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心理学家:如果你是一个极度内向、缺乏自信的人,请坚持做五件事

2021-12-18 19:56:33来源:第一心理 百家号

打印 字号: T|T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们在世界上都希望获得自由和平等,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在社会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
       人们的性格也有着多样性,其中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极度内向,并且缺乏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如果有这样表现的人,可以坚持做这五件事。
拒绝被别人定义自己,撕掉标签
        内向的人在交往的时候,容易给人留下内向、不自信的印象,时间一久,容易形成固化的概念,被人们贴上内向、孤僻、不合群、没自信等各种标签。
        当内向的人鼓起勇气想与他人沟通和建立一次亲密的关系时,一旦遭遇挫折失败了,就会被一些人定义为内向的错。
        遭受到挫折和被别人否定的打击之后,曾经鼓起的勇气全部消失殆尽,只剩下挫败感。再也激不起热情,甚至开始排斥与别人交往,避免出席各种社交活动。
        曾经的勇气再也没有了,到最后变成真的孤僻、拒绝社交的人了。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你也想改变自己的现状。首先要勇敢的 把这些标签撕掉,要对自己建立认同感。
        只有自己认同了,才能有信心面对外界的人和事物。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我认同感,往往跟这个人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们在幼年最依赖和信任的就是父母家人,他们会听从父母的言行,将父母的行为定义为正确而合理的行为。如果从小父母责罚自己,不断的否定自己。
         在人们幼小心灵里就会认同父母的说法,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一个差劲的人,甚至是一个失败的人。在这样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变得十分内向和自卑。
不要受周围的影响,做独立的自己
       查拉图斯塔拉曾经在教诲中要求所有的人乃至一切众生,要尽量摆脱掉对外在事物的崇拜和执着,要回归本身,做一个独立的人。
        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斯坦福尔曾经研究出一种逐步暴露疗法,即让患者置于自己感到恐惧的环境中,随着不断的
        增加令自己恐惧的元素和信息,让自己对这些恐惧元素产生免疫,从而能够面对这些事情,消除了这种恐惧的感觉。
        这种方法也可以对极度不自信的人或者十分内向的人使用。他们在尝试与人进行社交的时候,内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可以尝试迅速渐进的方式,从一点点的小事开始适应。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展现自己的优势
        内向的人也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体现在一些工作中。内向的人完全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不断的发掘自己的潜力,向人们证实自己的能力。
        例 如艺术家、文学创作者、科研人员都是非常适合内向人从事的工作种类。他们也能够通过这些工作展示出自己独特的优势。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人们在社交中总是对内向的人抛来异样的眼光,会被人认为性格有缺陷,不合群,是异类。
        内向的人需要勇敢的正视自己,即使内向的人也会有独特的闪光点,有他人羡慕的优势。可以每天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让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对待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只要认可自己,就能获得心理的宁静。
相信自己的力量
        尼采曾经对自由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他的理论中自由有着主要的地位和身份,自由可以成为时间的脐带,可以变成蔚蓝的天空一般明亮,也以作为困难的转折点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是对爱的一种回应。如果缺乏自信,这些人做事的时候就会犹犹豫豫,缺乏主见,也害怕承担未来的风险。
        这样的性格只会让自己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畏惧、退缩,即使机会摆在自己面前都不敢去把握,去珍惜。
最终只能与自己失之交臂。将这些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不自信和内向。他们没有预料到相信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要想彻底改变现状,就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尝试改变。要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相信自己拥有强大的力量。
        即使性格内向,在社会中依然有适合自己的事情可以做。
        要打破自我设限,勇敢地去尝试、去冒险,把机会牢牢把握住,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一把,才能拥有更多选择权。
        - The End -作者| 汤米编辑|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