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王氏:三十家族三十源
我国的王姓有两大特点:
一是人口多。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近两次普查结果都是李姓第一王姓老二。因为人口普查包括了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所以李姓是世界人口老大,王姓是老二。而国家公安部近几年公布的中国大陆人口数据则是王姓为老大,李姓第二。目前全国王姓人口共10361.1万(1.0361亿)。王姓人口多而分布不均衡。如广西王姓人口95万多,在全区排列第16位。占总人口的1.9%。桂林市2014年统计王姓18.3万,占比4.06%。全州县2014年统计王姓人口5.3万,占比6.34%。以上数字说明,全州王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全国而高于广西和桂林市。
王姓人口的第二个特点是来源广,源头多。究竟有多少源头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一是君王、君主的后裔因出身王家便取王为姓。二是平民百姓改姓得姓。三是帝王赐姓,四是少数民族的王姓。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是,由于王姓来源太广,所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则为少数。我们全州是后开发地区,王姓人都是九百年内从四面八方迁入的。据统计,全州三十个家族便有三十个源。可能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只有来自同一地区的两三个家族。大多数家族只同一个“王”字而不同一源头。现将各家族的溯源及分布情况简述下:
一、既知近源又知顶源的南宅王氏家族
根据该家族老族谱记载和有关历史资料证实,始迁祖名巩字定国,原籍大名府莘县(现属山东省)人。其近源900多年前是一家的人祖父王旦曾任北宋宰相,父亲王索曾任工部尚书,属官宦世家。2000多年前的一家人始祖姓姬名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后因治水的疏堵之争被其父贬为遮民。由于他出身王家,后来他的后裔便改姓王,发祥了中国最大的家族太原王氏。王巩因善长诗画而出名,与苏轼等志同道合,两次因受苏轼冤案牵连先后被贬宾州和全州。后因被打成元祐奸党而潜逃来全州隐居,在湘江黄龙湾附近建村名曰南宅,发祥了南宅王氏家族。发祥之后前十一代为单传,十二代孙仁俊公生四子分成四大房。经过此后600多年的繁衍发展,现有人口4600余人。分布在30个自然村:才湾镇老村子(原南宅村)、大房村、毛竹山、团结塘、碗塘、竹园屋、松毛屋、报木源、脚山铺、以牙口、大坝头、王家山、大地里、龙门口、松山边、架子田、大车头、半边丘、新房子、香园屋、大盛村、三里桥、新村六工田、楠木山、龙水镇寨脚底、咸水镇大溪丘、绍水镇底宅、大岭脚、凤凰镇连前、建安司。本家族历史上清朝时有名人大房的王国辉,曾任松江府、常德府知府,致仕后立宅定居毛竹山。以牙口王国章系五品武官武德骑尉。民国时期有龙门口的王竹斋曾在多地任过县长,在本县曾任参议长。
两河王氏家族找到了600多年是一家的源头。
二、两河王氏家族的老族谱(已佚)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忠礼系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人,于明初宦游来全州定居两河。经联系寻宗,找到了其先祖叫王宗礼原属吉安府现属吉安市的安福县金田乡金谿王氏家族。该家族现有人口一万余人,分布于金田乡5个行政村。现在两河王家与金谿王家不仅互相联系,并且还为修建祠堂和祭祀互相资助。两河王家本地人口约1500人,居于王家一村。另有清未从两河王家迁居资源县两水的王玉峰现有后裔100余人,分布在桂林、南宁、北京、广州、南昌、西宁、昆明等地。另据全州地名志记载东山瑶族乡三江的分水塘和宅乐坪于清时迁自两河王家。宅乐坪群众证实解族后还互有来往,但两河王家群众说无印象,有待双方今后交流考证。分水塘、宅乐坪两村现有500余人。两河王家人才辈出,名人较多。康熙年间有进士王极昭曾知山西赵城县。现有博士王建国、王默、王淳、王晓路、高劲。后4人都是王玉峰的后裔。现有硕士王路、王劼、王磊、高力,都是王玉峰的后裔。民国时期有少将王啸、王彝,县长王潜等名人,都是王玉峰之子。
三、只知始迁祖信息不知上源情况的家族。
(一)才湾上白石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兴清少时丧父,靠母抚养成人,学业屡试不第,中武魁后英勇善战,北宋皇祜时荣升京门指挥。此时全州匪患猖獗,清兴公奉命前来清剿。取胜不久,又奉命参加狄青部前来全州追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起义军。不幸,随军的母亲在全州去世,皇祐5年(1053)侬智高部在昆仑关告败,清兴公转回全州安葬其母并立宅定居上白石,这是入全定居最早的王氏家族。但其上源只知原籍是山西上党县,不知住址详情,无法寻根问祖。本家族现有人囗约600人,分居上白石村和羊福宅。
