校尉的洛阳铲并未探到有价值的东西,而匆匆收场。
 
       我们在王文清墓地缅怀祭拜一番后,跟着向导向山脚处的村居屋场走去,因此地大都为铜瓦桥王氏后裔而称为王家湾。经过一片荒芜之地,王建军介绍道,这片地方曾是王文清出义资而主修的铜瓦桥王氏宗祠——天相公祠,以纪念其开基祖贵公而建,但在“文革”期间被拆毁,现在仅残存有青砖的基脚。我们一行继续在村中移步探寻,走到一处民居的土砖杂屋旁,只见地上放着几个年代有些久远的麻石块柱。一根大约两米高左右的石柱,顶部成圆头状,其身为方柱,典型的“天圆地方” 的传统构造理念。走近一看,上面的文字虽已模糊,但还能清楚地辨识其上镌刻有“三礼纂修官”的字样。据当地村民说,此柱曾矗立于王文清墓地,文革拆除时洒落池塘中。今年雨水少,池塘也干枯见底,这根石柱露了出来,村民们便抬了上来草放在此。王建军说,小时在池塘戏耍游玩时,还经常脚板触探到这根柱。旁边一块长条形已中间断裂的麻石,显然是王文清的墓碑,正中央刻着“曾祖王公九溪墓”,旁边落款已难辨认。这些有幸遗存的珍贵文物,它们静静地躺在我们面前,似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冥冥之中又似在提示着我们如何敬重先人、如何尊重历史、如何传承文化、如何弘扬名人风采。我们不免心情沉重,婉惜之余更感保护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随后,在老支书的引领下,缓行200余米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当地人叫官桥河,在王文清的相关著作中称为铜瓦小溪。这里还流传着王文清当年骑竹马过河上学的故事。当时,王文清要通过此河去对面的王家学堂上私塾。河水浅时尚可徒涉,遇到丰水季节,则有一定难度。河上又没有桥,王文清则想出了一个办法,上学时带着一根较长的竹竿,每次过河时,利用力学的杠杆原理,一个助跑,再把竹竿向水中一插,速即腾空跃起,便落到了对岸,在宁乡的民间戏称此种方式叫“骑竹马”。一次过河时,水面不宽用不着,王文清便把竹竿寄放到了附近的土地庙旁,并托付土地公公帮其守护,没想到当地一小孩玩耍时,随意把它带回了家中。王文清放学后来土地庙取竹竿,却不见了。他生气地对着土地庙说道:“土地阿公,你不把我的竹竿找回来,我就叫你去充军”。说来也奇怪,那小孩拿了竹竿回去后,就一直叫肚子疼,他父亲一问,才知小孩在土地公公面前作了孽(宁乡民间的一种说法,在土地庙前做了不当的事)。再一看,他父亲便知这是王文清的东西,更急了说道:“神童的东西,你也能随便拿啊”(时王文清五岁能诗,十岁能文,在当地惊为神童)。于是,那小孩子父亲就赶紧带着小孩把竹竿放到了原地,并向土公公公赔礼道歉。故事有神化的成份,却也显示了王文清不同寻常的一面。
 
  在这条小河上,有一座叫铜瓦桥的石桥,见证着王文清惠泽乡梓的义举。而且此桥在方圆几十里还小有名气,相传“有于此溪中拾得铜雀瓦砚者而得名”,地以桥名。民国之前,这一带就以此称呼。王文清还曾深情地以诗赞誉,写下了《铜瓦桥溪上三首》 ,留下了 “铜雀当年瓦,飞来覆此桥”“万卷藏书在,千秋识此溪”“回流出稻花,垂柳侵潭绿。柳下有沙鸥,飞向晚晴浴”“有时来濯足,随意好流觞。布帽冲风稳,芒鞋踏月凉”的佳句。
 
       从王文清所作的《重修铜瓦石桥记》中得知,王文清曾几次倾力修缮此桥。“予亦两袖萧然,不得已称贷若干金,鸠工为之,仍用板片横铺柱上。乃桥成而冲去者,又二次。予力穷矣,幸甲申岁主讲岳麓书院,获俸金。遂捐赀,召石工架小石桥”。王文清不仅不遗余力修复,而且还在家规中明确若铜瓦桥崩缺损坏,后人则“定须即行修补。小则独捐,大则纠众合力。一则不枉费我之前功,一则不没祖宗下屯之旧处”。后人也诚遵其意。道光年间,铜瓦桥垮塌,王文清儿子运槐及时组织重修。同治间,铜瓦桥又破损了,他长孙松筠、德后等又分别补修。因此使得铜瓦石桥还至今幸存。
 
