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宗谱的基本知识之宗谱与姓氏延续之姓氏的渊源

2022-11-21 10:29:51来源:网络 祖源姓氏文化传播

打印 字号: T|T
来源于申屠水荣的《百姓修谱实用手册》
 
      要组织修谱,务必先了解宗谱。只有掌握了有关宗谱及修编宗谱的基本知识,充分认识宗谱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修编宗谱的重要意义,才能增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不辜负当代人的历史重任。
 
第一节、宗谱与姓氏延续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姓氏都非常看重,其宗族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姓氏”,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家族,而且还是整个宗族的旗帜和象征。在古老文明的中国,姓氏是代表了其血缘关系一种看得见的传承。对于个体而言,姓氏是祖宗所赐,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对于家族而言,姓氏就是凝聚族人最重要的力量;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姓氏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
 
     然而,就我国民间代代珍藏、世世相传的宗谱来说,与姓氏密不可分,是一种血融于水的关系。一个现实的延续,靠赐姓于后代,而传宗接代;但在同一姓氏中,各支系及个体之间的血缘关系,就必须靠宗谱所特有的功能来传载,以明论理纲常。因此,编撰宗谱必是同一姓氏、同一宗族的事。久而久之,宗谱就成了记载了姓氏延续的重要载体。
 
一、姓氏的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姓。寻根溯源,一般每个姓氏的根源,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炎帝与黄帝。也正如此,所以凡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不仅是同一族人的标志,还可以说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姓氏的作用古人云:“姓,人所生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可见,“姓”的本意是“生”。我国的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在上古时代,姓与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姓”,是区分氏族的标志性符号;“氏”,则是由姓派生而出的。或者说,同一血缘关系的宗族是同一“姓”,而在同“姓”崇族的群体中,根据生存环境、工作分工、居住地区不同等,而派生出的代号称“氏”。如黄帝,生于姬水(今陕西黄陵县沮水河)之畔,育于轩辕之丘,故以“姬”为姓,“轩辕”为氏。炎帝,生于姜水(今宝鸡市天台山下清姜河),即以“姜”为姓;因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故被称为“神农氏”。所以,“姓”,是一个种族总的标志和徽号,其作用就在于维持这一“同姓”全体成员共同的世系,借以把不同血缘的氏族区别开来;“氏”,是区别同一姓宗族中不同群体的番号。“姓氏”,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因此,作为“族号”,他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姓氏的起源,我国有姓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那么,最早的姓氏究竟由何而来?据考古研究和有关文献记载,姓氏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一泀,印第安语,原意为“超自然保护神及其亲族”。在远古时代,人们认为每个氏族均起源于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物系。所以,图腾物就是一个氏族的祖先,是氏族成员共同崇拜的保护神。人们以此来辨认血缘氏系及亲属关系。因此,可以说,图腾物就是一个氏族共有的姓源。据史书记载,到了黄帝时代,黄帝轩辕氏一统天下,做了有熊国国君。他带领人们创造文字、纺织丝帛、制定历律、制舟车、造指南、子挥造弓箭等。而与黄帝生在同一时期的炎帝,他抗寒、治水、制犁、做药等,因经过几次战争后,也就成了黄帝部落联盟。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奠定的根基。因此,为中华民族的几千年文明奠定了根基。相传,黄帝生25子,得姓者有14人,其后裔繁衍600多个姓氏;炎帝及其后裔也繁衍247个姓氏。后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黄、炎两支根脉又发展到8000多个姓氏。因此,后世共尊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称自己的是“炎黄子孙”。
 
       姓氏的合并“姓氏”在产生之初,有“明贵贱”的功能。到了春秋时期,因周天子渐渐失去权威地位,赐氏命族的制度日渐混乱。至秦吞并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原先六国的大量王孙贵族,被沦为庶民。社会大变动引发的结果,使姓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也完全消失,姓氏就成为仅代表个人及其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自此,姓、氏完全混用,最终姓、氏合一,其姓氏体系也就基本定型。历史上,姓氏文化的某些内容和细节虽有改变,但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姓氏合一”这一模式。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