(二)茅埠王氏家族。本家族族谱记载始迁祖王国祥原籍江西庐陵县(民初改为吉安县至今〉于宋末来全州任库使,“库使公生于宋季来自江西官于全遂家焉”。“公自江西官于全乃家焉,未详江西何郡,故厚资……创恩(乡)之茅埠宜(乡)之车田”。意思是说王国祥原籍是江西庐陵县,后在全州为官,任上便置业定居。现有人口8000多人,分布于枧塘的茅埠、水西、留贤、塘安背、广山脚、新车边、大溪洲、瓦窑岗、石桥头、上江东、全州镇上尹家塘、下尹家塘、排楼边、集才王家、江口(套子口)、莫家塘、西门前、才湾八甲、嘉祥塘、白水脚、鲁板桥、永佳洞磨子田、龙水长井、石燕岗、王家庄、水源头、沙子田、湾屋井、杠口、油榨头、毫猪冲、咸水车田上王家、下王家、塘思湾、山口、古留、咸水老街、车田、凤凰纳口、吉水塘、竹山脚、黄沙江、堰头上、绍水靖川王家、荣华村、安和大塘村上七下八(自然村村名)、狗爪山、鸟塘、石塘大里山、水源头。本家族有名人王贻德,嘉靖乙丑(1565)进士,曾任江西分宜知县,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河北,升云南按察使,晋云南布政使。
(三)贤山王氏家族。据族谱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洪源,“宋季,我先公亦属江西庐陵县人氏,任鄂属保康判部郎之孔长,公悉因元扰,度力薄,难持,恐贻幕禄之诮,故尔致职返梓居,未几。惧罹元祸,挚子文通文达遯迹湘源之茅埠与库使国祥公同居数年复徙石塘之贤山”。现有人口约3000人。分布于石塘镇贤山、攀莲窝、马山、本子拉、水埠头、下乐、燕竹山、象力山、安和镇堰头上、咸水镇黄沙。上述人口中有部分本姓汪,传说这些汪姓人比王姓人先在贤山居住,但后来王姓人大大超过了汪姓人,汪姓人认为汪姓不发人,便去水留王,由汪姓改为王姓。改姓人口共约300人。分居贤山村和堰头上。
(四)下白石王永禄家族。始迁祖王永禄系江西庐陵县白竺田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烈祖(上六代祖)王宪顶官拜翰林院侍讲学士,其后人奉他为本家族一世。王永禄生于南宋嘉熙2年(1238),宝祐6年(1258)年仅20岁中进士出身,身经从南宋至元朝的改朝换代之际。谱书记载“永禄公在广西平乐府知府期满不愿还乡,入籍湘源立宅下白石焉”。实际上当时正处于文天祥(同为庐陵县人)抗元失败之际,永禄公无法还乡,退休后便卜居全州立宅下白石。此村现称禁山里,居住着蒋、刘、唐等姓。其中王姓人口200多人。
(五)大新王氏家族。据该家族族谱记载,其始迁祖王大高于康熙5年(1666)携子君起、君显、君彩从老家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现为永州市零陵区)隆庆里开善乡九家湾(现为大庆坪乡九家湾村)迁全州屏山渡居住。大高公去世后,三个儿子扶父棺回零陵故里安葬。守孝期满后昆季三人再次来到全州并在时为万乡47都价买打石塘(现属全州镇大新村名为大喜塘)场地立宅。发祥至今现有人口约700人。分布于大新村的大喜塘、新屋里、龙岩岭、花水井、周家坪、张家、谭家。近年经与先祖原籍联系,如今的九家湾村已无王姓人。村民全姓杨,杨氏老祖宗曾是王家的女婿,后来王家人迁去外地去向不明,其山场土地全给杨氏家族管理使用。该村现在虽无王家人了,但杨姓人与王姓人有血缘关系。所以大新王家人与原籍杨家人仍有联系。
(六)才湾南一村黄龙湾王家。据族谱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继田,原籍住址湖南省原零陵县隆庆坪乡景福坪(又叫蚂拐塘)。先祖身份及上源情况不明。只知继田公于康熙49年(1710)迁来黄龙湾居住。现有人口200多,分布于黄龙湾、百税田和新宅门口。与原籍无联系。
(七)大西江锦塘王家。大西江镇古称青瑶垌,原住有12姓瑶民。明初,这里的瑶民参与周边县瑶民抗交皇粮国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镇压。时任靖江王护驾指挥参将王朝奉(字庆二)及其结拜兄弟陆亚珪、江原、胡成、徐林、刘纪-奉命在青瑶垌驻防屯垦,后来这六位结拜兄弟除刘纪一无后外,其余5人开基了5个家族。王朝奉便是锦塘王家的始迁祖。王朝奉墓碑记载,朝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宜封县。但经查古今地名资料无宜封县,吉安府只有永丰县,宜春市有宜丰县。由于地名不详无法查找其上源。本家族来全已600多年,现有人口500余人。聚居王家一村。
(八)才湾镇江湾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廷秀,原籍广信府贵溪县(现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家谱记载:“授王廷秀广西桂林府全州州牧”。根据历史推断廷秀公来全时间是明初全州划归桂林府以后。至今约600年,现有人口1100余人。分布于才湾镇的江湾、秦家塘、中白石、湾屋山。