       我们兴趣盎然来到此桥上,仔细端详,它是一座麻石梁桥,横跨官桥水。桥身长约15米的样子,两座桥墩支撑起桥面,桥面宽约2米,由三搭组成,桥一端的一搭由三长条麻石铺就,而另一端的两搭上原来的铺石,已被水泥预制件代替,麻石上铁楔钻印和手工剁斧的痕迹还依稀可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还能保有如此传统风味的老石桥,已少之又少,而这样的石桥,既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彰显着当时人们造福乡里的德善义举。
 
        距此不远处的栗基坝,据说为王文清始修,此坝使得官桥河两岸近千亩良田得以灌溉呵护。更为惊奇的是,与王文清有关的一件重要文物,不知何时砌护其内。据当地人说,20世纪七十年代大兴农田水利之时,有许多附近有些年份的麻石就被当作建筑材料。那块麻石上面还刻有文字,其中就有湖南巡抚陈宏谋为王文清老宅撰写的 “经学之乡”石碑。在2009年的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经学”“之乡”两通石刻静静地躺在栗基坝北侧堤内。王文清也深情的描述过栗基坝, “幸有先畴在,农人莫惮劳。坝高能灌井,溪窄不容舠。春雨锄山径,秋风裹布袍。时从桥上立,战栗看危涛”(王文清《栗桥坝上口占》)。
 
        距此几里之处,是王文清老宅所在,小地名为学堂屋场。据《宁乡县志》记载:“小回龙山一曰望南,岭下有蟾蜍泉。自龙首冲而东为六甲冲诸山,东迆为原野,有学堂屋场,清宗人府主事王文清宅也,堂额曰‘五召徵君’。” “五召徵君”之匾是乾隆亲笔御赐,见匾如见君。当地有到王文清老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后还被人误传为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此,歇居一宿,并盛传乾隆皇帝下榻之处,蚊虫不扰,蚂蚁不生。显然,这与史实不合,乾隆皇帝并未到过湖南,微服私访也只在今江苏的江南一带。这样的传说在中国各地都有类似,是人们对盛赞之事之人的一种美化与神化。王文清第七代后人王日团先生曾回忆九溪宅第的盛况。他说老宅位于大株树和方家桥中,规模宏伟,占地约8亩,由四座院落组成,宅第前有月塘、曾家塘。东院落由王文清家人住宅,西院落为学堂。学堂延续举办到解放初期,时更名为狮顾乡中学。
   
       这次王文清故里之行,收获颇丰,亲眼目睹了王文清留下的或与王文清有关的许多物件,亲耳听到了一些关于王文清的事迹、故事和传说。王文清不仅以其渊博的才识传道授业、著书立学,更以一颗仁爱之心布德乐施、广行义举,出资修路架桥建坝,造福当地,泽被后世。充分展现我国传统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和抱负。也许王文清没有想到,这些他认为发自本心应以为之的事,过了几百年后还有人惦记,还有人怀念,甚至赢得了后世的推崇敬仰。也充分地验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至理,又似乎告诫我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历史和事实也再次告诉世人,人生在世要怀公义之心,行仁善之事,走出自已,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历史会记住,人们会记住!
 
    也许是年代相距还不算远,也许其后裔众多,使得我们有幸见到了王文清的一些珍贵之物,一些传说故事还能代代口口相传下来。如果不是历史的、时代的原因,也许王文清相关的文物还会留存得更多更完整。诚然,如果我们还不足够的正视,这些保存的珍贵文物,不知命运又将如何?我想,在和谐安然的今天,在文化自信的豪情中,民间与官方的文化自觉,一定会把王文清的文物遗存和文化精髓有力地保护传承起来。我们期待有一天,这里将成为一代鸿儒的纪念缅怀之地,这里将成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弘扬之处!
 
 
后记:
      在原宁乡县政协王智琦主任、原宁乡日报社记者杨长生、原宁乡县文物局局长李乔生的倡议下,为保护弘扬一代鸿儒王文清的文化遗产,他们多方奔走,并组织相关人士多次实地探访王文清故里,深入挖掘王文清之文化精髓,发文宣传。之前我已作《走近一代鸿儒王文清》一文【地方族谱】走近一代鸿儒王文清  ‖ 王桂文,介绍王文清的生平事迹,以及在教育、学术上的成就。承其上又作此文,追寻和探访王文清的德行义举,以其宣示弘扬历史名人、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望社会各界重视。后续还将从家规、教育、诗文、学术等方面推出专题,以飨读者。
 
参与文献:
1、《王文清集》
2、《宁乡县志》
3、《重方九溪故里》(李乔生)
4、《重修铜瓦石桥记》
作者简介
 
作者系湖南宁乡人,高级经济师,市场营销师。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宁乡市网络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湖南王船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沙市楹联协会会员,新阳诗社会员,宁乡市地方志学会会员。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