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山人:第一古刹白马寺

白马寺在洛阳城东十几公里处,它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在葱茏茂密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飞檐殿阁和挺拔高耸的宝塔。钟鼓长鸣,佛香远溢,给人以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誉为“释源”、“祖庭”的我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说起洛阳白马寺,不免就想到“白马驮经”的故事。那是在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寐南宫,朦胧中见一位金人,身长丈六,金光闪烁,围着殿庭飞快绕行。明帝突然惊醒,心中惊悸不安。翌日,召集众大臣,告知梦中所见,问以吉祥祸福。太史傅毅启奏道:“臣览《周书异记》,为西方有大圣人出,灭后千载,当有声教流传此土。陛下所梦,将无是乎?”汉明帝听后,即遣大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18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
行至大月氏国,恰遇在当地游化宣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二位大师,得见梵本佛经60万言及释迦牟尼白毡佛像。众汉使敬请二位高僧东赴震旦弘法传教。汉使、梵僧便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消息传至汉明帝,汉明帝极为礼重二位高僧。躬亲奉迎,并请其禅居于鸿胪寺。翌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修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命名该寺为白马寺。
佛教起源于印度,得以发展却是在我国。而今佛教在印度几经转换几乎无存。白马寺建成后,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移锡其内,翻译佛典、讲经说法。他们在寺内清凉台译出了我国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汉明帝极为珍视。敕令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从此,法伦东转,金神生辉。白马寺逐渐成为我国佛教的活动中心,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曹魏时期印度高僧昙柯伽罗在此译出了我国第一部佛教戒律《僧祇戒心》,并立坛传戒,开震旦传戒之先河。故后世佛教徒尊昙柯伽罗为我国律宗之祖。西晋时著名僧人竺法护在白马寺先后译出《文殊师利净律经》《魔逆经》《正法经》等佛学著作近百部。北魏时期,西域三千多僧人来这里进行佛学交流。佛教传入东土,不仅对我国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佛教来说,白马寺更是他们的“释源”、“祖庭”。

白马寺座北面南,是一长方形的建筑群。面积广阔,殿堂僧房连亘。其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进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从前到后,依自然地势,渐次升高。清凉台、毗卢阁矗立于后。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仍有许多相应的建筑,依次排列。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精当,非常据有中国式的建筑特色。
山门,是进入寺院的第一个建筑物。白马寺的山门是一座三进的歇山顶、牌坊式的山门。三洞皆以灰砖、青石券砌而成。奇怪的是部分券石上还具有姓名。山门上镶着青石匾额“白马寺”三个楷书,为佛教会长赵朴初所书。其门前有两匹青石雕马,雕工精细,形象温驯,与别个寺前摆放石狮有别。
进的山门中轴线上第一座大殿就是“天王殿”。这里自然有面目威严的“四大天王”排列两边,中间是米勒佛笑嘻嘻端坐其间。这弥勒佛龛,乃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有几十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一般寺院,“天王殿”之后便是“大雄宝殿”。白马寺却是“大佛殿”在前,后面是“大雄殿”二殿分设,另一番风度。大佛殿应是本寺的主建筑了。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正脊上有“佛光普照,法轮常转”八个大字。大殿供奉的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左右站立者皆是其弟子诸菩萨。“大雄殿”中央置木雕贴金双层佛龛,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天棚上有莲花图案,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左边是药师佛,右边是阿弥陀佛,人们称之为的“三世佛”。殿中的“十八罗汉”造像各各不一,神态如生,造像精湛。
再后是“接引殿”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最后一殿是“毗卢阁”,其中供奉着三位神尊:中间的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之一的毗卢遮那佛。左边的是文殊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

值得一提的是腾兰墓。即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墓。这应是白马寺独具的佛教胜迹。摄摩腾,本中天竺人,“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前面我们提到,受汉使相约,“不惮劳苦,冒涉流沙,至乎洛邑”。明帝亲恭迎奉,。并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与竺法兰合译《四十二章经》一卷,此为我国汉译佛经之始,并弘法布教。从此,法伦东转,佛法大兴。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卒于白马寺。
竺法兰,亦中天竺人。“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他与摄摩腾一起,同受汉使之约,相携来洛,同在白马寺译经传教,后单独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等四部经典。于六十岁时,圆寂于白马寺。后人为纪念二位开山祖师,弘法布教之功,特在清凉台东西两侧修建腾、兰殿以记之。
腾兰墓位于白马寺山门内,毗邻东、西围墙。墓冢以弧形青石围砌,略呈圆形。东边的一座,墓碑上刻有“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一座刻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墓碑重立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43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立。
两位都是天竺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弘法布教,孜孜以求,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们虽然没有像白求恩那样到战火纷飞的前方去抢救伤员,舍己救人,以身殉职;但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的国家和国人对他们同样恭而敬之,怀念他们,纪念他们,那墓前徘徊留恋的人群和簇簇花束,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出得门来,遥遥望见一座高耸的宝塔。那便是“释迦舍利塔”又称“齐云塔”。也是我国第一古塔。据史载:齐云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时,摄摩腾问:“寺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丈余,人们将他铲平,接而复出,其上时发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摄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造八万四千宝塔,安佛舍利于天下,东土中国有19处。陛下所言‘圣冢’,我屡赌神光,此乃19处中之一也。”帝偕同二高僧及百官同去观看,冢上显一圆影,僧帝三人如鉴照容,分明内现。见此景众人皆慨叹之。帝便下诏,依二僧之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号曰“齐云”。据说原为木塔,今乃密檐式方形砖塔,13层,外形略呈抛物线形,线条流畅。上部渐小,造型别致。
白马寺自建寺以来1900多年,几经风雨,几度兴衰。僧伽们上下和敬,奉行戒律,学修并重,海众乐道,蔚为成风。信男信女,观光的游客,以及海外僧侣,络绎不绝。香烟缭绕,钟鼓声远,真乃名副其实的第一古刹。
(2022·11·15)于淄博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仪》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个长篇小说仍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