(九)白宝北山王氏家族。该家族始迁祖王庆古原籍吉安府泰和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元末荐举其孝廉服官楚南,擢升道州(今湖南道县)剌史。庆古公荐举后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全州。后来庆古公卒葬道州,其家属卜居全州与道州途中的北山。现有后裔约4000人。分布于白宝乡北山、大西江(村名)、平福、水晶坪、挂鱼山、宅州、塘边、秧达坪、宅沙坪、四口井、栗树脚、塔平、桥基、宅南、妙背、全州镇集才王家、马家、唐家、大贵王家、桃溪园、大门前、火龙岗、长地里、老屋场、粒家田、落家塘、田伟王家、筛子塘、绕山老村子、新村子、渔家铺、江边、北门王家、枧塘镇面里垌、石塘镇游观山。
(十)东山白岭王氏家族。据传,东山瑶族乡白岭王家始迁祖王朝宾,原籍湖南省冷水滩(原属零陵县,现分为永州市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只知是冷水滩,不知具体住址。无法查考。相传朝宾公自幼贫穷,幼年时就以帮工为生。明朝时,朝宾公帮工到东山,因年幼不能干农活,便以帮人牧牛为生。成年后就在白岭定居成家。至今已近500年,现有人口约700人。
(十一)白宝茅兰王氏家族。只知始迁祖叫王承科,不知其何地人氏,也不知为何来全州。还传说他来全州后曾在茅埠、沛田、源东、田尾岭住过,最后定居白宝茅兰。按六世祖惟实公墓碑所写时间推算,承科公大约是明宣德年间来全州,至今已600多年。现有人口2000多,分布于白宝乡茅兰、栈底、木叶铺、水浸坪、木林山、大石弄、两河镇新田、茨塘、石塘镇吟山尾等地。
(十二)石塘大井头王氏家族。相传本家族始迁祖王晚十原籍吉安府庐陵县,住址是无法查考的鹅公大丘金田村。晚十公身份及上源情况不清。来全定居已500多年,现有人口2000多。分居于石塘镇大井头、白露、毛竹山、塘底、大巴地、磨把湾、蒿草坪、双井拉、社公 、两河镇的调广、烟竹水。
四、对上源有争议的家族
(一)第七陂家族。始迁祖王文楚生二子,长子焕卿公住第七陂为大房。次子宣义公住石田为二房。两房对始迁祖王文楚个人信息认识一致,都认定:“始祖文楚公字孝携,宋末任雷州剌使钦加太守,系江西庐陵县人,视宋室衰微,度力薄,难以匡复,解组来全”。又记载:“文天祥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指文楚公)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与(茅埠)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第七陂”。
对文楚公原籍地的确认原来不仅本家族两房是一致的,还有茅埠、贤山两大家族都认为王文楚原籍是吉安府庐陵县。但二房石田支系2013年12月编纂的新族谱把文楚公写为是王巩之子王皋的孙子或曾孙。经查王巩祖籍是大名府莘县(后划归山东省)。王皋南渡江南后定居江苏获扁、苏州和昆山,并在江苏发祥三沙王氏,王皋是三沙王氏始祖。其后裔都属三沙王氏。如果确认文楚公系王皋之子,祖籍地就不应该是庐陵了。而大房第七陂支系修谱负责人则认为先祖原籍地是庐陵县,不能改为别地。对石田新谱所写的“根据同治年间建成的文楚公祠碑文记载:文楚公迁自江南苏州府”。大房则确认他们的祠堂内无此碑文也无此传说。至于石田新谱所写文楚公到南宅王氏家族投亲之举,不仅大房第七陂予以否认,南宅王氏家族也认为与王文楚家族无亲戚关系,不可能有到南宅家庭投亲之举。根据谱书记载文楚公只有到茅埠的投亲之举。对以上争议石田支系内部也有修谱的负责人认为应以老族谱的记载为准。根据老族谱的记载,茅埠、第七陂、贤山三个家庭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因为这三个家族原籍都是庐陵县,来全州后同住了多年,并且族谱写明了文楚公与国祥公有亲戚关系。是否是一家有待这三个家族确定。
第七陂家族现有人口9000多人。分布于石塘镇第七陂、石塘圩老街、蛙蝈塘、俊比拉、背竹、麻全塘、观江地、田尾地、水埠头、田家、大口岩、下庄、磨书田、余粮铺、石田、铺里、矮岭脚、厂里、粪箕塘、烟竹窝、桥培、牛埠塘、江边、兴和村、华子拉、脚盆井、杉木塘、料塘、鸭鹊村、田垌里、白石山、窑高头、清凉山。
(二)庙头王氏家族。根据夏屋支系的王先飞(已去世)等人提供的资料证实:湖南省东安县原来住着一支王姓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原住东安县高峰上文村的海良(亮)汉良(亮)迁居两省边界的夏屋村开基了庙头王氏家族(版木1)。后来石垌村的王雪荣等人提供的资料称:庙头王氏家族始迁祖王辉先祖籍应天府上元县(现属江苏南京)。明崇祯年间在永州下属县当官,后定居东安县。辉先公生二子,长子义远公其后裔留居东安,次子道远公生二子海亮(良)、汉亮(良)迁居广西。其中海亮定居夏屋村。汉亮定居龙岩(版本2)。综合以上两个版本,夏屋支系分居夏屋、马家弄、黄土井、兆村、庙头街王家、建新王家、下塔、上潮水、下潮水。汉亮此支系分布在龙岩、弄屋、渡头、文桥紫岗(因修紫岗水库移居江头新王家)。上述两支共有人口3000余人。2022年9月,夏屋村新修了族谱《永郡王氏通谱》(版本3)。此谱记述该家族“族祖宪哲公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白竹鹅公丘”。其第十一世共有兄弟七人随始祖迁到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仁智乡十四都,至十三世朝显公于1246~1248年迁至东安县上文村。传至18世元勋公迁至广西全州开泰里亚坞村即现在的夏屋村。此家族共有人口1000余人,分布于夏屋、马家弄、下塔、文桥紫岗(因修紫岗水库迁居江头新王家)、龙水安陂王家(版本3)。此版本与前两个版本差异较大。不仅对上原有争议,对家族分布看法也不统一。为达准确,有待各家族支系继续收集资料,互相沟通,以便达到统一。
五、改姓得王姓的两个家族
(一)石塘镇沙田井底王氏家族,本是茅埠王家的后裔。因人少于清中期由潭山口邓姓过继一人去井底王家。后来,原王姓人已无后裔,过继去的邓姓人为王姓人接了香火,使王姓后继有人。现有人口100余人。分居井底和后源垌两村。这些王姓人按自然血缘全属邓姓,按法律拟制血亲属茅埠王氏家族。
(二)凤凰镇七里村杨家很早就住着一支王姓人,人很少。清末,黄沙河水车村一唐姓人随母改嫁到王家改名叫王锦绣。后来,原来的王姓人已无后人,王锦绣为王家人接代传后,现有人口80多人。按自然血亲此支王姓人全是水车唐家的后人。按法律拟制血亲只知先祖姓王,其源头不明。
六、上源情况不明无法溯源的家族
以下王氏家族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家族上源的情况和始迁祖的有关信息,因此,目前无法溯源。
(一)祥屋王家。属石塘镇祥大村。传说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庐陵鹅公大丘迁来,现分居祥屋和两河镇李家山村,人口约1400人。
(二)大塘富(又称大塘屋)王氏家族。传说来自鹅公大丘。现住上下大塘屋村。人口约500人。
(三)上下田尾岭村,分属石塘镇和两河镇。传说明万历年间从庐陵县鹅公大丘迁来,现分居上下田尾岭两村,共有人口150人。
(四)两河镇白水王家,传说明初从吉安府安福县迁来,人口约600人。
(五)两河镇载福王家,传说明初从江西省庐陵县迁来,共有人口约500人。
(六)大西江镇鲁屏王家,传说清乾隆年间从湖南东安县迁来。共有人口200多人。
(七)枧塘镇下江东王家。传说明中期从江西迁来。有关资料在先祖碑文中有记载,但修灌江渠道时碑文被石土掩埋。人口约450人。
(八)绍水镇大惠村台上王家,传说清朝年间从湖南永州迁来,人口约150人。
(九)才湾南一村新田王家。传说明初从山西太原迁来,人口约100人。
七、邻县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一)资源县忠泽公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该家族族谱记载始迁祖王忠泽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白杨县(查无此县名)。宋时随父台鼎公逃难来到广西兴安隐居。台鼎公去世后四个儿子各迁一方。其中第四子忠泽公首迁全州黄泥底铺(查无此地名),复迁西延(今资源县)车田湾暖水塘定居,发祥资源县王忠泽王氏家族。现有人口约一万人。其中迁来全州共4支。一支是20世王仁鲲从抱财丘迁全州绍水镇大惠村大湾。第二支是25世王其材从庵堂冲迁全州咸水洛江村堰头。第三支是王仲贤从咸水垌迁全州大西江,现分居沙子坪、石源江和龙水大联。第四支是王民泗迁大西江镇沙子坪的荒岭头。以上4支共有人口约800人。
(二)湖南永州积厚公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据《永郡王氏续修通谱》记载,积厚公原籍江西省,以武略将军任湖南永州总管。改组后留居永州。现发展为一万人以上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原零陵县(现永州市零陵区)和东安县。积厚公14世王化直于清初从零陵县隆庆里拱门村迁全州建乡玩高山(现凤凰镇望高村),后有一部分迁本镇白竹山、大弯里、豆子滩和溪塘。积厚公14世王化试和17世王昌文迁凤凰镇小垌村,同辈的王昌辉王昌熙迁凤凰镇早禾坝。其中王昌熙复迁咸水镇古留六工田村。16世王国桢迁安和镇马村田,还有一支迁东山瑶族乡拦石垌(南西垌)。积厚公上述来全的后裔共有人口约1000人。
(三)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这是入住全州时间最短人口最少的一支王姓人。其始迁祖己不知名,也不知原籍具体住址。只知道最早的先祖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原籍湖南省新化县到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山区以种山地维生,第二世三兄弟其中二人不知去向。剩下一人(王相林)于刚解放时迁全州县大西江炎井村牛路口居住。后来一部分又返回坪水底。现全家族共约80余人,其中住牛路口村只有30余人。大部分仍住资源县。还有少数因在外地工作分别住桂林市区和龙胜县城。
以上是全州县30个王氏家族目前寻根问祖的情况,这些家族分布于全州县244个自然村。大部分家族来源不明。水有源头树有根,望以上源头不清的家族通过各方努力溯源争取早日见根知源。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一是人口多。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近两次普查结果都是李姓第一王姓老二。因为人口普查包括了居住世界各地的华人,所以李姓是世界人口老大,王姓是老二。而国家公安部近几年公布的中国大陆人口数据则是王姓为老大,李姓第二。目前全国王姓人口共10361.1万(1.0361亿)。王姓人口多而分布不均衡。如广西王姓人口95万多,在全区排列第16位。占总人口的1.9%。桂林市2014年统计王姓18.3万,占比4.06%。全州县2014年统计王姓人口5.3万,占比6.34%。以上数字说明,全州王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全国而高于广西和桂林市。
王姓人口的第二个特点是来源广,源头多。究竟有多少源头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可以分为几个类型。一是君王、君主的后裔因出身王家便取王为姓。二是平民百姓改姓得姓。三是帝王赐姓,四是少数民族的王姓。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但是,由于王姓来源太广,所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则为少数。我们全州是后开发地区,王姓人都是九百年内从四面八方迁入的。据统计,全州三十个家族便有三十个源。可能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只有来自同一地区的两三个家族。大多数家族只同一个“王”字而不同一源头。现将各家族的溯源及分布情况简述下:
一、既知近源又知顶源的南宅王氏家族
根据该家族老族谱记载和有关历史资料证实,始迁祖名巩字定国,原籍大名府莘县(现属山东省)人。其近源900多年前是一家的人祖父王旦曾任北宋宰相,父亲王索曾任工部尚书,属官宦世家。2000多年前的一家人始祖姓姬名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后因治水的疏堵之争被其父贬为遮民。由于他出身王家,后来他的后裔便改姓王,发祥了中国最大的家族太原王氏。王巩因善长诗画而出名,与苏轼等志同道合,两次因受苏轼冤案牵连先后被贬宾州和全州。后因被打成元祐奸党而潜逃来全州隐居,在湘江黄龙湾附近建村名曰南宅,发祥了南宅王氏家族。发祥之后前十一代为单传,十二代孙仁俊公生四子分成四大房。经过此后600多年的繁衍发展,现有人口4600余人。分布在30个自然村:才湾镇老村子(原南宅村)、大房村、毛竹山、团结塘、碗塘、竹园屋、松毛屋、报木源、脚山铺、以牙口、大坝头、王家山、大地里、龙门口、松山边、架子田、大车头、半边丘、新房子、香园屋、大盛村、三里桥、新村六工田、楠木山、龙水镇寨脚底、咸水镇大溪丘、绍水镇底宅、大岭脚、凤凰镇连前、建安司。本家族历史上清朝时有名人大房的王国辉,曾任松江府、常德府知府,致仕后立宅定居毛竹山。以牙口王国章系五品武官武德骑尉。民国时期有龙门口的王竹斋曾在多地任过县长,在本县曾任参议长。
两河王氏家族找到了600多年是一家的源头。
二、两河王氏家族的老族谱(已佚)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忠礼系江西省安福县金田人,于明初宦游来全州定居两河。经联系寻宗,找到了其先祖叫王宗礼原属吉安府现属吉安市的安福县金田乡金谿王氏家族。该家族现有人口一万余人,分布于金田乡5个行政村。现在两河王家与金谿王家不仅互相联系,并且还为修建祠堂和祭祀互相资助。两河王家本地人口约1500人,居于王家一村。另有清未从两河王家迁居资源县两水的王玉峰现有后裔100余人,分布在桂林、南宁、北京、广州、南昌、西宁、昆明等地。另据全州地名志记载东山瑶族乡三江的分水塘和宅乐坪于清时迁自两河王家。宅乐坪群众证实解族后还互有来往,但两河王家群众说无印象,有待双方今后交流考证。分水塘、宅乐坪两村现有500余人。两河王家人才辈出,名人较多。康熙年间有进士王极昭曾知山西赵城县。现有博士王建国、王默、王淳、王晓路、高劲。后4人都是王玉峰的后裔。现有硕士王路、王劼、王磊、高力,都是王玉峰的后裔。民国时期有少将王啸、王彝,县长王潜等名人,都是王玉峰之子。
三、只知始迁祖信息不知上源情况的家族。
(一)才湾上白石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兴清少时丧父,靠母抚养成人,学业屡试不第,中武魁后英勇善战,北宋皇祜时荣升京门指挥。此时全州匪患猖獗,清兴公奉命前来清剿。取胜不久,又奉命参加狄青部前来全州追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起义军。不幸,随军的母亲在全州去世,皇祐5年(1053)侬智高部在昆仑关告败,清兴公转回全州安葬其母并立宅定居上白石,这是入全定居最早的王氏家族。但其上源只知原籍是山西上党县,不知住址详情,无法寻根问祖。本家族现有人囗约600人,分居上白石村和羊福宅。
(二)茅埠王氏家族。本家族族谱记载始迁祖王国祥原籍江西庐陵县(民初改为吉安县至今〉于宋末来全州任库使,“库使公生于宋季来自江西官于全遂家焉”。“公自江西官于全乃家焉,未详江西何郡,故厚资……创恩(乡)之茅埠宜(乡)之车田”。意思是说王国祥原籍是江西庐陵县,后在全州为官,任上便置业定居。现有人口8000多人,分布于枧塘的茅埠、水西、留贤、塘安背、广山脚、新车边、大溪洲、瓦窑岗、石桥头、上江东、全州镇上尹家塘、下尹家塘、排楼边、集才王家、江口(套子口)、莫家塘、西门前、才湾八甲、嘉祥塘、白水脚、鲁板桥、永佳洞磨子田、龙水长井、石燕岗、王家庄、水源头、沙子田、湾屋井、杠口、油榨头、毫猪冲、咸水车田上王家、下王家、塘思湾、山口、古留、咸水老街、车田、凤凰纳口、吉水塘、竹山脚、黄沙江、堰头上、绍水靖川王家、荣华村、安和大塘村上七下八(自然村村名)、狗爪山、鸟塘、石塘大里山、水源头。本家族有名人王贻德,嘉靖乙丑(1565)进士,曾任江西分宜知县,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河北,升云南按察使,晋云南布政使。
(三)贤山王氏家族。据族谱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洪源,“宋季,我先公亦属江西庐陵县人氏,任鄂属保康判部郎之孔长,公悉因元扰,度力薄,难持,恐贻幕禄之诮,故尔致职返梓居,未几。惧罹元祸,挚子文通文达遯迹湘源之茅埠与库使国祥公同居数年复徙石塘之贤山”。现有人口约3000人。分布于石塘镇贤山、攀莲窝、马山、本子拉、水埠头、下乐、燕竹山、象力山、安和镇堰头上、咸水镇黄沙。上述人口中有部分本姓汪,传说这些汪姓人比王姓人先在贤山居住,但后来王姓人大大超过了汪姓人,汪姓人认为汪姓不发人,便去水留王,由汪姓改为王姓。改姓人口共约300人。分居贤山村和堰头上。
(四)下白石王永禄家族。始迁祖王永禄系江西庐陵县白竺田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烈祖(上六代祖)王宪顶官拜翰林院侍讲学士,其后人奉他为本家族一世。王永禄生于南宋嘉熙2年(1238),宝祐6年(1258)年仅20岁中进士出身,身经从南宋至元朝的改朝换代之际。谱书记载“永禄公在广西平乐府知府期满不愿还乡,入籍湘源立宅下白石焉”。实际上当时正处于文天祥(同为庐陵县人)抗元失败之际,永禄公无法还乡,退休后便卜居全州立宅下白石。此村现称禁山里,居住着蒋、刘、唐等姓。其中王姓人口200多人。
(五)大新王氏家族。据该家族族谱记载,其始迁祖王大高于康熙5年(1666)携子君起、君显、君彩从老家湖南永州府零陵县(现为永州市零陵区)隆庆里开善乡九家湾(现为大庆坪乡九家湾村)迁全州屏山渡居住。大高公去世后,三个儿子扶父棺回零陵故里安葬。守孝期满后昆季三人再次来到全州并在时为万乡47都价买打石塘(现属全州镇大新村名为大喜塘)场地立宅。发祥至今现有人口约700人。分布于大新村的大喜塘、新屋里、龙岩岭、花水井、周家坪、张家、谭家。近年经与先祖原籍联系,如今的九家湾村已无王姓人。村民全姓杨,杨氏老祖宗曾是王家的女婿,后来王家人迁去外地去向不明,其山场土地全给杨氏家族管理使用。该村现在虽无王家人了,但杨姓人与王姓人有血缘关系。所以大新王家人与原籍杨家人仍有联系。
(六)才湾南一村黄龙湾王家。据族谱记载,本家族始迁祖王继田,原籍住址湖南省原零陵县隆庆坪乡景福坪(又叫蚂拐塘)。先祖身份及上源情况不明。只知继田公于康熙49年(1710)迁来黄龙湾居住。现有人口200多,分布于黄龙湾、百税田和新宅门口。与原籍无联系。
(七)大西江锦塘王家。大西江镇古称青瑶垌,原住有12姓瑶民。明初,这里的瑶民参与周边县瑶民抗交皇粮国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镇压。时任靖江王护驾指挥参将王朝奉(字庆二)及其结拜兄弟陆亚珪、江原、胡成、徐林、刘纪-奉命在青瑶垌驻防屯垦,后来这六位结拜兄弟除刘纪一无后外,其余5人开基了5个家族。王朝奉便是锦塘王家的始迁祖。王朝奉墓碑记载,朝奉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宜封县。但经查古今地名资料无宜封县,吉安府只有永丰县,宜春市有宜丰县。由于地名不详无法查找其上源。本家族来全已600多年,现有人口500余人。聚居王家一村。
(八)才湾镇江湾王氏家族。其始迁祖王廷秀,原籍广信府贵溪县(现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家谱记载:“授王廷秀广西桂林府全州州牧”。根据历史推断廷秀公来全时间是明初全州划归桂林府以后。至今约600年,现有人口1100余人。分布于才湾镇的江湾、秦家塘、中白石、湾屋山。
(九)白宝北山王氏家族。该家族始迁祖王庆古原籍吉安府泰和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元末荐举其孝廉服官楚南,擢升道州(今湖南道县)剌史。庆古公荐举后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全州。后来庆古公卒葬道州,其家属卜居全州与道州途中的北山。现有后裔约4000人。分布于白宝乡北山、大西江(村名)、平福、水晶坪、挂鱼山、宅州、塘边、秧达坪、宅沙坪、四口井、栗树脚、塔平、桥基、宅南、妙背、全州镇集才王家、马家、唐家、大贵王家、桃溪园、大门前、火龙岗、长地里、老屋场、粒家田、落家塘、田伟王家、筛子塘、绕山老村子、新村子、渔家铺、江边、北门王家、枧塘镇面里垌、石塘镇游观山。
(十)东山白岭王氏家族。据传,东山瑶族乡白岭王家始迁祖王朝宾,原籍湖南省冷水滩(原属零陵县,现分为永州市零陵区和冷水滩区),只知是冷水滩,不知具体住址。无法查考。相传朝宾公自幼贫穷,幼年时就以帮工为生。明朝时,朝宾公帮工到东山,因年幼不能干农活,便以帮人牧牛为生。成年后就在白岭定居成家。至今已近500年,现有人口约700人。
(十一)白宝茅兰王氏家族。只知始迁祖叫王承科,不知其何地人氏,也不知为何来全州。还传说他来全州后曾在茅埠、沛田、源东、田尾岭住过,最后定居白宝茅兰。按六世祖惟实公墓碑所写时间推算,承科公大约是明宣德年间来全州,至今已600多年。现有人口2000多,分布于白宝乡茅兰、栈底、木叶铺、水浸坪、木林山、大石弄、两河镇新田、茨塘、石塘镇吟山尾等地。
(十二)石塘大井头王氏家族。相传本家族始迁祖王晚十原籍吉安府庐陵县,住址是无法查考的鹅公大丘金田村。晚十公身份及上源情况不清。来全定居已500多年,现有人口2000多。分居于石塘镇大井头、白露、毛竹山、塘底、大巴地、磨把湾、蒿草坪、双井拉、社公 、两河镇的调广、烟竹水。
四、对上源有争议的家族
(一)第七陂家族。始迁祖王文楚生二子,长子焕卿公住第七陂为大房。次子宣义公住石田为二房。两房对始迁祖王文楚个人信息认识一致,都认定:“始祖文楚公字孝携,宋末任雷州剌使钦加太守,系江西庐陵县人,视宋室衰微,度力薄,难以匡复,解组来全”。又记载:“文天祥在南方抗元失败后,他(指文楚公)深感独力难支,于是弃官到全州与(茅埠)国祥公共居全之茅埠,后迁居石塘第七陂”。
对文楚公原籍地的确认原来不仅本家族两房是一致的,还有茅埠、贤山两大家族都认为王文楚原籍是吉安府庐陵县。但二房石田支系2013年12月编纂的新族谱把文楚公写为是王巩之子王皋的孙子或曾孙。经查王巩祖籍是大名府莘县(后划归山东省)。王皋南渡江南后定居江苏获扁、苏州和昆山,并在江苏发祥三沙王氏,王皋是三沙王氏始祖。其后裔都属三沙王氏。如果确认文楚公系王皋之子,祖籍地就不应该是庐陵了。而大房第七陂支系修谱负责人则认为先祖原籍地是庐陵县,不能改为别地。对石田新谱所写的“根据同治年间建成的文楚公祠碑文记载:文楚公迁自江南苏州府”。大房则确认他们的祠堂内无此碑文也无此传说。至于石田新谱所写文楚公到南宅王氏家族投亲之举,不仅大房第七陂予以否认,南宅王氏家族也认为与王文楚家族无亲戚关系,不可能有到南宅家庭投亲之举。根据谱书记载文楚公只有到茅埠的投亲之举。对以上争议石田支系内部也有修谱的负责人认为应以老族谱的记载为准。根据老族谱的记载,茅埠、第七陂、贤山三个家庭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因为这三个家族原籍都是庐陵县,来全州后同住了多年,并且族谱写明了文楚公与国祥公有亲戚关系。是否是一家有待这三个家族确定。
第七陂家族现有人口9000多人。分布于石塘镇第七陂、石塘圩老街、蛙蝈塘、俊比拉、背竹、麻全塘、观江地、田尾地、水埠头、田家、大口岩、下庄、磨书田、余粮铺、石田、铺里、矮岭脚、厂里、粪箕塘、烟竹窝、桥培、牛埠塘、江边、兴和村、华子拉、脚盆井、杉木塘、料塘、鸭鹊村、田垌里、白石山、窑高头、清凉山。
(二)庙头王氏家族。根据夏屋支系的王先飞(已去世)等人提供的资料证实:湖南省东安县原来住着一支王姓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原住东安县高峰上文村的海良(亮)汉良(亮)迁居两省边界的夏屋村开基了庙头王氏家族(版木1)。后来石垌村的王雪荣等人提供的资料称:庙头王氏家族始迁祖王辉先祖籍应天府上元县(现属江苏南京)。明崇祯年间在永州下属县当官,后定居东安县。辉先公生二子,长子义远公其后裔留居东安,次子道远公生二子海亮(良)、汉亮(良)迁居广西。其中海亮定居夏屋村。汉亮定居龙岩(版本2)。综合以上两个版本,夏屋支系分居夏屋、马家弄、黄土井、兆村、庙头街王家、建新王家、下塔、上潮水、下潮水。汉亮此支系分布在龙岩、弄屋、渡头、文桥紫岗(因修紫岗水库移居江头新王家)。上述两支共有人口3000余人。2022年9月,夏屋村新修了族谱《永郡王氏通谱》(版本3)。此谱记述该家族“族祖宪哲公原居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白竹鹅公丘”。其第十一世共有兄弟七人随始祖迁到湖南省永州府东安县仁智乡十四都,至十三世朝显公于1246~1248年迁至东安县上文村。传至18世元勋公迁至广西全州开泰里亚坞村即现在的夏屋村。此家族共有人口1000余人,分布于夏屋、马家弄、下塔、文桥紫岗(因修紫岗水库迁居江头新王家)、龙水安陂王家(版本3)。此版本与前两个版本差异较大。不仅对上原有争议,对家族分布看法也不统一。为达准确,有待各家族支系继续收集资料,互相沟通,以便达到统一。
五、改姓得王姓的两个家族
(一)石塘镇沙田井底王氏家族,本是茅埠王家的后裔。因人少于清中期由潭山口邓姓过继一人去井底王家。后来,原王姓人已无后裔,过继去的邓姓人为王姓人接了香火,使王姓后继有人。现有人口100余人。分居井底和后源垌两村。这些王姓人按自然血缘全属邓姓,按法律拟制血亲属茅埠王氏家族。
(二)凤凰镇七里村杨家很早就住着一支王姓人,人很少。清末,黄沙河水车村一唐姓人随母改嫁到王家改名叫王锦绣。后来,原来的王姓人已无后人,王锦绣为王家人接代传后,现有人口80多人。按自然血亲此支王姓人全是水车唐家的后人。按法律拟制血亲只知先祖姓王,其源头不明。
六、上源情况不明无法溯源的家族
以下王氏家族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家族上源的情况和始迁祖的有关信息,因此,目前无法溯源。
(一)祥屋王家。属石塘镇祥大村。传说于明万历年间从江西庐陵鹅公大丘迁来,现分居祥屋和两河镇李家山村,人口约1400人。
(二)大塘富(又称大塘屋)王氏家族。传说来自鹅公大丘。现住上下大塘屋村。人口约500人。
(三)上下田尾岭村,分属石塘镇和两河镇。传说明万历年间从庐陵县鹅公大丘迁来,现分居上下田尾岭两村,共有人口150人。
(四)两河镇白水王家,传说明初从吉安府安福县迁来,人口约600人。
(五)两河镇载福王家,传说明初从江西省庐陵县迁来,共有人口约500人。
(六)大西江镇鲁屏王家,传说清乾隆年间从湖南东安县迁来。共有人口200多人。
(七)枧塘镇下江东王家。传说明中期从江西迁来。有关资料在先祖碑文中有记载,但修灌江渠道时碑文被石土掩埋。人口约450人。
(八)绍水镇大惠村台上王家,传说清朝年间从湖南永州迁来,人口约150人。
(九)才湾南一村新田王家。传说明初从山西太原迁来,人口约100人。
七、邻县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一)资源县忠泽公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该家族族谱记载始迁祖王忠泽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白杨县(查无此县名)。宋时随父台鼎公逃难来到广西兴安隐居。台鼎公去世后四个儿子各迁一方。其中第四子忠泽公首迁全州黄泥底铺(查无此地名),复迁西延(今资源县)车田湾暖水塘定居,发祥资源县王忠泽王氏家族。现有人口约一万人。其中迁来全州共4支。一支是20世王仁鲲从抱财丘迁全州绍水镇大惠村大湾。第二支是25世王其材从庵堂冲迁全州咸水洛江村堰头。第三支是王仲贤从咸水垌迁全州大西江,现分居沙子坪、石源江和龙水大联。第四支是王民泗迁大西江镇沙子坪的荒岭头。以上4支共有人口约800人。
(二)湖南永州积厚公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 。据《永郡王氏续修通谱》记载,积厚公原籍江西省,以武略将军任湖南永州总管。改组后留居永州。现发展为一万人以上的大家族。主要分布在原零陵县(现永州市零陵区)和东安县。积厚公14世王化直于清初从零陵县隆庆里拱门村迁全州建乡玩高山(现凤凰镇望高村),后有一部分迁本镇白竹山、大弯里、豆子滩和溪塘。积厚公14世王化试和17世王昌文迁凤凰镇小垌村,同辈的王昌辉王昌熙迁凤凰镇早禾坝。其中王昌熙复迁咸水镇古留六工田村。16世王国桢迁安和镇马村田,还有一支迁东山瑶族乡拦石垌(南西垌)。积厚公上述来全的后裔共有人口约1000人。
(三)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王氏家族在全州的分支世系。这是入住全州时间最短人口最少的一支王姓人。其始迁祖己不知名,也不知原籍具体住址。只知道最早的先祖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原籍湖南省新化县到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山区以种山地维生,第二世三兄弟其中二人不知去向。剩下一人(王相林)于刚解放时迁全州县大西江炎井村牛路口居住。后来一部分又返回坪水底。现全家族共约80余人,其中住牛路口村只有30余人。大部分仍住资源县。还有少数因在外地工作分别住桂林市区和龙胜县城。
以上是全州县30个王氏家族目前寻根问祖的情况,这些家族分布于全州县244个自然村。大部分家族来源不明。水有源头树有根,望以上源头不清的家族通过各方努力溯源争取早日见根知源。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
- · 《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一)
- · 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二)
- · 湖南王氏家族源流:湘潭王氏
- · 浙江苍南县王氏
- · 三槐王氏世系总圖
- · 网络钩沉·王姓源流
- · 太原琅琊三槐王氏源流
- · 王姓家族地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